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內都知道,2019年,拖拉機行業遭遇了滑鐵盧。行業周期大調整又遭遇多省大幅減少了大功率拖拉機補貼額度,直接結果就是銷量劇烈下滑,行業遭遇了普遍性經營困境,大量的企業經營困難甚至關門停業。
面對這種不算突然,但又非常慘烈的變故,一些企業陷入慌亂,一些企業家萌生退意,但也有人想渾水摸魚。
那麼生產企業是堅守還是退出呢?筆者樂觀地認為,拖拉機行業仍是最好的行業,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搞頭,企業需要堅守,挺過了這段暗黑期,光明就會到來。
保有量大,僅更新換代就很有搞頭!
綜合農機統計年鑑、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以及補貼系統歷年的補貼數量,可以肯定的說,國內存在著一個規模巨大的拖拉機存量市場。
從保有量上分析,18.4kW(25hp)以下的小拖保有量超過2000萬台,18.4kW(25hp)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至少有500萬台,這在全球範圍內應該也算個巨大的寶藏。
農機市場有所謂的前後市場之分,前市場說的是新機的銷售,對生產企業的機會是製造加工所產生的附加值,對經銷商來說是進銷差所形成的利潤;而後市場則是農機銷售出去之後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商機,比如農機保險、消費信貸、維修保養、再製造、二手機流通等。
按成熟的農機市場規律,前後市場的利潤分配比例是3∶7或4∶6。如73.5kW(100hp)拖拉機全壽命周期所產生的利潤總額是3萬元,則前市場的銷售環節只有0.9萬~1.2萬元,而後市場則是1.8萬~2.1萬元。很明顯,農機後市場是利潤大頭。
拖拉機行業的後市場不但規模巨大,而且利潤豐厚,更重要的是機會唾手可得。就拿大中拖來說,如果1年有5%~8%的更新率,就會有25萬~40萬台的更新需求,事實上這並不是停留在理論上的數字,而且每年就是按照這個比例在更新。
筆者認為,拖拉機行業進入了存量時代。在這個階段,新增需求減少,而後市場的機會無限,誰有打開後市場的密碼,誰就會擁有寶藏。
頭部市場利潤豐厚,國產品牌還看不到天花板
2018年國內拖拉機頭部市場需求結構
所謂的拖拉機頭部市場,一是161.8kW(220hp)以上的重型拖拉機市場,這個功率段競爭相對不激烈,利潤豐厚;二是分布於各個功率段的高端拖拉機。
筆者分析過2018年國內拖拉機的頭部市場,2018年全年,169.2kW(230hp)及以上功率段共實現銷售250台左右,分功率段看231.7kW(315hp)實現了71台的銷售,銷量最大。
從生產企業方面分析,2018年,231.7kW(315hp)及以上功率段基本清一色都是歐洲和美國的外資品牌,在169.2~176.5kW(230~240hp)還有中聯、迪爾天拖等10台以下的銷量,在183.9kW(250hp)以上被外資品牌壟斷;191.2kW(260hp)52台全部是道依茨法爾銷售,198.6、213.3kW(270、290hp)功率段3台產品都是約翰迪爾銷售,231.7kW(315hp)是凱斯紐荷蘭公司銷售給新疆利華棉業項目上的產品,235.4kW(320hp)是約翰迪爾,250.1kW(340hp)2台是愛科公司的產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來,在183.9kW(250hp)及以上功率段重型拖拉機市場上,清一色都是跨國公司或外資品牌。從現狀看令人沮喪,但是換個角度看,國產品牌目前的發展還沒有碰到天花板,頭部市場就是國產品牌未來集中火力進攻的方向,拿下了拖拉機頭部市場,國產拖拉機才真正的拿到了全球化競爭的入場券。
需求熱點輪動,但大基數仍能養活大批企業
受補貼政策的調整的影響,2019年市場上大拖的銷量下降了25%~35%,132.4kW(180hp)及以上的可能下滑了50%以上,這對以大拖為主的企業,尤其是一些以組裝為生的企業關門大吉。但另一方面,往年灰頭土臉的以29.4~73.5kW(40~100hp)為主的中拖生產企業2019年得以揚眉吐氣,這是拖拉機行業的熱點輪動。
拖拉機行業的一直就有熱點輪動的現象,並且這個特點非常鮮明。拖拉機行業的熱點輪動受需求、國家農業產業政策、農機補貼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影響因素不同,抑或同時受幾種因素的疊加影響。
拖拉機行業需求基數很大,國內基本保持在25萬~35萬台的水平,由於國內市場對農機需求層次豐富且頗具階梯性,所以並不會出現歐洲和美國市場上少數寡頭壟斷的現象,不同規模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用戶群體。
高手如雲,兼并重組和資本併購也很有搞頭
有專家做過統計,國內農機行業拖拉機為主業的企業,營業規模超過50億元的有4家,10億~30億元的有約10家,2億~10億元的也有約15家。
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有兩條路可選,一種是滾動式發展,也叫內涵式增長;另一種是兼并重組,也可以叫跨域式發展,比如中聯重科通過收購奇瑞重工的農機業務完成了在農機行業的跨越式的發展,約翰迪爾通過收購寧波奔野完成了在國內中輪拖市場上的布局,雷沃重工通過收購義大利馬特馬克擁有了高端農機具業務。
在一個成長期的市場,企業可以通過內涵式增長迅速做大做強,但在一個存量市場上要想實現內涵式增長難如上青天,但兼并重組則可實現。
國內拖拉機行業2億~10億元規模的企業里有很多產品線齊全,且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有堅實的用戶基礎。但在進一步發展時都遇到了瓶頸,如果有資本在後面助一臂之力,就會青雲直上。農機行業的新疆牧神、山東巨明等企業就是藉助資本的力量迅速的崛起的。
一個產業的發展,實業和資本都不能偏廢,當前拖拉機行業是實業有餘而資本嚴重不足,但當下有很多優良的標的,就等著資本慧眼來識珠了。
農機化尚未成功,拖拉機行業任重而道遠
當前國內農機化水平處於中級階段,國際上常用的標準是農機化水平達到70%以上就是高級階段。國內三大主糧作物農機化水平接近或超過70%,但是果蔬茶、經濟類作物、雜糧、畜牧業、養殖業等屬於大農業範疇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仍很低,或很多才剛剛起步。
國內農機化要達到高級階段,需要走的路還很多,國家已經明確了農機化「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全」的轉變;到2035年,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基本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重點以信息技術提升農機化水平,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從全到好」。所以在向農機化高級階段邁進過程中,拖拉機是動力源頭,是主力軍,所以任重而道遠。
前面說到,到2035年全國實現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基本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在這裡提供一組數據,看看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在全面實現農機化的時間上,美國是1954年,加拿大和原西德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法國是1970年,英國和前蘇聯都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日本是1982年,澳大利亞是1986年,韓國是1996年。
從時間上看,中國已經是大大落後於已開發國家,除了東歐地區的一些國家外,以上的已開發國家的農機化並非停滯不前。因此,中國一是要實現自己的農機化,二是要和先行者競爭。這要求中國的農機化發展速度要更快更穩,而農機化水平的提高的關鍵點就是要大力發展本國的拖拉機產業。
國內全面實現農機化任重而道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拖拉機比任何一種農機的任務更重,所以國家和相關部門將長期支持拖拉機產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拖拉機行業是國內農機行業的戰略性產業,後期不但仍需要發展,而且是在更高水平上的發展。
海外市場海闊天空,國產拖拉機走出去機會無限
與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跨國企業相比,國產拖拉機無論是從整體實力,抑或單體企業,競爭實力都處於弱勢。真正意義上說,國內拖拉機還沒有真正走出國門,因為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企業的銷售收入中有50%以上是在海外市場上取得的。而國外那些跨國企業主要市場都是在本國市場之外,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企業。
但國際貿易上講究比較優勢,從全球範圍內看,國產拖拉機產業在中低端產品上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國際市場需求也有層次性,與中國需求接近或落後於中國的市場很多,國產拖拉機企業現在不缺乏實力,缺乏的是產業輸出的能力和國際化的視野,與其在國內的紅海市場裡纏鬥,還不如大膽地走出去,國外市場海闊天空,國產拖拉機走出去機會無限。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拖拉機行業只是遇到了行業的大周期。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機遇,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熱點,另外頭部市場、需求升級、海外市場機會很多。再說國內要全面實現農機化和進入農機化高級階段需要走很多的路。而這一切,對拖拉機行業來說,都是挑戰,也都是機遇。所以建議拖拉機生產企業要有定力,要堅守得住,當然新的發展時期,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維,和更強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