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不敢追求愛情?這才是真正的原因!現在改變還來得及

2019-11-14   有志青年2020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大家好,我是一名婚戀情感導師,最近很多女孩子都在問,導師我想吸引或者挽回一個男孩子,可是始終走不出那一步,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約拿效應在作祟,所謂約拿效應也教約拿情結。

起源於《聖經》裡面的一個故事,約拿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並且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上帝終於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最新毀滅的城市,可是約 拿卻抗拒了這任務,他逃跑了。他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後他幾經反覆和猶豫終於回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獲得赦免。約拿指代那些渴望成長卻又因為某些內在做愛而害怕成長的人,這種在成功面前畏懼的心裡,心理學家稱之為約拿效應。

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這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到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效應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者稱為位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總是馬斯洛說,因為約拿效應指的就是人們在從事一件大事時往往會因為缺乏自信而有一種畏懼的心理。

一天馬斯洛在給他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曾經向他們提出如下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班上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為美國最偉大的領導者?等等這些問題。根據馬斯洛的記錄啊,他的學生們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咯咯的笑,紅著臉不安的蠕動。馬斯洛又問,你們難道不打算成為偉大的心理學家嗎?有人回答,老師,當然想啦!

馬斯洛說,你是想要成為一位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心理學家嗎?那有什麼好處?那不是一條通向自我實現的理想途徑。同理如果你特別靦腆害羞,還想將男人牢牢吸引那也是幾乎不可能的,約拿效應其實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既想取得成功,但面臨成功時卻又總是伴隨著心裡的迷茫,我們既自信又自卑對傑出人物及敬仰又有一種敵意,我們敬佩最終取得成功的人,而面對成功了又有一種不安焦慮慌亂。

我們不僅躲避自己的低谷,連躲避自己的高峰,約拿需要發展到極致就是自毀情結,即面對榮譽成功或者幸福美好的事物時,總是浮現出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頭,這導致很多人不是追求高級的需求,追求卓越崇高的自我實現,而是相反逃避高級的需求,逃避卓越崇高的人類品行,最終與成功的機會擦肩而過。

約拿效應還在於自己想靠近某個男生,又怕將來會分手,如果讓別人靠近更不能允許,所以這種情節阻礙生命成長和自我實現,那麼我們為啥會這麼矛盾呢?因為人不僅畏懼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畏懼自己最高的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那心中都藏著約拿情結。心理學家分析因為我們在小時候由於本身條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產生我不行,我辦不到,等消極念頭,如果周圍的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機會供自己成長的話,這些念頭會一直伴隨著我們。

尤其是當成功機會降臨的時候,這些心理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面對許多無法預料的變化,並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我的朋友倩倩最近就面臨這樣一種想要脫單但是又害怕承受脫單可能帶來的後果。我告訴她這種約拿情結是平衡我們自己內心心理壓力一種表現。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在面臨機會的時候,只有少數人敢於打破平衡認識並克服了自己的約拿情結,勇於承擔責任和壓力並最終抓住獲得成功的機會,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成功,大多數人卻平庸了一輩子,因此約拿效應告誡人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以避免錯過本來可以實現的成功。

當然在避免約拿效應的同時也不能過於自信,相信什麼人定勝天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之類的不合邏輯的事兒嗎?總之人們要客觀的真實的正確的認識自我,才能夠干好應該乾的事情。你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我們要通過借鑑前人的案例再加上老師的指導,相信可以為你保駕護航,如果你覺得邁出新一步很難,可以從小的改變開始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比如尋找另一條上班路線,嘗試不一樣風格的衣服,聆聽新的音樂,認識新的朋友等,僅僅是一點點的改變可能會讓你找到新的樂趣,接下來可以用行為主義訓練法,適當給自己獎勵才有繼續前行的動力。除了有信仰者,對於多數普通人而言,苦行僧式的生活是乏味的,偶爾的隨性和放飛自己會讓你更快的滿血復活。當你的生活中減少了很多常見的恐慌的時候,你會慢慢發現感情問題其實沒那麼難解決。

當你看完這篇文章也喜歡的話,請點擊收藏+關注,成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歡迎到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