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九以後畫「日曆」古老農耕智慧繪出九九消寒圖

2020-01-06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張一川)「一九二九不出手……」從冬至日這一天起,中國農民們開始數「九」,等到數過了十個「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便進入了春耕時節。小寒節氣正好是二九第六天,畫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時度過寒冬的一種風俗。而在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河北衡水武強縣,「九九消寒歌」搭配上《九九消寒圖》,記錄了中國古人的知識與智慧。

80年代後改良的九九消寒圖。受訪者供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萌芽生,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准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武強年畫博物館資料記載,這幅由王興邦創作的年畫《九九消寒圖》,首次鑲刻了「九九消寒歌」。「應該是80年代左右創作的。」武強年畫博物館研究室主任陳賀芝介紹,「『不出手』就是天氣冷了,凍得手不能伸;『凌』就是冰凌,『三九四九』結冰比較厚,可以在河上行走;到了『五九』,草要發芽了;而立春一般在『六九』之前或剛開始,稱為『打春』;往後河水慢慢化開,南雁北歸,春暖花開,可以耕地了。」

在這幅《九九消寒圖》上,王興邦採用了青銅器造型的十二生肖圖案,別具一格,「今年是哪年,就把哪個生肖放在正上方。」陳賀芝說。

年畫主體是武強年畫的傳統圖案「六子爭頭」,即六個小孩共用三個頭。「在我們口語中,『頭』又有第一的意思,爭頭也是爭第一,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陳賀芝介紹,這一圖案只會在《九九消寒圖》中出現,80年代改良的版本,也是從清朝古版中截取的圖案。


清朝古版,藏於武強年畫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陳賀芝向記者展示的兩幅清朝古版中,「四子爭頭」和「六子爭頭」分列左右,整體又構成了「十子爭頭」,周邊環繞著包括十二生肖在內的各種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因為過去小孩夭折率高、成年率低,我們這有個詞叫『五子十成』,表達了一種較強的傳宗接代意識和家大業大的願望。」陳賀芝說。

在這些小孩身上,可以看到一些圓圈。陳賀芝介紹,這其實是古代《九九消寒圖》傳承中的演變。武強年畫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清朝早期的《九九消寒圖》中,繪有九九八十一枚古錢形式的圖案,並有指導繪圖的韻文:「上黑是天陰,下黑是天晴。中黑天嚴冷,中白暖氣生。滿黑紛紛雪,左霧右生風。」

清代早期的九九消寒圖。受訪者供圖


銅錢圖案將一個圓圈劃分為五個區域,農民根據每日的天氣,在相應位置塗墨,如此八十一天,便得到了整個冬天的天氣記錄。「這樣就可以總結並指導來年的生產,比如雪天多,『瑞雪兆豐年』,晴天多,來年就要注意蟲害。」陳賀芝介紹。而她現在自己記得最清楚的口訣和這幅古版稍有不同:「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小孩子們穿不穿鞋,也是對來年雨水的一種預測,「光腳雨水大,要注意防澇。穿鞋雨水小,要注意防旱。一隻穿一隻不穿,雨水較為合適。」陳賀芝說。

陳賀芝介紹,隨著社會的氣象知識和預測技術的進步,《九九消寒圖》在農業生產上的指導作用逐步退到後台,年畫也在不斷變化,「會去突出老百姓喜歡的素材、賞心悅目的圖案。」

新京報記者 張一川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XnqhG8BMH2_cNUgeX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