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認識「導演」趙薇了

2019-11-30     電影通緝令

《演員請就位》從開播之初,就不缺乏爭議。


第六期「導師對決」環節,郭敬明執導的《妖貓傳》以23票的優勢戰勝了陳凱歌導演的《悲傷逆流成河》,在網上又掀起了一波熱議。


到了上周播出的第七期,再次狹路相逢的二位最終的勝負結果實現了完全的逆轉,也算是一次遲到的「平反」。


不過,相比這些外圍的噱頭,作品本身其實才是更值得關注的焦點。第六期結束後,四位導師的作品也在微博上得到了網友的評分,分數最高的,是趙薇導演的《面具》。



我們的觀感,其實也和網友的評分相似,《面具》確實是當期節目最好的一部導演作品。


導師對決的賽制是,兩兩對決的導演必須選擇對方的作品進行再創作,趙薇選擇的主題是李少紅導演的《大明宮詞》。


有趣的是,她並沒有完全照搬《大明宮詞》的故事橋段,而是在攫取劇集部分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改編,完成了一個近乎是原創的現代愛情故事。



短片中,張哲瀚飾演的小飛被選中成為《大明宮詞》里薛紹的飾演者,一同參與試鏡的小飛女友茉莉卻慘遭淘汰。


演員道路的分歧,也讓這對彼此深愛的眷侶不得不選擇分手。後來,成為大明星的小飛再次回到當初分手的傷心地,卻意外碰到了曾經的愛人。


《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薛紹的愛,因身份地位的差距,最終以悲劇收場。而《面具》里小飛與茉莉的愛,同樣遭遇著身份地位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的艱難考驗。


同樣的深愛,同樣的難題,從古代引向現代,從戲劇照向現實,這構成了《面具》對《大明宮詞》的致敬與延續。



《演員請就位》短片拍攝的賽制,不僅意味著導演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強度創作,同時也代表著作品本身,要靠極盡濃縮的劇情,傳遞出創作者最完整的表達。


《面具》中,趙薇就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細節的構築與拿捏,儘可能地賦予短片更多的隱藏信息與情感內涵。


短片一開始,是《大明宮詞》中太平初見薛紹的經典段落,相似的情節以黑白畫面重複了三次,只不過每一次的太平都擁有不同的面孔。



當太平和薛紹第三次相視凝望,畫外一句「卡」,才揭曉了謎底——原來這是不同演員在試演同一齣戲。


開篇的段落,看似是重複,可導演卻藉由這種重複勾勒出三位女演員迥異的性格,也為小飛與茉莉的戀人關係埋下了伏筆。


有趣的是,這場戲中薛紹所說的台詞「你是不是認錯人了」,在短片後續又被重複了兩次:



第一次,是小飛和茉莉在分手前,再次飾演著《大明宮詞》這段經典片段時,小飛念出來的;



第二次,則是成為明星後的小飛,重逢茉莉時,後者對他說的話。



相同的台詞,卻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口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分手時那句「你是不是認錯人了」,包含著小飛即將辜負愛人的愧疚與放棄;重逢時的那句,則是茉莉認為自己已配不上對方的逃避與拒絕。


《面具》出現的另一個重複的細節,是首尾的黑白畫面。短片以黑白的戲中戲開場,也以黑白影像落下帷幕——一始一終,如同戲夢人生:



故事通篇,哪段是戲,哪段是真;其中人物,是演員,還是素人?


這種模糊曖昧的氛圍,與短片戲劇套著戲劇的結構,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呼應。



除了劇本上的設計,《面具》在拍攝方式上也埋著各種細微的巧思。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趙薇接受過正統的導演訓練,通過這部短片也能進一步看到她的導演功力。


《面具》中多次運用到了長鏡頭,最長的一段是小飛與茉莉分手的那場戲。鏡頭在兩個角色間來回遊移,似乎將這對戀人彼此之間傳遞的感情進行了具象化的呈現。



對於演員來說,長鏡頭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不僅需要他們保持表演的連貫性,同時這個鏡頭選擇了強調浸入感的手持近景的方式,也會放大演員的表演細節,捕捉他們各種細微的表情與情緒。


短片中出現了兩段吻戲,一次是小飛和茉莉分手之前,一次是他們重逢之後。相似的內容,趙薇也分別做了不同的處理。


第一次親吻時,兩個人都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吻了。這個時候鏡頭從近景變成遠景,留下了他們遙遠的身影。



第二次親吻,是二人錯過後經歷了遺憾與悔恨,再度擁有彼此。這段戲份鏡頭慢慢拉近,最終他們的面孔填滿了整個畫面。



由遠及近,由近及遠,鏡頭距離的變化,也是他們內心距離變化的外化象徵。


短片拍攝考核的不光是導演,還包括身為選手的演員。


趙薇導演的選角風格,最重要的原則是「打破舒適區」。


她曾經說過,「做我們這個行業,沒有一種毀滅性的體驗,那麼你的作品打動不了別人」,所以在準備《面具》時她特地為演員安排與他們本身性格反差較大的角色,以此挖掘他們身上更多的潛力。



作為節目中唯一一個演員出身的導師,趙薇也相對更能理解拍戲過程中演員的處境與狀態。


在導戲時,她會不斷耐心地帶領演員進入表演的情境,通過梳理人物的邏輯和動機,讓表演者更接近角色的內心和狀態。



在50進28淘汰賽的時候,趙薇就提到過表演中的情感克制,而到了親自拍戲的時候,即使是類型化的故事,她同樣要求表演保持自然和真實:


一方面,她一點點引導電視劇演員們如何適應電影鏡頭,與畫面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就像選手提到的,她會替年輕演員們「修剪枝葉」,剪掉那些浮誇虛假的表演痕跡,而留下最真實、最具說服力也最能打動人的精華。



《面具》中表現最亮眼的,是擔當男主角的張哲瀚。他是整個故事戲劇衝突的中心,戲份最吃重,情緒轉折也最多。而作為題眼的「面具」,也是通過他的角色來體現的。


面具,是兩個世界的屏障,橫亘在小飛和茉莉之間,切出了身份地位之間的幽深溝壑。而摘下面具的動作,則意味著身份的轉變與地位的跨越。


片中張哲瀚在三段情節中摘下了「面具」:


第一次是試戲時,當他摘下面具,面對與他對戲的茉莉時,他不再是薛紹,而是普通人小飛;



第二次是分手時,他用雙手捂住臉像是一副面具阻隔著自己與愛人,聽到對方說出「我們分手吧」,他默默放下雙手,那一刻從普通人變成了前途無量的明日之星;



第三次是重逢時,他帶著面具穿越過人潮擁擠的街道,最終面具被茉莉掀開,意味著從巨星再度落地成為渴望愛情的平凡之人。



而三次摘掉面具後,張哲瀚呈現出的也是不同的情緒,投射出的是不同的心境。第一次是相愛的真情流露,第二次是被迫割捨的痛苦,第三次則是久別重逢後的感慨,有失而復得的喜悅,也有豁然開朗的釋然。



《面具》另一個驚喜,是以助演參與的選手,在其中飾演副導演的王森。


片中,他梳著油膩的偏分頭,戴著厚重的眼鏡,對導演跪舔、拍馬屁不斷,塑造了一個頗為鮮明的勢利眼形象。這個角色也是他一次徹底的顛覆,從外形上完全看不出是之前淘汰賽《長安十二時辰》片段中的張小敬。



王森同時也奉獻了一場「整容式」的表演,就像陳凱歌導演提到的,他看上去就像是副導演——抓住了這個人物的特徵,同時也融入了個人的喜劇特色。


作為整部作品中的笑點擔當,他在表演瞬間切換痛哭狀態時,營造出了帶有一絲絲誇張色彩的幽默感。



而在第七期趙薇導演的另一部作品《秘方》中,王森仍然是表現最佳的選手,也繼續把他的喜劇潛力帶進了這部短片。《秘方》是一出帶有荒誕意味的黑色喜劇,講述兩個笨匪跑到一家串串店偷取串串秘方,卻鬧出不少笑話的故事。


這部短片的故事非常類型化,兩個劫匪的性格塑造也遵循著相似的類型片路數:張天陽相對正經內斂,王森的角色更加彪悍生猛,但同時又冒著一股中二的氣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萌感。



在兩部作品裡,王森都用到了喜劇化的表演,卻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面具》中的副導演有些慫,也帶點蔫壞;《秘方》的人物則是憨,又有些神經質——


同時,在喜劇性的表演之外,他也為角色加入了更細膩的層次感,這個原本有些憨直、凡事靠武力解決的人物,在最後表現出了溫柔的一面。



趙薇導演在《演員請就位》里創作的兩部短片,都擁有喜劇元素。在之前導師選人環節中,她也提到了未來拍喜劇的計劃。


回溯趙薇過往的導演經歷,從《致青春》到《沒有別的愛》,都屬於愛情題材。可以說,嘗試拍攝喜劇,也是她日後導演生涯的一次轉型。



其實趙薇從入行最初,就和喜劇有著難解的淵源。《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本身就是一個喜劇化的角色,而到後來她才開始陸續接演了偏向於深沉內斂的人物。


不過,2015年的《橫衝直撞好萊塢》和《港囧》,是趙薇以演員身份,向喜劇類型的回歸。包括她親自監製並主演,即將於11月29日上映的《兩隻老虎》,也是一部喜劇新作。



《演員請就位》中她的作品《面具》和《秘方》,也請到了《兩隻老虎》導演李非來擔當編劇,故事儘管有趣,卻是透著黑色幽默的趣味,而它們的落腳點最終都是溫暖的情感。


陳凱歌看完《秘方》,覺得趙薇是充滿巾幗英雄氣概的女漢子,而李少紅導演卻看到了趙薇身為女性導演擁有的細膩一面。或許,趙薇未來的喜劇電影,也會中和這兩種不同的氣質。



當初接到電影《兩隻老虎》劇本時,趙薇一口氣讀完了整部故事,第一時間催著導演李非趕緊開拍。之所以被作品吸引住,她在後來解釋說,是在電影的類型故事中,看到了溫暖的人文氣息。


趙薇也曾說過:「大家喜歡接觸一些信息爆炸、笑點密集,最好在影院可以把平時情緒能發泄出來的電影,當然還有一種電影也能幫觀眾發泄,就是安安靜靜看完,帶著一種平靜離開,那種感覺可能比踢完凳子或者是瘋狂大笑,心裡更充實一點。」



無論有著怎樣的主題,講著怎樣的故事,可以肯定的是,趙薇導演的喜劇絕不會流於搞笑本身,而會努力挖掘喜劇表面之下更深層的情感內核,如同她執導的《面具》《秘方》一樣。


正因為這一點,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她未來會以充實豐富的喜劇作品,給大家帶來新的驚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yhFvm4BMH2_cNUgRx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