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曼就給大家盤點一些屬於「大朋友們的快樂」,看看國外高校里的那些有趣的校園文化。
工程系學生變身「藍紫人」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每年九月初的Frosh week可謂是校園大狂歡,而多倫多大學工程系的學生則必須把自己染成藍紫色,滿街都是藍紫熊孩子,警察必須要出動維持秩序。真是染色都能這麼有個性呀!
凱特王妃都愛的泡沫大戰
每年11月最後一個周末,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一直有「葡萄乾星期一」(Raisin Monday)的傳統,而主要形式則是泡沫大戰。
雖然泡沫大戰這個慶祝形式是在這個世紀才興起的,但「葡萄乾星期一」這項傳統實際上在聖安已經持續了近600年。
早在1450年,聖安的新生為了感謝高年級學長學姐的照顧,會贈送葡萄乾作為禮物以表達謝意。作為交換,他們會收到學長學姐用拉丁文寫的收據。
相反,如果沒有贈送葡萄乾的新生將會受到「懲罰」,後來也演變成今天用來迎接新生的泡沫大戰。
就連知名校友凱特王妃也參加過這場新生狂歡。
跳過海,不掛科
除了「葡萄乾星期一」的傳統外,聖安另一個知名的傳統莫過於神秘的跳海儀式「May Dip」了。
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天日出前,聖安德魯斯的學生們都會聚集在東沙灘,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海面時,他們便尖叫著脫掉衣物,跳入冰冷的北海,以求考試好運。
而這刺激又好玩的傳統起源於學校的一個古老詛咒。
在聖安德魯斯大學聖薩爾瓦托學院外,有一個以石塊拼成的PH的標誌。
這個標誌實際上是聖安知名校友,神學家派屈克·漢密爾頓(Patrick Hamilton)死亡的地點。歷史上,這位24歲的蘇格蘭宗教改革第一位新教殉道者就是這裡被審判為異教徒,最後被活活燒死。
傳說中,聖安的學生只要不小心踩到這塊石頭,就會受到掛掉考試的詛咒。而擺脫這個詛咒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學期即將結束前的五月第一天的早晨跳入北海,來洗刷身上的罪,獲得通過考試的好運。
作為學校官方蓋章認證的傳統,官方推特甚至為新來的學生髮布了「警告」和路過石標的官方教程。不想掛掉你的學位?那可要注意避開它啦
哈利波特式入學
眾所周知,杜倫大學的校園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取景地,但鮮為人知的是,杜倫大學有著和霍格沃茲一樣的學院制度。
每個新生進杜倫前可以選擇或者被分配到不同的學院,而這些學院以後就是你的生活和社交的天地。
這種不以專業進行劃分的學院制,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認識其他專業的同學,並結識更多有意思、有學識的同學。
在儀式上,新生們要穿著正裝和學院的黑袍,跟著自己學院的同學進入一個僅負盛名的大教堂。在通往大教堂的路上會有很多在讀學生和當地居民拿著鍋碗瓢盆歡迎新生入學,既讓人覺得很有趣,同時也會增加一份融入感。
袍子的長短有講究
在參加牛津大學考試和任何正式的場合期間,牛津的學霸們都需要穿著正式的「Sub Fusc」學術服以示對場合的重視。這套Sub Fusc包括:深色的西裝和鞋襪,深色的外套,黑色的鞋子,白領子的襯衫,和黑或白色的蝴蝶結或者絲帶
據說,剛進入牛津的新生只能穿短袍,只有在考過First Degree(均分70分以上)的學生,才有資格穿上中間的大長袍。在每年的考試季,牛津學生還會遵照習俗,在胸前別上康乃馨。不同顏色的康乃馨代表著考試季的不同進程。
有標誌著剛進入考試季的白色康乃馨
象徵著有些疲累的考試季中期的粉色康乃馨
以及終於考完、迎來勝利的紅色康乃馨
戴上紅色康乃馨的考生在考完最後一場考試,走出考場時,會接受「Trashing」的熱烈歡迎,即來自親朋好友的泡沫、彩條和氣球的「攻擊」。這是為了慶祝學生終於熬過了考試,迎來了假期。
順利畢業全靠玉米餅扔的好
德克薩斯州的貝勒大學,將玉米餅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學生們聚集在維克吊橋上,向水裡的平地扔玉米餅,如果能讓玉米餅落在平地,那預示著四年後將會順利畢業。
打破校規,全員綠衣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舉辦的愛爾蘭傳統節日—聖派屈克節,這可是美國高校中學生的狂歡節日。在這一天中,學生們身穿綠衣,到處遊行,巨量飲酒並被允許打破校規。
儘管大多數美國高校已禁止此項活動,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卻是不置可否,學生們大肆慶祝,並吸引了周圍州學校的學生驅車前來共享盛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dKPdXIBfGB4SiUwE9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