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言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雖然很多時候父母說一些話是本著為孩子好的目的,然而往往會事與願違。言語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善於利用言語往往能鼓勵孩子往正道發展;而一些話,卻無法使孩子變得優秀。
那麼,"無能"的父母總愛對孩子講的話是什麼呢?這裡給大家講講4個典型句子吧。
掛在嘴邊的"刀子言語"
1."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小時候讀過這樣一篇文章,叫《精彩極了 糟糕透了》,文章的大意是說,無論做了什麼事,母親都會告訴他"精彩極了",然而父親永遠會說"糟糕透了"。這對作者小時候的影響還蠻大的,因此他總希望得到父親的表揚,直到他後來終於做出一番成就,父親才不再對他如此嚴厲。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像作者父親這樣的家長有很多,像作者成長得這麼好的卻很少。
2."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
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經歷完高考之後選擇離婚,似乎在為他們多年的不如意生活做一個告別。很多父母都會自詡自己這麼做的偉大,認為自己做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孩子做了很多犧牲,甚至告訴孩子,"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而這句話,並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有多偉大,相反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且孩子會對父母抱有排斥心理。
3."只有讀好書以後才有出路"
很多父母說出這句話,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孩子好好讀書。然而,卻在無形之中也給了孩子一些壓力。而且,也會讓孩子無法看到屬於自己的另一種可能,很多孩子其實長大就是屬於靠一技之長與人競爭的,是有這個天賦的。
4."你不要做這個,你又不會"
孩子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會對一些事情充滿好奇,也想要幫助媽媽承擔一些家務活,例如幫媽媽洗碗。然後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抱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於是總是說,"走開走開,你不要做這個,你又不會。"然而這會讓孩子養成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甚至說出"我想幫忙的,是我爸媽不讓"這樣的話,很大可能另到孩子也長大難以獨立面對生活。
分析
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跟孩子對話呢?
1.多鼓勵孩子,少用負面詞彙
這是因為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他們非常渴望身邊人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父母。因此,如果父母一味總是對他們說"你怎麼這麼蠢、這麼笨,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之類的話,往往會造成孩子內心的自卑,由此導致更加叛逆,與父母希望的方向背道而馳。說實話,父母應該思考一下,那"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又跟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麼區別呢?
2.少用自己的犧牲對孩子做出嚴要求
確實絕大多數家長都會為了孩子做出或多或少的犧牲。然而,如果父母總是因為孩子的不聽話就說出"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往往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拿這句話教育孩子往往適得其反。
3.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學習壓力
其實,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尤為關鍵的是孩子自己想學。如果孩子自己不想學,說再多的話也沒有用。如果孩子本來想學,但是又學不會,加上你經常說"好好讀書,以後才有出路",會給孩子帶來雙重煩惱,甚至導致孩子成績一落千丈。
4.教會孩子獨立
很多父母都是過於寵愛自己的孩子,很多事情都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承擔。其實這是不對的,這不僅不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反而會造成孩子日後不懂得如何愛自己,而且會對父母過度依賴,無法獨立生活。
總結
別忽視了你常說的話,或許你的這些口頭禪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使得你的孩子根本無法優秀。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ljOAnEBrZ4kL1Vibw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