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孩子成「巨嬰」,打敗3隻「攔路虎」,父親的角色很重要

2020-08-05     育兒小米

原標題:防止孩子成「巨嬰」,打敗3隻「攔路虎」,父親的角色很重要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一個80後,我認為家庭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

不應該在重複我們父母那一代的故事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從成長中,或多或少地感覺到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

比如說前兩年曝光的北大博士,發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指責其教育對自己造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在2010年中,曾有「父母皆禍害」的說法叫囂於世,還有很多年輕人認同其觀點。

如今,10年已經過去了,那些被自稱為受害者的年輕人也已為人父母。他們的育兒觀念是否進步了。我想,一定是進步了,

但並不一定進步的均勻。

父母要做到科學育兒,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很出名,那就是: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正是因為這句話,很多父母做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比如:高價搶購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

仿佛只要贏得開始,就能贏到最後。

您認為這句話對嗎?

如果非要把人生看成一種比賽,那也應該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剛開始的領先和結果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如果我們要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不應該在孩子身上,應該在父母身上。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那麼,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我認為要打敗3隻「攔路虎」。

01、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防止孩子變「巨嬰」

很多家長是個矛盾體,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過度的干預孩子的生活。這會讓孩子畏首畏尾,沒有機會發展出獨立性。一些父母不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還非常享受孩子對自己的依賴。

然而,孩子有一天長大了,父母又開始抱怨孩子「啃老」、沒有主見、沒有能力,變成「巨嬰」兒。這就存在了一個悖論。

長城並非一日建成,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並非一日形成。

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與其說是能力,不如說成一種性格或一種習慣更為貼切。這種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而且越早越好。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孩子的性格會在5歲前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會接近定型,以後不會容易改變。

那麼,如何讓孩子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答案很簡單。

父母學會放手不管就可以,但這种放手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而是指不要過多介入孩子的生活。

從小要引導孩子做決定,即便孩子做的是錯誤的決定,只要不會對孩子的安全帶來威脅,那就沒有太大的關係。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也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式。

而且,一個人獨立自主的背後,是他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父母想讓孩子發展成獨立自主的人,還要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說管理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金錢、時間等等。

1)那麼,我們分享一下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緒,這是孩子情商的體現。

當孩子哭的時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想辦法阻止孩子哭泣。人本來就有七情六慾,哭是人的情緒發泄的一種途徑。

當孩子摔倒了,哭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當孩子無法從哭中得到宣洩,那就會去尋找別的宣洩的途徑。

比如,欺負別人、搞破壞、使用暴力等。

當然,有些孩子把哭當成了一種武器,這更是不能允許的。很多父母會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想買某個玩具,父母不給買。孩子一哭,父母便心疼了,然後給買了下來。這並不完全正確。

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要做到不是答應孩子的請求,而是要和孩子進行溝通,分析原因。讓孩子意識到他的要求可能不合理。

如果孩子還是哭,該怎麼辦?

讓他哭一會比答應他無理的請求要好一些。如果父母教育得當,孩子也不會把眼淚當成無理取鬧的武器。

2)父母弄錯了角色

很多父母既當運動員又當教練,這是不合適的,容易讓孩子對父母形成依賴。父母需要明白,父母可以給孩子打氣加油,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方法和示範。但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完成他應該做的事。

02、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

父母很注重保證孩子的安全。所以,他們的保護很容易給孩子製造成一種「監獄」,蒼蠅和蚊子飛不進來。過度整潔的環境也容易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孩子一旦走出溫室,很難適應複雜的世界。

在我們考研時,會要求學生寫一下有什麼特殊的經歷,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為什麼選擇這個學校。

其實,在這個命題的背後是要說明,你的獨特性以及你的想法和觀點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學校沒必要培養一個各方面都很普通的人。

所以,當孩子長大後,不會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其實很簡單,孩子天生好奇,本就喜歡對問題刨根問底。

只要父母不批評孩子的想法、好奇心、求知慾,批判性思維能力就能夠自然的生長。

1)另外,批判性思維的另一個對手是標準答案

這些年,很多學者和專家在批評應試教育時,列舉應試教育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標準答案。

用標準答案評價一切,不僅破壞了孩子的想像力,還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這對孩子的影響還挺大的。

而標準答案不光會出現在學校里,父母也會給孩子標準答案。這一點需要父母反思一下。認知是不斷升華的,科學也在不斷進步。就像之前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如果只存在這一個標準答案,人們還「蒙在鼓裡」生活呢。

2)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待問題

父母要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待問題,不能給你一把切菜刀,你把一切都當成食物,這是成年人的思維定式。

我們不能讓孩子形成思維定式。在平時和孩子的溝通中,可以給孩子一些啟發式的提問、比如說:彩筆只能用來畫畫嗎?書只能用來閱讀嗎?我相信,並不會只有一種答案。

03、注重父親的角色

很多年輕的媽媽會抱怨,我已經儘量培養孩子了,可是孩子的成長還是不如人意,我該怎麼辦?

假如你也有這樣的苦惱,你首先應該問下自己,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父親在哪裡。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容易忽略父親這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很多人的意識里,男人要賺錢養家,帶孩子是女人的事,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在家庭教育中,

父親不是協助者,也不是邊緣人,而是教育孩子的合伙人。

心理學也有研究,父親在教育中的參與,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比如,在加拿大,父親和母親一樣享有產假。父親和母親一樣,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而且心理學家發現,成年人之所以沒有生存能力,其內心深處沒有和母親分離有很大的關係。

而父親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從心理上和母親分離。因為父親的存在,孩子不需要過度對母親依賴。因為孩子明白,除了母親,還會有一個人值得他信賴。

另外,親子關係不能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家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夫妻關係是這個體系的基礎。如果把家庭比作傳遞愛的容器,那應該是父母把愛先傳遞給孩子,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在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孩子總歸有一天長大,會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孩子對於家庭而言,更像是一個過客。夫妻關係經營的好,才是對孩子最大的照顧。

04、最後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別把孩子養成「巨嬰」兒,父母更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

父親的角色很重要,天天因為事業,見不著人影是不好的。

所以,父親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置身事外,要主動參與其中。多點時間、多點陪伴,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重要的。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長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每天分享育兒日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bIOvXMBURTf-Dn5Gt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