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故事 | 華麗轉身!從車間焊工到大學教師,他用了近20年

2019-12-26     義烏髮布

余漵江是名80後,現為義烏工商學院機電信息分院的一名教師,屬技能人才引進。

余漵江

浙江省「客車模具工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

浙江省首批「金藍領」高技能人才赴德國焊接培訓班成員

焊接工程師、冷作工技師、焊接高級技師、模具鉗工高級工

浙江省首席技師

浙江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拔尖技能人才」、浙江工匠

「只要手上有技術,沒人會瞧不起你」

1997年,余漵江考入金華市技工學校(現改名為金華市技師學院)鈑焊班,學費是父母去親戚那裡借來的。

「只要手上有技術,靠自己的雙手吃飯,沒人會瞧不起你。」沒有埋怨,也講不出大道理,老實巴交的父母在兒子離家前安慰了幾句。

余漵江的學上得不輕鬆。第二年實習課學習加工工件,剛開始,他製作的工件總分在80分左右,中等水平,但余漵江覺得不夠好。為此,當別的同學在雙休日回家或逛街時,他仍在操作間反覆打磨操練。到了期末,他製作的加工件拿到了高分,直到現在還被學校以樣本保存。

技多不壓身。當時,余漵江學的鈑焊專業涉及焊工、冷作工、鉗工等三個工種。根據學校有關規定,這個專業的學生只能參加冷作工一個工種的等級考試。余漵江卻跟學校爭取,同時參加三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考試,最終,學校為他破了例。畢業時,他順利拿到了中級冷作工、焊工、鉗工三本職業資格證書。

「技術活很精細的,不能相差毫釐」

2002年,余漵江到金華青年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的工藝研究所工裝模具車間上班。當時,這個模具車間幾乎彙集了全公司的精英技術人才,余漵江在學校里的那種優越感蕩然無存。

「要虛心,要刻苦!」他很快調整好心態,每天早上班、遲下班,「粘著」師傅不斷學習。「技術活很精細的,不能相差毫釐。」面對如此苦學的徒弟,經驗豐富的師傅也是毫無保留地教。

第二年,師傅就推薦他參加了金華市模具鉗工技能比賽,余漵江一舉拿下了第二名。緊接著,余漵江又多次參加了各類技能比武,並先後獲得了鉗工高級工、冷作工技師、焊工高級技師等技能等級證書。由於技術業務突出,再加上勤勉肯干,他很快成為工裝模具車間最年輕的主管。

在他擔任車間主管不到一年時,公司給他下了一項高難度任務。公司急需研發一款全承載車身結構大型合攏模具,技術難度非常高。之前,此類模具大多從德國進口,價格在200萬元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攻堅,余漵江帶著他的團隊在極短時間裡只用50萬元就生產出了完全符合要求的模具。

「技術工要精益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1年,余漵江作為全省首批「金藍領」高技能人才,赴德國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培訓。

「德國人對技工的重視程度及精益求精的態度令人嘆為觀止,氛圍好,待遇高。」在一個月中,余漵江學到了先進的焊接技藝,並考取了歐盟焊接證書。

余漵江深知,技術研發憑單打獨鬥是遠遠不夠的。「技術要傳承,師徒傳幫帶是一個途徑。」2011年,「浙江省余漵江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據介紹,這是浙江省首批、金華市唯一以工人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幾年中,余漵江依託自己的工作室,開展了不少專項技能培訓,還積極到市裡組織的培訓班授課,培養造就了一批技術能手。

今年10月,余漵江通過人才引進,任職於義烏工商學院機電信息分院,完成從車間焊工到大學教師的蛻變。

「希望用自己的實踐激勵他們,技術工人也有春天。」余漵江說,下學期就要開始坐班當實訓老師了,心裡既忐忑又有些激動,「只要肯學,我有信心把他們教好」。

作者:林曉燕

編輯:石薇 責編:張丹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PqQP28BMH2_cNUgga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