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地里的日子

2019-06-17     中國鄉村美文

稻穀地里的日子

發生在這一片土地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沉重的,日子在有我與沒有我的時候都照樣前進的,他是:下岸。

村子不大,倚靠著無名山傍著無名河,村附近還有幾大片的田地供村民自給自足。起初這是一個有著無數「鬼怪傳說」,充斥著皮革味和炊煙柴米味的村子。因為村民不多,有聲望的不過幾戶人家,算上我祖母在內,有信譽的總共十一二戶。每一戶人家彼此間起初是知根知底的,也相互往來,互贈野菜之類的農家自製品。

在那時,家家戶戶都是有著一個院子和四層樓的標配格局,稍富裕的家庭會在院子大門邊養一條大狗,類似狼狗,就這麼拴著。說來有些狗也笨,還經常向熟人吠叫,和他主人一樣的警惕。平時生活中,大家表面上都是和和氣氣的,可能是因為地方小,也可能是因為過於熟絡,好事壞事都能夠傳「千里」。

從我家到外婆家不過一千米,要經過不少姑婆姨舅的家門。假如說你家孩子昨天尿床了,那麼這一天在這一趟去外婆家的路上,你準會被這些親戚逐個叮囑要記得夜起,也實在是不知道是誰走漏了風聲。當然,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孩子們沒有一個敢撒謊的,大人們沒有一個敢「違規」的。

每到夏天,村子總會有廟會與打戲台的。那時候的戲台很大,每次看戲都忍不住往門外跑,我不愛看戲,我愛吃只有看戲時才能吃到的小點心。

現在也還是會偶爾回家鄉,但卻再也沒看到那一班的戲子。戲子的轉乘起合間透著太多東西,小時候不懂事竟偷了一枚戲子的裝飾簪子,後被發現遭到好一陣毒打,那位戲子還專程跑來安慰我,之後便再也沒看見過他了。風啊,唱詞啊,一點點的被桂花香吹散,村子守護不了這一班戲子,戲子也不可能只為了我們村一直唱下去。戲中曲,唱著人和人的距離,曲中詞,裝著第三人的故事與回憶。

那個時候,我家並不富裕,一個還算敞亮的四層樓房,一樓是自家的店面:賣副食品或是早餐包的。門面不大,正好將一條路分成了兩段,上一段是下岸上路,中間的這一段是下岸中路,我家就處在中間的這一段路上。我喜歡這個偏的剛剛好的路段,每每打開客廳的窗戶,便能最先看到遠處皮革廠的煙囪上方吐著的一大塊一大塊圈圈兒,細想來與火山口倒有幾分相似。

那皮革廠離我家隔著兩個籃球場的距離。在我的記憶中,籃球場的那片地原來是屬遠房大姑的,作廠子用。每每經過總能聽到大滾軸打水的聲音,隨之而來的還有刺鼻皮革的酸臭味,如今回想起來胃還是有點翻騰。

這些工人他們的穿著和村子裡的人很不相同,什麼破腿褲、玉米卷、牛仔衣都是他們的搭配。他們喜歡到我家的零食鋪來買煙、打長途,有幾個還經常賒帳。那時候不像現在,我家的零食鋪名叫建友副食品店,建友便是我生父的名。賣的都是一些豬肉脯、柴米油鹽醬醋茶、辣條、文具、煙品一類的東西。因為父母親講誠信,所以小店一直受全村人的光臨。

比起在咣咣的工廠玩躲貓貓,我更喜歡纏著外婆外公一起去自家的稻禾地里刨泥巴,更重要的是我喜歡等待著火車經過,喜歡感受速度,喜歡跑得快的東西,好像永遠不會被束縛,永遠是自由的。那時候泥巴便是最好的過家家材料,稻子便是最好的練習編辮兒的模具,稻草人便是最好的童話人物。不過,通往田地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不像現在鋼筋水泥的來的平坦。走在這樣一條泥濘的路上,總會留意路面上的腳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開始在腦海里編排著一個個農村版本的童話故事。可現在呢,路變得好走了,夜裡還有路燈配合著月光,只是少了幾寸泥濘地去攪和夕陽與日出。

土地沒有教會我淳樸,稻禾沒有教會我紮根,看戲沒有讓我變得開心,但莊稼人教會了我誠實與直率,而稻禾地上的那一列火車在我心中種下了一個還稍顯愚拙的遠方。


審閱:趙通

簡評:作者以稻穀地為回憶的引線,成功再現了童年鄉村生活的細節與片段。這篇貌似分散無奇的文章,卻處處彰顯作者眷戀昔日鄉土生活的心動情結。

作者簡介:池陳琦,筆名,安晚啟明。熱愛寫作、音樂。正在努力學會欣賞與聆聽。2019年就讀於湖南科技學院,是秘書系的一名大二學生。

投稿諮詢微信:zxm549750302

雜誌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絡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

註:投稿作品必須為 原創首發 作品。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1LbfmwBvvf6VcSZT-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