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偏方治大病。
這不,一個奶奶看到9歲的孫子鼻炎太嚴重,聽到鄰居說蒼耳能治鼻炎,於是就去採摘蒼耳磨成粉,給孫子吃。
誰知道,這一連吃了5天,孫子不但鼻炎沒見好轉,還差點搭上了性命。
孫子被送到醫院救治,醫生檢查發現,孩子呼吸衰竭、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功能異常、心肌損傷、大腦水腫。
經120多小時搶救,終於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但孩子以後能恢復到什麼地步,醫生也不敢保證。
醫生介紹蒼耳本身毒性很大,服用後導致全身臟器的損害,包括中樞神經損害、包括胃腸道損害,都是會出現的。
蒼耳雖常被用作藥材,但其本身有毒,一旦處理不對,成年人2g就可能會中毒!
想想這位奶奶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只可惜好心辦壞事,讓孫子白白受罪。
其實,不止這位奶奶,平時很多家長,孩子的爸爸媽媽,在給孩子用藥的時候,都是十分不科學的!
因為用藥問題,不少孩子因此身體受到傷害,嚴重的還留下終身殘疾。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孩子如何避免用藥誤區,科學用藥。
一、不輕信偏方
一名9歲女孩的手指被防盜門夾傷,奶奶用花椒麵為孫女止血,最後孫女傷口感染,被迫截肢。
據孩子的父親闡述,他們家防盜門眾,被風一吹,孩子來不及躲避,手指便被夾了。
奶奶慌忙中採取「土辦法」,用花椒麵撒在傷口處止血。雖然血止住了,但是花椒麵造成傷口感染。
原本只需在末端截肢,現在必須在手指中部進行截肢。
孩子的父親說到:孩子現在還小,不知道,但長大了肯定會有陰影的。
孩子的奶奶悔不當初,想想自己其實都是為了孫女好,誰知道卻因為用了偏方而害了孫女。
孩子受傷生病一定要送醫,讓醫生檢查判斷,而不能輕信民間的偏方,自行給孩子治療,否則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以下幾個民間常用偏方,家長們也不要再用了!
- 被狗咬傷塗燒焦的狗毛
- 「捂汗」退燒
- 綁腿能預防X型腿和O型腿
- 扎指放血能讓孩子胃口大開
- 母乳塗眼睛治「胎毒」
- 吃活蝌蚪下火
二、遵照說明書服用藥物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舊聞」。
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經搶救無效而死亡,起因是媽媽直接讓孩子口服泡騰片,導致孩子窒息並最終因腦補缺氧時間過長。
在這起讓人心痛的事故中,孩子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愛子心切的媽媽沒有多想,拿出一粒直徑約為6毫米的泡騰片,塞進寶寶的口中,並用水輔助寶寶沖服下去。
後來導致孩子呼吸不上來,臉色鐵青。
孩子被送到醫院搶救,可是第二天中午還是離開了人世。這位媽媽哭成了淚人,她十分後悔地說:是自己害了孩子,是我不應該……
很多人都知道泡騰片需要用水溶解,等氣泡都跑完後再服用,但卻不知道為何要如此操作。
醫師告訴大家:
「泡騰片屬特殊劑型,含有泡騰崩解劑,一般是有機酸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的混合物,遇水後,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將其放入口中,大量氣體急劇充斥氣道,有引起窒息的風險。」
在給孩子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服用。
三、常見的錯誤服藥方式
有部分家長覺得看說明書太麻煩,往往擅自給孩子服藥,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吃不下藥,還自己給藥物加點糖,或者用牛奶果汁等給孩子送藥。
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為什麼這些服藥方式都是錯誤的。
1. 剝去膠囊服藥
在服用緩釋藥劑時把膠囊打開或把藥片研碎都是不正確的服藥方法。這樣會破壞藥品的緩釋結構,容易使服藥當時吸收的濃度過高,而且也達不到一天平穩地釋放藥效的作用。
2. 服藥加糖
糖中含有一些礦物質,可與藥物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在胃中產生渾濁沉澱,降低藥物療效。
3. 強行喂藥或靜睡時給藥
小孩都不願意吃藥,很多家長常捏著孩子鼻子,強迫孩子張開口,而把藥灌進去。這樣很容易發生危險。
小孩的鼻子被捏住,只能靠嘴巴呼吸,這樣藥物易嗆進氣管和支氣管,輕則引起劇烈咳嗽,重則發生吸入性肺炎或藥片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4. 果汁、牛奶或茶水送藥
果汁中含有的酸性物質可中和鹼性藥物,影響藥效。牛奶中所含蛋白質、脂肪酸可在藥物表面形成薄膜影響機體的吸收。茶葉中含有的鞣質能與蛋白質、生物鹼或金屬鹽類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5.擅自給孩子聯合用藥
很多家長認為藥吃得多病好得快,於是中藥加西藥,多種藥一起吃。藥物進入體內都要經由肝臟代謝滅活、腎臟排泄清除。
由於兒童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聯合用藥可能造成肝腎損傷甚至肝腎中毒。兒童聯合用藥一定要遵醫囑。
四、兒童安全用藥指南
上文提到的都是兒童用藥的誤區,接下來我們給大家說說怎樣給孩子安全用藥。
1.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孩子吃藥一定要吃兒童藥。
2.正確閱讀藥品說明書,尤其要注意藥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不能擅自改變用藥方式。
3.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或者營養藥、海淘藥等。
4.孩子用藥要得當,能口服的不注射。
5.不要濫用抗生素。
6.要定期給孩子接種疫苗,從源頭上預防孩子生病。
孩子吃藥是大事,家長千萬要小心謹慎,別一不小心釀成大錯。最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不生病,都能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