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買房,是「山腳」還是「半山腰」?國家一錘定音,剛需有福了

2019-12-13   藍白觀樓市

「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家喻戶曉。

中國老太太操勞一生,才在60歲的時候存夠錢買房,美國老太太60歲時還清了房貸,還在房子裡住了30年。

這個故事其實是編的。

曾經的住房制度課題組組長孟曉蘇回憶稱:住房抵押貸款我們連續推動了三年,房地產專家有一個叫顧雲昌教授,編了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故事。

其實,故事的真假並不重要,培養購房者「加槓桿」的理念才是核心。

問題是,美國「老太太們」,現在居然愛存錢了!

中泰宏觀發了一份報告:2008年次貸危機後,美國個人儲蓄率迅速走高,在2012年12月達到峰值12%,隨後小幅回落,但幅度並不大。而最近兩年美國個人儲蓄率再次上升,2018年平均儲蓄率達到7.7%,2019年則幾乎一直保持在8%以上,最高升至8.8%,逐漸逼近2012年的高點。

無獨有偶,在最近舉行的財經年會2020論壇上,前央行行長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中國10年前儲蓄率達50%,現在是45%,仍是全球最高。結構上來看,高收入的人存錢多,低收入的人借錢多。

收入越高,越愛存錢,這似乎與我們以前的認知不符。

原因何在?

我覺得,是過去10年來房價持續走高,使有房族和無房族之間的財富差距迅速拉大,多套房的有錢人遍地都是,儲蓄率當然會越來越高,而只能掙工資的剛需族,為了買房透支信用,借的錢也會越來越多。

展望未來,多套房有錢人的「軌跡」還能不能被複製?或者說,現在買房,是買在「山腳」還是「半山腰」?

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展開分析。

1,老齡化衝擊下,家庭結構的改變。

根據人口專家翟振武在2017年的測算,中國老年人總數將在2025年超過3億人,2033年將達到4億人,老齡化程度比預想更為嚴重。

與我們想像中不同的是,老人的增多並不是「線性」的,而是一波接一波的增長。

原因在於,過去幾十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兩波「嬰兒潮」,第一波在1962-1973年,平均每年新出生2700萬嬰兒;第二波在1982-1992年。

隨著70後邁入老年,未來在1982-1992年這一段出生的人口,也逐漸邁入不惑之年,兩波生育高峰,就意味著未來會有兩波老齡化大潮。

在這樣的趨勢下,很多人的家庭結構都會發生變化。

十年來,大部分家庭雖然上有老、下有小,但每對父母都有不止一個兄弟姐妹,包括爺爺奶奶這一輩,家族裡不缺人丁。

但是,未來十年,正如馬雲今年5月份的一場演講中說道:「如果都像今天這樣大家買房子,將來我們的孫子、孫女,一個人至少要管5套房子,要養8個老人」。

房子繼承的越來越多,養老的壓力卻有增無減,8個老人,意味著「八四二一」家庭結構的逐步形成,夫妻雙方的父母、祖父母,都是獨生子女難以承受之重。

因此,現在買房,很有可能買在「半山腰」,從人口趨勢來看,房價長期維持「緩降」趨勢的可能性很大。

2,未來國家對於房地產的態度。

在剛剛結束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及「房住不炒」,並提到要全面落實「因城施策」,包括推進舊改和壯大租賃房市場。

筆者認為,這是「國家一錘定音,剛需族有福氣」的信號。

只要房住不炒的理念還在一直提,就意味著房地產是不可能出現寬鬆信號的。

拿最近一段時間來說,很多人看到廣州、成都、佛山、深圳多個城市都在定向寬鬆購房門檻,認為買房時機已經來臨。

這種認識是存在誤區的,各個城市的人口流入、購房需求不同,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定位來調整購房和售房的標準,但是,所有的調控手段,都要服從「房住不炒」這個大前提。

舉個例子,深圳雖然取消了「豪宅稅」,但限購的門檻依然存在,5年期LPR雖然下調了5BP,但房貸利率依然普遍加幾十個基點,房企融資門檻依舊很高。

3,舊改和租賃房,也是未來房地產市場運行的重要變量。

大家都知道,棚改是過去幾年拉動房地產增長的重要手段,拆遷戶給錢不給房,此前積壓的樓盤庫存一掃而空,房價也因此水漲船高。

但是,棚改貨幣化現在已經大幅減少,靠棚改長期拉動房地產增長也是不現實的,此時「老舊小區的改造」,完全可以借力棚改。

比如,給「老破小」的家屬院外立面、電梯、車位、老舊線路等各類配套進行升級改造,既能帶動基建各個行業的發展,又能填補棚改缺失後的缺口,可謂是一舉兩得。

壯大發展租賃房也是一樣的道理。

1998年以來,我們的住房供應體系以售為主,重銷售輕租賃。2015年城鎮居民租賃比例21%,低於多數已開發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租賃比例分別為55%、39%、37%、36%。

為啥國人不愛租房住呢?

說白了,租房沒有安全感,房東一聲令下就要搬家,孩子不能上學區,親朋好友聚會說出去沒面子。

但是,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租賃房一定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集體土地,規模化運營,不必擔心搬家的問題,雖然沒有產權,孩子也有學可上。

因此,綜合人口和家庭結構,國家對於房地產的「態度」,舊改與租賃房的前景,現在買房,大機率會買在「半山腰」。

之所以說「剛需有福了」,原因就在這,以後買房的機會越來越充足,降價的城市越多,選擇面就更廣,租賃房的體量會更大,舊改也會帶來更多的選擇可能性。

當然,城市之間的分化程度也要考慮。

對北上廣深、新一線和強二線省會來說,常年湧入人口,還有各種各樣「搶人」的優惠政策,市區的新增土地和樓盤庫存非常有限,進入二手房存量市場後,需求是很難下降的,未來依然可能持續走高。

除了這些極少數的城市之外,假如你是非自住的剛需,目前還是保持觀望比較好。

對這個問題,社科院公布了5年後的結果。

近日,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預計,未來兩年將是樓市調控的關鍵期,樓市調控的機遇窗口將在2025前後關閉,住房發展的巨大潛力和預期將在2025年前後改變。

為啥拐點是5年後?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未來5年城鎮化率依然會增長,剛需族仍比較多,炒房賺差價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城市存在業主集體控盤,大肆拉抬房價的情況。

換句話說,未來5年,依舊是樓市的「緩衝期」,但是,5年之後,剛需的「贏面」將越來越大,指望像「美國老太太」那樣加槓桿的方式買房,已經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