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 | 孩子為什麼會故意搗亂?

2021-03-10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孩子為什麼會故意搗亂?

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美國] 簡·尼爾森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鄧澤瑞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 孩子是社會人;

2.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5. 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 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當他們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時候,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做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醒的意識。 有時候,他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

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 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孩子們並非是存在這一間題的惟一群體。

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阿黛爾兩歲了,當她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問到家裡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

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這並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 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於真正的事實。

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並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故意搗亂,並且愛哭。

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其實這只是阿黛爾想要得到媽媽的愛的表現。

《正面管教》

作者:[美國] 簡·尼爾森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作者-

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冶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曾經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展的小學、大學心理諮詢教師。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眾多育兒及養育雜誌的顧問。

-朗讀者-

河北省肅寧縣第二實驗小學

中國網小記者 | 鄧澤瑞

座右銘:窗外有風景,筆下有前途,

現在有多努力,未來就有多幸運!

#點擊此連結進入「2月閱聽好聲音評選」投票通道進行投票!#記得關注我們,方便您儘早得知評選結果!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