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
「只有戀愛中的人,才認為他們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
但是,如果相遇無非只是一場偶然,
那麼它同時也可能意味著相愛也不過是一場意外。
1、我們的相遇是否只是偶然?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
米蘭·昆德拉塑造了這樣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托馬斯,一個富於性生活而又不願忍受來自生命的負重和束縛的人。
在他而言,「誰無感情投入,誰就無權干涉對方的生活和自由」;
因而,性可以是一種自由和偶然的結果,而不是出於必然。
換言之,對托馬斯而言,重要的是性的形式,而性的具體對象和內容則並非不可替代。
也因此,在小說里,托馬斯游離、周旋於眾多情婦之間,並僅僅維持著「性友誼」。
直到他遇到他所愛之人特麗莎,他開始陷入一種自我懷疑和窘迫之中:
「究竟我們的相遇是否只是一種偶然?」
因為,如果愛僅僅是出於偶然,
那麼,這個「極其偶然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是誰對我們重要嗎?
抑或者說,我們需要的僅是某個人的陪伴,而他(她)具體是誰並不重要,
因而便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2、也許,你只是愛上了一個「符號」
大學時,我們每年都會組織拍攝學院的宣傳片。
當時,班裡團支書知道有位常給我們打掃教室的中年阿姨,所以,也給這位阿姨安排了一個鏡頭。
最初,他們找到了這位阿姨,但可能阿姨覺得自己年老,相貌也不如面前這位年輕的小姑娘,因而感到有些自卑便拒絕了。
但是,團支書仍舊堅持要給阿姨一個鏡頭,並說一句「某某某學院最棒」之類的話。
當然,最後在團支書的軟磨硬泡下,阿姨同意了視頻的拍攝。
當然,這不過是一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情,然而我卻不寒而慄。
因為,在這個故事裡,我們會發現,其實那位老阿姨是誰並不重要,她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而團支書需要的只是「清潔工」這樣一個符號和形象。
換言之,團支書可能並不真地關注那位阿姨的處境,而是出於宣傳片需要,以及少許的通過憐憫他人而獲得的內心的舒適感。
其實,人生里的婚姻多數時候未嘗不是如此?
正如我們會在特定的年紀上學,工作,然後匆匆結婚,生兒育女。
一切的一切都顯得如此的自然,仿佛生命本該如此。
因此,在生命的長河裡,她(他)似乎只不過是合適的年紀里遇到的適合的人,
因而也不再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
而僅是合適而已。
也因此,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朝夕相處的人卻遠比陌生人更覺陌生。
3、
其實,相遇只是一個偶然的開始;而相知,才是兩個自由的靈魂的交匯。
這意味著,我們不是把她變成一個標籤、一個符號,而是在實際的生命中去不斷地去感受獨一無二的彼此。
因此,儘管我們總是相遇於偶然,但卻可相知於必然。
END
文|郁離
美工|春天 婭霓
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