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采棉季,有辛酸有甘甜,有歷史,新疆棉花背後的故事

2019-10-15   網上新疆

最近,新疆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采棉季節,又有不少農民工坐上了進疆的列車,成為了采棉大軍的一員。

其實采棉大軍這個說法如今已經越來越少有人提及了。得益於新疆棉田新的灌溉技術和大規模機械化,現在參「軍」的農民工主要去往南疆部分產區,其餘大部分地方都已經用不上他們了。新疆為中國貢獻的棉花產量也每年都在創新高,當地人也得益於棉花種植業和輕紡業,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很多省份鐵路局都會在九月初開通「采棉專列」

送本省農民工進疆采棉

(2014年,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火車站,采棉工在乘車

圖片@圖蟲·創意)

但就在40年前,新疆的棉產業還沒有今日這般紅火,全區棉產地只占全國產地的3%。

是什麼,讓這個本與棉花無緣的地區,變成了中國的「棉都」呢?

「東棉西進」的背後

一年生棉花在新疆的種植歷史很悠久,大約公元5世紀開始,棉花就已經通過絲綢之路傳進了新疆,在吐魯番、和田一帶種植。由於這種棉花植株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它們很快又以西域作為跳板,傳到了中國內地。

雖然中國不是棉花的原產國,但卻是第一大生產國

印度緊追其後(最早種植記錄在印度河流域)

但新疆在古代王朝時期並非是重要的棉花產區。在當時的水利和灌溉技術水平下,人們無法大規模大跨度地調集水資源,西域文明主要圍繞綠洲展開,而綠洲本身又承擔著繁重的糧食生產任務,像棉花這樣的經濟作物當時並不適合大規模種植。

古代新疆綠洲雖然也是復合型經濟

但經濟作物需要對應的產業/城市/人口

即使作為原料外運也要有完備的交通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新疆的棉花田面積也不過數萬公頃,和後來上千萬公頃的規模相比不值一提。

那時候中國棉花種植和紡織的真正主力,是長江黃河兩條大河沿岸的產區。尤其是長江流域的產棉區,光照條件好,灌溉方便,人口稠密,很適合小農經濟下的棉花種植業。再加上長江沿岸的桑蠶業傳統,這裡的紡織業高度發達,出產的棉花能快速紡織成布匹,以更低的空隙率參與物流環節,創造更高的利潤。

棉花的價格、產量和質量是紡織業行情的基礎指標之一

(江蘇南通一棉花紡織企業職工在車間生產,圖片@圖蟲·資訊)

但長江流域也有自己致命的缺陷——洪澇災害。

比如在棉花曾經的重要產區湖北漢江流域,季節間降水量差距很大,7~8月的雨季降水很多,但到了秋季卻沒有降水。棉花對水分的敏感度比糧食高,在土壤水分過多時會出現爛花等現象,嚴重影響最後的收成,遠沒有生產糧食來得安全。

1931年大洪災中的漢口

市區尚且如此,周邊棉田必蕩然無存..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另外,由於長江流域人口稠密,糧食壓力很大,糧食的實際價格一直維持在高位,到了80年代,棉花這種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甚至還不如糧食。農民們在權衡利弊之後,往往會選擇放棄棉花,這讓棉花產能出現了巨大的空白,不少紡織廠和服裝廠都因為沒有原料而不得不停工。

一方面人口仍在快速增長

一方面長江下游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

土地是有限的,糧食生產這個重任就落在了兩湖肩上

黃淮河流域平原也曾是棉花的主產區,尤其是河北南部、魯西北一直到蘇北平原的沿海地帶。這些地區的共同點是鹽鹼化水平高,對糧食作物不友好,而棉花卻偏偏可以耐鹽鹼,所以當地農民都傾向於種植棉花。

江蘇海安,棉花大豐收

(圖片@圖蟲·創意)

但北方平原的一大缺點是日照時間不足,而日照對於棉花纖維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要素。旱災和病蟲害也經常困擾這一地區,讓棉花種植的安全性很低。

比如棉鈴蟲就是很有名的一種

幼年期的棉鈴蟲會對棉花造成嚴重破壞(也不止棉花)

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尤其嚴重,新疆也是有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Eric SYLVESTRE)

另外隨著華北治理鹽鹼化工作的不斷展開,沿海地區鹽鹼地的比例越來越低,甚至有很多最終轉化成了高產的糧田。在80年代實行糧食雙軌制(糧價嚴重下跌時國家高價收購)、棉花單軌制(始終單一定價)的情況下,農民們也就更願意種植糧食,棉花種植也就潰縮了。

我國糧食主產區已經轉移到北方

作為原材料的棉花也只能讓讓位了

只剩下大西北還廣闊天地可以大種特種了

於是從80年代國家力量退出經濟生產序列之後,遠在祖國西部邊陲的新疆,在市場之手的調配下,肩負起了棉花生產的重任。

誰選擇了新疆

新疆種棉花有其獨特的優勢。

和水果一樣,一朵好棉花也喜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乾旱少雨的環境。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棉花,棉鈴大、纖維長、顏色白,單體價值就勝於其他的農業產區。而在新疆少雨的環境中,棉花的蕾鈴脫落和爛桃比例也很低,這意味著更低的次品率,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質量上乘是價格的保證

(圖片@圖蟲·創意)

另外,廣袤的新疆地廣人稀,大片土地具有農業潛力,規劃棉區時不用像糧田緊張、產權複雜的內地用地那樣步步艱辛。平坦的土地則為未來的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基礎條件,這能進一步降低棉花的生產成本。

新疆哈密的廣闊棉田

(圖片@圖蟲·創意)

而在防蟲害上,新疆封閉的地理條件和極端的氣候,能阻礙病蟲害跟隨進入產區。生態結構較為單一的新疆自然環境,也很難為曾危害華北棉區多年的棉鈴蟲等害蟲提供庇護所和其他食物,大大減少了防蟲滅蟲的工作量。

確實,新疆的特殊環境使得很多綠洲仿佛生態孤島

(新疆和田皮山縣-木奎拉鄉,圖像來自google ,map)

唯一的問題是水。

但這也並不是完全無法解決的問題。新疆建設兵團在進入新疆之後,經過數十年的耕耘,已經為新疆農業建造了一批人造的供水設施。再加上此後其他建設者的努力,到了1990年,新疆已有水庫466座,總庫容59億立方米,可以灌溉5300萬畝的土地。

為了保證北疆諸綠洲城市的用水,修了大量的水庫

圖為烏魯木齊、昌吉南部的頭屯河水庫

(新疆昌吉-硫磺溝頭屯河水庫,圖像來自google ,map)

這些灌溉設施的共同點是利用了新疆豐富的高山積雪資源。這是新疆這樣的高海拔乾旱地區最重要的水源,本就為新疆創造了數量眾多的內流河,是沿線居民生存的保障。和季風帶極不穩定的雨水相比,高山融雪具有輸水穩定的特點,很適應棉花生長的需求。

不過水源畢竟有限,不能浪費著用,滴灌最好了

(圖片@圖蟲·創意)

而時代的進程則為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的發揮推波助瀾。

90年代初,由於黃淮河地區棉鈴蟲影響,再加上南亞進口棉紗的不斷湧入,全國範圍內都出現了棉花供銷兩難的困局。農民們既沒有種棉花的積極性,在政策鼓勵下種出來的棉花也賣不出去,就乾脆選擇了放棄,改種緊俏的糧食。

唯有新疆的棉農沒有這麼做。這是因為新疆遠離內地,火車運力緊張,價格不高的糧食難以運出,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種棉花。同時中央也對新疆的棉產業持積極態度,當時總理批示「新疆棉花一定要保護和發展」,多次加價收購新疆棉,即使壓了庫存也要買。

新疆雙河棉花大採收

(圖片@圖蟲·創意)

為了增強新疆棉花的競爭力,中央還要求各地引導農民改種其他作物,而新疆棉則拿到了頂替進口棉的政策,低價出貨,擴大銷路。

在如此密集的政策紅利中,新疆棉花種植業高速發展,終於變成了「一白(棉花)一黑(石油)」兩大支柱產業之一。

塔里木棉花採收作業火熱進行中

(圖片@圖蟲·創意)

新疆棉三足鼎立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新疆的棉產區已經形成了南、北、東三大主力片區。

南疆產區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天山南脈直到崑崙北麓的漫長C型區域內。它也是新疆棉花業當之無愧的C位,棉花年產量根據統計口徑不同,占到了全疆的50~65%。新疆最大的單體棉產基地阿克蘇產區,就位於這裡。

一天山山脈為大致分界的南疆、北疆、東疆

由於緯度較低,且光照條件好,天山和崑崙融雪帶來的水分也足夠充足,南疆的棉花總是第一個進入收穫期的,9月底就開始陸續有采棉工進入這一地區。據報道,每年到了采棉季節,僅阿克蘇車站每天就要吞吐五六千名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季節工,喀什、庫車、和田等地的車站也是人流絡繹不絕。

采棉季節工

(圖片@圖蟲·創意)

而與此同時,規模上略遜一籌,維度也更高的北疆產區還處在打脫葉的狀態,只有一些小規模的人工採收。不過也許很快,北疆就完全不需要采棉工來幫忙了,因為這一地區的棉花種植業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實現機械化。這與人工與機械成本的升降大有關係。

機械化的前期投入雖高,但是可以長期使用的

人工費用的上漲也是推動機械化的關鍵因素

(圖片@圖蟲·創意)

隨著內地用工成本的提高,去新疆的采棉大軍人工費用也水漲船高。北疆的采棉機械化是從2012年開始的,那時候人工撿棉花的成本已經高達2.5元/公斤,而機械采棉只用1.5元/公斤,一畝地就可以多賺400元;加上機械打包的棉捆還整齊無污染,很快就得到了普及。

目前,北疆的機械化采棉比例已經高達80%,並在將這股風氣傳入南疆,共同提高新疆棉的成本優勢。

每個采棉車有兩個人就可以了

相比於過去棉田裡熙熙攘攘的采棉工

「冷清」了不少

(圖片@圖蟲·創意)

還有一個不為人所關注的產區是東疆產區,也就是吐魯番和哈密。這兩座以特色水果著稱的城市,其實也有自己的特色棉花。當然由於土地和水資源緊張,東疆棉區不能和南北疆一樣棉花遍地開花,而是另闢蹊徑選擇了一條以質量換數量的道路。

哈密采棉工作進行中

(圖片@圖蟲·創意)

這裡的棉花特產,是質地細膩的超級陸地棉(細絨棉)和獨具新疆特色的長絨棉(其祖先來自與新疆自然條件相仿的埃及)。

三地的棉花產區各有特色,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與新疆人民一起創造財富,也讓更多人穿上新疆棉製成的廉價、舒適的衣服。

一個勤勞致富的行業

(圖片@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張憲功. 明清山西交通地理研究[D]. 陝西師範大學, 2014.

朱光耀. 淺論明清商幫形成的商業地理基礎 [J][J]. 財貿研究, 1996, 4: 46-47.

謝元魯. 明清北方邊境對外貿易與晉商的興衰[J].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4 (2): 69-75

趙世瑜. 村民與鎮民: 明清山西澤州的聚落與認同[J]. 清史研究, 2009, 3: 002.

郭士忠. 也談山西商人興起的地理條件[J].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6: 34-3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