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看井、開泵忙「秋灌」文/任應孝

2019-10-28   終南文苑

上世紀70年代初,我中學畢業後回到位於今長安區的任家寨村,參與老家的農業生產勞動。當時我學了個詞,叫「秋灌」。說來也怪,「秋灌」不是「在秋天澆灌」,而是在夏天澆灌,只因澆的是「秋莊稼」,故而得名。

每年盛夏時節,正是秋莊稼苞谷的生長期,除草、施肥、灌溉,一項都不能少;特別是天旱少雨時,更要加強灌溉。對每一片苞谷地,從苞谷出苗,到出穗拔節,長出苞谷棒子,再到苞谷棒子成熟為止,一個夏天總要澆灌幾遍,不然苞谷葉子就會被烈日曬得捲曲起來,影響其正常生長。為了保證「秋灌」的順利進行,每年盛夏天旱時,生產隊就會在苞谷地的機井裡安裝水泵,並指派專人看管、澆灌。一般情況下,「專人」就包括我。

當時每個機井固定4個人負責,兩人一班,輪換著吃飯。每天清晨,水泵開泵後我們就開始連軸轉,一直忙到晚上水泵關停,天天如此。澆地工作說來也不複雜:兩個人分工,一人在苞谷地畦子的入水處,另一人在苞谷地畦子的盡頭,入水處的人用鐵杴打開畦子入水口,讓水流入苞谷地畦子;另一頭的人等到水流到畦子的盡頭,就給入口處的人喊話,告訴水流滿了,此時入水處的人就封閉這個畦子的入水口,再打開另一個畦子的入水口……就這樣,一畦一畦地澆,直到整片地澆完。

對於我們村來說,澆地不難,但開泵難。打開水泵電閘開關,只出聲、不出水是常有的事。據我們分析,唯當泵管里有多半管子存水時,它才能開動;無奈的是,這台水泵被安裝在離水面二三尺處的一塊木板上,晚上關停後,管里的水總會一滴不剩,全部流回井裡……為了順利打開水泵,起初我們從家裡抬上兩桶水,灌進泵管,再開電閘;有了經驗後,我們就不從家裡抬水了,而是在井邊放兩隻水桶,每天關泵前接滿兩桶水放在井台上備用。

由於水泵一開就是一天,加上夏天太熱,機井電閘經常跳閘。我們任家寨村大隊僅有一名電工,每到「秋灌」時,大隊電工就在地里巡迴檢查。由於他一個人負責3個生產隊全部機井的用電檢修、水泵線路的接電、保險絲連接,以及村子變壓器故障的處理,所以異常忙碌,有時機井電閘跳閘,半天也等不來電工,我們只能歇菜。為了不耽誤工作,每當電工接保險絲時,我就在旁邊學,基本上看懂了接法。出於安全起見,我直接向電工師傅討教,他也樂於傳授。經過實際操作,我終於學會了電閘保險絲的接法。後來,電工同意由我負責接保險絲,他給我留下一卷保險絲,我從家裡帶來鉗子、改錐等工具,從此就成了「二把刀」。在整個秋灌中,我順帶負責看管機井,電閘跳閘後,我都會很快地接上保險絲,從而保證水泵正常運轉,加快了秋灌進度,為此我還受到了隊里的表揚。

後來,農村實行了分田到戶,生產隊的機井不再集體澆灌和管理,但我在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特別是「秋灌」時的一些經驗在日後生產、生活中總能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