繼「傳統把尿」後,催促式噓噓也被醫生劃入育兒陋習中,同等危害

2020-04-10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吃喝拉撒睡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領,但因為嬰幼兒階段,寶寶的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對大小便控制能力不強,所以「撒」的本領還需要家長進行引導。

老一輩人為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大小便意識,會直接進行「把尿」。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提倡,這種情況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另一種「新型催促式」噓噓現象又開始流行起來,很多家長都不小心犯錯。

案例

謝敏自從生了兒子後辭職在家帶娃,從職業女性搖身變為了全職媽媽。

帶娃之路一點也不比職場打拚來得輕鬆,因為沒有經驗,謝敏一邊自己摸索,一邊跟著周圍的人學習。

轉眼孩子就到了蹦蹦跳跳的一歲半。周圍的人提醒她,要嘗試訓練孩子定時小便,否則以後上幼兒園尿褲子就鬧笑話了。

從隔壁寶媽那裡學來的經驗,謝敏開始定點提醒孩子噓噓。近來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改為了:「時間到了,寶寶來尿一尿。」

可沒想到兒子似乎很排斥謝敏的催促行為,每次催促噓噓的時候都不會乖乖就範,通常謝敏「三催四請」後,兒子才會配合行動,但每次也只會尿幾滴。

在一次例行兒保檢查中,謝敏將自己的疑惑告訴了醫生,這樣訓練兒子定時小便的方法是對還是錯?沒想到醫生卻當面批評她「胡鬧」,做錯了還不知道。

醫生解釋:通過定點提醒孩子大小便,表面上看是由孩子自主完成大小便,實際上仍舊是家長的行為為主導。這種情況同樣會破壞孩子的排便控制系統,雖然看起來與老式強制式把尿的形式不同,但是兩者本質上區別不大,這種催促式噓噓具有同等的危害性。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跟謝敏一樣犯了相似的錯誤,認為定時催促噓噓是訓練孩子正常排便,但效果適得其反。

繼「傳統把尿」後,催促式噓噓也被醫生劃入育兒陋習中,同等危害

1.影響孩子正常發育

成長發育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如果有排便的需求,大腦會傳遞這方面的信息,很自然地去完成小便的行為。

如果強行的去提醒,催促孩子尿尿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本來大腦沒有便意的信號,但是卻不得不去上廁所,就容易導致排便功能發育障礙,括約肌功能發展滯後,孩子自主掌握排便時間的能力會比同齡人更遲。

本來大腦沒有便意的信號,但是卻不得不去上廁所,就容易導致排便功能發育障礙,括約肌功能發展滯後,孩子自主掌握排便時間的能力會比同齡人更遲。

2.導致排便能力下降

催促式的噓噓會讓大腦產生錯覺,會讓孩子無法正確的感知排便意願,如果長期的需要家長提醒催促。那麼在排便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意識,當沒有這種提示出現的時候,往往不會去主動排便。

3.對孩子的性格會產生影響

催促式的噓噓會導致孩子反應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尿床的現象,當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會出現抑鬱、性格缺陷、和同學朋友不合群等現象,這種情況對於孩子個人健全人格的建立也會產生危害。

所以說催促式的噓噓,屬於育兒陋習,這種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家長應該及時的避免和糾正。

父母應該如何讓孩子養成自主排便的習慣呢

1.順其自然

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強行的去介入去干涉,即便孩子有時候出現尿褲子的現象也不要大驚小怪,這只能說明孩子並沒有自主掌握排便能力,等稍微長大一些,這種現象會自然消失。

2.進行精神鼓勵

當孩子成功地完成小便或者是大便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一定的口頭獎勵,多去稱讚,這樣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會起到促進作用。

要想讓孩子養成獨自排便的好習慣,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保持耐心,可以讓孩子從了解便盆開始,然後到學會使用。

當孩子有大小便的反應時,可以幫孩子脫掉褲子,等長大一點後可以便可讓他們自己動手。每次當孩子完整地完成整套排便工作的時候,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繼續保持下去。

關於訓練孩子自主小便,您還記得當時用了怎樣的方法嗎?歡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