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能意料到,本該熱鬧迎新的2020年春節,最終變成了一場全國的戰役。我們可能想了100種春節的打開方式,唯獨沒有把「抗擊疫情」作為其中一個選項。
而#三聯在行動#小組,亦是在這樣始料未及的新春開場裡,誕生、成長並奔跑著。
成立#三聯在行動#小組,源於一次偶然。
當時網友蓮二爺與曾在武漢一線採訪的《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吳琪求助,希望能夠捐贈一批物資。經過三聯記者與其他朋友的牽線搭橋,蓮二爺順利與武漢市第四人民醫院取得聯繫。多方努力之下,15000個口罩終於捐贈成功。
這一次的物資對接,給了我們新的啟發——除了報道疫區,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不如做一個匹配物資的橋樑吧,將捐贈信息與需求信息匹配起來,在醫護物資緊缺的時刻,盡我們之力將物資準確又快速地送到醫護人員手上。
於是,#三聯在行動#小組在大年初一一早,正式成立。
記者們帶著筆桿子奔赴疫區前線,我們便在後方打點著力所能及的一切。
#三聯在行動#的小組組成里,既有網絡求助信息、捐贈信息的回應對接,也有全國各個醫療機構的需求追蹤,還有對各大物流運輸信息的匯總溝通。就這樣,這個具有40人規模的行動小組以輪班的形式開始啟動。
說是輪班,但作為信息協調小組,突發情況少不了,加班或熬夜,都是常有的事。求助信息不處理,困難就始終懸在那。物資對接慢一秒,醫護人員的安全便少一分保障。
在這場與病毒賽跑的戰役里,沒有人想輸。
截止到目前為止,#三聯在行動#小組已經全速奔跑整整7天。在這並不算長的時間裡,一分一秒都上演著人世間的焦灼、堅毅、奮戰與愛。
而我和團隊的夥伴也如同一個盛滿各種故事的容器,很想把這些分享給你。
01 物流小組的故事
「行動就是力量」
文:思雨
剛剛,微信上有個捐贈者發了很長的推文給我,上面記錄了紐西蘭華人們籌款支援疫區的全過程,告訴我400張行軍床已經運送至武漢和黃岡兩家醫院,並感謝我們幫忙對接物流和醫院。這可真是最近難得的好消息。
我所在的#三聯在行動#物流小組,由我和同事思靜兩人組成,負責提供物流建議。
「買了口罩和護目鏡給醫院,廠家發貨太晚怎麼辦?」
「武漢某醫院的建設物資,急需10輛17.5米平板車要去哪裡找?」
「口罩從海外寄出,擔心被海關扣下,能否幫忙清關?」
類似的問題不勝枚舉。正值春節假期,我們聯繫了全國的物流公司和幾個報關公司,找到有幾家物流公司開通了公益線路,並找到了一些公益車隊。
不同於平日的工作,醫療對接群里不停傳來醫院的求助消息,「已經到了無法進隔離病房和開發熱門診的程度」「1個口罩也行」,想到我們解決問題慢一秒,一線的醫護人員就得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多撐一秒,就倍感煎熬。
昨晚做夢都夢見自己在處理讀者的物流問題,物資卡在路上十幾天的、無法繞過某慈善機構用綠色通道到達定點醫院的、從海外捐贈無法解決關稅的……
綠色的微信截圖框在夢裡漂浮,有些問題一直解決不了,被急醒。已經解決的問題大多淡忘得比較快,反而是一些留有遺憾的更讓人印象深刻。
有讀者運送了一批物資想出武漢入武穴,結果高速封路,本來想問我們有沒有路徑。我們給到了湖北負責運送捐贈物資暢通的電話,後來他們臨時決定送去武漢同濟,「想著快點收到送哪都行」。
紐西蘭華人們想要捐400個行軍床時,我們分別諮詢了百世和德邦兩家物流,都說要先問問看,到了晚上,兩家物流先後都說可以承運,我們一邊道歉一邊道謝。
剛開始很疑惑,為什麼需要等好幾個小時才能回復,後來才了解到駕駛員和車輛都在放假中,需要臨時把駕駛員請出來,並在當地尋找車輛、協調配置車型、讓駕駛員準備好通關文件、開通路線後,才能確定能不能運送。比起運輸成本,調配成本其實更高。
運送400張行軍床的車輛裝好貨物準備出發
有讀者在日本購買了3000個N95口罩,擔心寄回時被海關扣留和關稅太貴的問題,我們諮詢了兩家公司可以免費清關,但因為需要寄到指定的醫院,無法解決關稅,需要捐贈者自己承擔。
後來我們建議同事將這一單對接到湖北的醫院,有一家當地的報關公司可以解決關稅問題,並同步各處打聽免稅的辦法。最終聽到同事說那個讀者最終還是考慮捐到某慈善機構,深感愧疚。所幸後來摸索到了一些辦法,給到了後續的諮詢者。
同事問我,最近有發生什麼故事嗎?我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來,差點讓她以為掉線了。答案是沒有。僅僅是做了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解決可以解決的問題。
前兩天,同事思靜聯繫完一家物流公司,就被對方不負責任的言辭氣哭。但是下一個讀者的物流問題拋過來之後,我們又自覺開始了四處打電話、積極想辦法的過程。
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物流事宜的繁瑣無奈,捐贈者的赤子之心在運輸過程中是有損耗的,我們希望它儘可能地少;每一天都能看到人與人間的溫柔善意,焦急與感動並存,明明都是一起在為疫區行動,大家卻互相感謝。
今早起床,翻到一句話,「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有時候深感無力,但行動本身就是力量。
02 醫療對接小組的故事
「記者愛護醫生,醫生幫助記者」
文:Hannah
對於身在武漢疫區的《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安全始終是作為同事的我們最為擔心的問題。
面對醫護物資緊缺的現狀,記者們並沒有辦法做到全副武裝。酒精,就是防護措施里缺失的一環。
考慮到拍照、錄音或攝像都需要進行消毒防護,三聯後勤工作人員在她所在的武漢群里發出了求助。
料想到籌集一瓶消毒酒精會有些困難,但沒想到如此困難,武漢市民紛紛表示早就買不到了。網上購買的還沒郵寄過來,一線醫院都需要物資支援,更何況是普通市民家中。
就在我們做好無酒精上陣之時,突然收到消息——武漢市青山區某醫院願意為記者提供酒精支援。這所醫院也是三聯曾經幫助協調物資的醫院。
面對我們的感謝,醫生只說:「你們愛護醫生,醫生幫助記者」。
前線是逆流而上的醫護人員與記者,後方是全力做好後勤工作的市民與網友。
這不僅是一場後方支援前方的戰役,更是一場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遞。
相信在這樣的努力之下,終有一天,我們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見。
03 醫療對接小組的故事
「借車還是借人?」
文:Hannah
《三聯生活周刊》攝影記者奔赴武漢疫情一線進行報道,面對武漢的重重防護措施,交通成了一大難題。經過三聯工作人員的溝通協調,我最終與武漢市民李琳取得了聯繫。沒想到她是湖北衛視《非正式會談 》的總導演,也是我們的媒體同行。
聽聞攝影記者即將深入疫區報道疫情的消息,李琳二話不說,直接詢問「借車還是借人?」
借車,我們提供;要司機,我們也願意為你們奔走。
簡單六個字里,不僅有對三聯的信任,還有武漢人的俠義之氣。
微光也許微弱,但無數微光相聚,終能驅趕黑暗。
04 微博小組的故事
「『理解』是我的道德觀」
文:言兌
春節第一天,剛發完對接物資的博文,後台便湧進大量私信。
我原本在三聯微博運營小組,值班之餘篩選並回復微博私信,把捐贈物的種類及數量反饋給直接對接醫療單位的同事,幫捐贈者匹配有需要的醫院或者提供物流建議,同時統計醫院的求助公告。
許多人經常問,我是學生或我個人能力有限,只能捐少量物資,這樣可以寄到醫院嗎?其實大筆捐贈也多由學生或同事間自發組織起來,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已經很了不起。
有一所大學的50多名學生自發集資,最初捐贈了五箱消毒水,並和賣家商量儘可能提早發貨。第二天凌晨,這些學生又私信我們說,他們準備再捐一批物資,希望幫助到其他有需求的醫院。雖然後來因為店家缺貨,他們的捐贈數量比原計劃少一些,但加上之前的捐贈,他們一共為醫院支援了2461瓶消毒水。
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地的海外華人,也時刻關心著國內的情況。他們擔心國外醫用物資標準和國內不同,以及部分醫院暫不接受海外物資,幾次發來國外生產的口罩、防護服的照片,請我們幫忙判斷能否使用。其中一位身在韓國的網友考慮到國際物流放假,準備自己帶上300隻口罩回國,儘早寄送到醫院。
武漢本地一所高中的學生也籌集資金,購買了大中小型號共6000副醫用手套。還有一位網友準備捐100箱消毒水和250隻醫用外科手套。因為數量較多,我們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分別寄給湖北各地的十家醫院,網友回復「沒關係這是應該的,自己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
明明是捐贈者,很多人反而顯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善意給醫院造成困擾。
他們反覆確認醫用物資標準和醫院需求,只是因為「實在是怕買錯了給大傢伙添堵。」
他們為商家發貨晚擔憂,一再解釋「擔心晚到耽誤醫院使用,實在抱歉。」
他們因買不到捐贈物而感到抱歉,「藥店的醫療防護用品目前都斷貨了,到貨時間也不確定,實在不好意思。」
通過一封封私信,能真切感受到大家迫切想要伸出援手的心。
有人提供醫院求助的信息,有廠家詢問自家產品能否捐給醫院,有人關心社區、拾荒老人及流浪者,也有許多網友私信讓我們轉告一線醫護人員一聲「保重」。
#三聯在行動#小組作為匹配物資信息的橋樑,能做的有限。這其中最讓我想要感謝的,還是所有信賴三聯的捐贈者們。
加繆的《鼠疫》里有一段對話:
「是什麼促使您操持這些事的呢?」
「我不知道,也許是我的道德觀吧。」
「什麼樣的道德觀?」
「理解。」
05 微博小組的故事
「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
文:婷寶
1月21號,我還在韓國,當時國內的疫情已經傳到了當地,我和朋友買口罩無果(韓國明洞某藥店老闆高價批量售賣,我們拒絕了,晚上再去早已售空。),心裡慌慌地戴著防霧霾口罩在仁川機場候機,周邊不乏焦慮的國人,也都戴著口罩神情嚴肅不發一言,我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們一定要記住此刻,記住當下,記住這份幸運,祈禱鏡頭只是掃過我們。朋友笑,然而鏡頭仍會駐足在某些人的不幸上。
是啊……有人幸運,亦會有人遭遇不幸。
回家後,疫情逐漸緊張,三聯的記者到武漢採訪,作為微博運營人員,忽然有一種箭在弦上的感覺,下意識覺得,我們是在經歷歷史大事件嗎?
除夕當天便有了感覺,記者稿件發回,我們必須儘快分發到各個平台,慌亂中,既緊張又懷疑:沒有深入一線的我,又該用怎樣的身份來參與這件事?
中午的時候還在工作,媽媽爸爸反覆喊我吃飯,很好笑,為了解釋自己的事情,一著急聲吼了一句,你們知不知道我工作的重要性?隨即便哭了,後來想想戲蠻多的,也感到非常抱歉,但是那個時候家人還未意識到疫情的嚴重,而我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表達。
後來#三聯在行動#成立,大家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像是小螞蟻一樣為物資啦、疫區資訊啦,做著各種事情,我也忙忙碌碌地成為其中的一員。
因為自己的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稿件文字,也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情緒忽高忽低,更多的是自我懷疑,在這樣的事件中,我又該如何保持理性與客觀?
幸運的是,我們微博組是最容易和讀者接觸的,每當內容發出,某些正能量的反饋總是激勵著後台的我們。
在海量的讀者反饋中,我記得有一個評論是:三聯始終在為化解輿論戾氣做努力,持續產出客觀真實的報道。
這位讀者的評論真好!很受用!如果理性的報道可以帶大家看清一些這個世界,也希望某種感性的東西可以讓你們繼續保持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後來的一天,公司的前輩忽然在群里感謝大家的付出,同事也都開始真情實感地回應,這時候我才忽然覺得,原來我們所謂的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在真正地幫助以及影響別人呀!
出於白羊的天性,總是羞於表達一些事情。但是此刻握緊了話筒,還是想要來個老套的感謝,愛這個團隊,愛這個有條不紊不問回報的團隊!也是在此刻,我終於踏實地體會到迅哥兒那句,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類,都和我有關!
要記住現在,要感知當下,要在很久很久以後,也能清晰地向後來者轉述這份時代的荒誕和寶貴的善意與感動。
06 醫療對接小組的故事
「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
文:絲思
1月26日的物資匹配工作進行的不算順利。平均30條求援信息中可能才能收到一條有捐助意向的私信。每一批確認可用的捐助物資都無比珍貴,捐助人急於確認貨源可發貨,負責對接湖北當地醫療機構的同事的電話早已打爆。刻不容緩!雖是分工作戰,但此刻誰有空閒都願「再多做一點」。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平素自嘲有「社交恐懼」的我匆忙撥通了湖北某偏遠縣級市醫院的對接人電話,「您好,這裡是三聯生活周刊,我們在協調可用的醫療物資匹配給醫院,請問您這邊是否可以接收一批韓國生產的kf 94口罩?」
電話線另一頭只傳來輕微的喘息聲,像是過了遙遠的一世紀那麼久,低垂的人聲回應才緩緩張口「我們目前只接收符合國家醫用標準的物品……如果能夠買到這些口罩,我們自己也會想辦法的。現在請你們千萬不要浪費社會資源,浪費了這些愛心……」
遙遠的嗚咽聲音隔著手機免提話筒傳來,一切美妙的「職業場面話」此時都已失效,我只得小心翼翼地回應著「我們了解,我們也會盡力協調符合標準的物資,您要挺住……」
難以描述我是以何種心情結束了這通「失敗「的聯絡電話。在與那位陌生醫生同呼吸的幾分鐘時間裡,「我們還能做些什麼」的初心顯得異常無力。而這正是我們每個人「共命運」的真實危機時刻啊。顧不上再去感受「驚詫」 「憤怒」 「哀傷」的情緒,擺脫無助的方法只能是回復下一封私信,繼續做下去……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
那位哭泣的湖北醫生掛下電話還會進入病房,#三聯在行動#的值班同事亦仍在協調可匹配的捐助物資,我無意將這些正在發生的真實瞬間拔高到無私的崇高層面;我們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不沉湎於憤怒與無助中,保持冷靜,以理性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我們正在經歷的危難。
引用一位我喜歡的博主@VicodinXYZ的話作為這篇工作日誌的收尾吧:「從真正長期的視角來看,現在是人類誕生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更多的人可以遠離飢餓、更多的疾病已經得到醫治、信息的傳遞更加快速有效、人們的聲音更容易被聽見——一切其實都更好了一些,只是還遠遠不夠完美罷了。但沒關係,我們還可以繼續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尚未結束,#三聯在行動#小組依舊高速運轉著。
加繆在《鼠疫》里說,同鼠疫鬥爭,最好的方式便是誠摯。
對於#三聯在行動#小組來說,借用一句小說主角里厄醫生的話:「我不知道誠摯通常指什麼,但是就我的情況而言,我知道誠摯就是做好本職工作。」
微光相聚終會驅散黑暗,那時候我們相約一定要去武漢吃一碗加辣的熱乾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