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考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能考進心儀的學校,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所以,按照常理來說,考上了肯定是會去上的。但事實卻不盡然,近日,湖南大學的一則公告,就打破了大家的傳統認知,這則公告顯示,有69名學生因未按時報道,被取消了研究生入學資格。
此公告被曝光在網絡上後,立馬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表示,考上了卻不去,讓人在驚訝之餘,覺得甚是可惜,也有不少網友氣憤不已:這不是在浪費教育資源嗎?應該把這些學生都列入失信名單!"網友們的憤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湖南大學的知名度在那擺著呢,湖南大學具有千年的辦學歷史,全國聞名,很多學子即便踏破鐵鞋也擠不進去,這也難怪有人會用很酸的語氣:你不讀讓我去啊!
其實,"錄而不讀"的現象,湖南大學並非是首例。其他高校,甚至是全國排名TOP5的學校,同樣有學生被錄取後,主動放棄入學資格的,不光研究生,就連本科生、專科生一樣也是說不去學校就不去學校的。近年來,考研的大軍如千軍萬馬,但對於學生來說,並非只有考研這一條出路,可以做的選擇有好多,考公務員、出國留學等,所以實際上考研只是學生的保底選擇。錄而不讀,是在合理利用規則的基礎上,謀取利益最大化法,無可厚非,年輕人有選擇的機會,就要應該好好利用,樹挪死人挪活,把握住好機會,這是一輩子的事。
不可置否,准研究生"錄而不讀"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比如會影響該校次年的招生計劃,擠占其他學生的名額,甚至還會使教師隊伍的科研進展受到干擾,但問題真的已經嚴重到,必須要用誠信黑名單開涮嗎?要知道,問題已經出了,如果手段太過強硬,不僅對於解決問題起不到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讓問題更加複雜化,對於校方來說,當下最應該做的是找到問題的關鍵,設法降低負面影響。
據校方稱,"錄而不讀"最大的影響是占了他人機會,話雖如此,就沒有解決辦法了嗎?當然有,錄取是基於雙方自願、平等的原則,所以錄取通知的實質是"邀約"而非"契約",從這個角度來說,"錄而不讀"並非不誠信。學校和學生也應該是雙向選擇的,學校有資格選學生,學生也應該有去選擇學校的權利,名額浪費了,學校直接補錄不就解決問題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之前北大補錄已退檔2名考生的事件,校方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不合規之處,使得河南2名考生經歷三次退檔後,北大又決定申請補錄,但這兩名考生最終卻選擇了復讀,放棄讀北大,這個結果獲得了網友的點贊力挺。
總之,把"錄而不讀"視為失信行為,有些言過其實了。對於學校來說,苛責不如反思,應該儘快意識到錄取上存在的不當之處,以便改進,當然,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儘管69名准研究生爽約千年學府,讓人吃驚,可是這終究只是個例,並且引發的後果是可控的,公眾大可不必對此事太過敏感。如果有一天,給你一個讀研究生的機會,你會因為什麼原因不去就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