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當前,福建省經濟與全國一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迫切需要打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等組合拳,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福建製造向福建創造轉變,讓實體經濟更加強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今起,福建日報推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聚焦實體經濟》專欄,報道福建省各地各部門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的好做法。敬請關注。
福建省創新建立的省技改基金,累計投放企業91家,金額100.52億元——
隆冬,湄洲灣石化基地石門澳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內,總投資148億元的永榮科技60萬噸己內醯胺項目生產、建設一派火熱。
在9月剛投入運行的全球首套環己烷脫氫裝置邊,現場負責人介紹說,通過企業主導研發的先進技術,環己酮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環己烷直接轉化為苯和氫氣,並送回作為環己酮生產原料,實現原料與產品的裝置內閉環循環,解決了環己酮裝置原料利用率低這一世界性難題,氫產品純度達99.33%,原料苯利用率由傳統的75%提高至94%以上。
「己內醯胺項目獲得省技改基金5億元的資金支持,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福建永榮控股集團董事長吳華新表示,「這一省重點項目解決了集團內部企業原材料供應難題,產品競爭力大大提升。我們正規劃建設芳烯一體化項目,繼續向石化產業鏈上游延伸拓展,打造全球領先的石化尼龍產業集團。」
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為代表的三大主導產業以及以輕工、紡織、冶金、建材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構成了福建省工業經濟的支柱,但主導產業偏傳統、研發創新投入不足等短板逐漸顯現。
為解決福建製造業企業在發展壯大與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積極響應中央有關金融資本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2016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省、市財政與興業銀行共同發起設立了福建省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基金,全力支持本省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
省技改基金期限10年,首期規模80億元,2019年擴大至120億元,通過股權、債權、股債結合等市場化方式投資於省工信廳發布的省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清單中的項目。
作為國內較早專門為企業「技改」這一特定階段開展投融資服務的政府投資基金,省技改基金在有效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助力民營企業加快技術升級改造等方面成效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省技改基金累計簽約企業94家,簽約技改項目103個、總金額130.54億元;累計投放企業91家,投放技改項目99個、總金額100.52億元。簽約企業中,民營(含外資)企業75家、占比79.79%,簽約合同金額98.32億元、占比75.32%;中小企業75家、占比79.79%,簽約合同金額81.79億元、占比62.66%。
通過省、市兩級財政投入20億元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組建省技改基金,有效帶動了社會資本投資工業技改項目。目前,省技改基金帶動本省製造業項目總投資超過774億元,實現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的比例超過1∶38。通過省級財政對基金項目貸款給予適當貼息,每年可為已投資企業降低融資成本2.94億元以上,緩解了企業融資貴問題。
根據企業技術改造計劃,省技改基金已投資項目達產後,預計可新增工業產值約1275億元/年、新增利潤約176億元/年、新增稅收約84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