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清平樂》終於完結了,無數的人紛紛鬆了一口氣,為什麼?這部劇首次砸穿了大部分人的期待底線。別的劇頂多被罵食之無味,而這個是吃了反胃。
首先,選擇宋仁宗替代公主成為主線劇情估計是為了凸顯一個大男主勵志的一生。但看到結局,也沒瞧見勵志在哪裡,宋朝最詬病的國力薄弱著墨不多,勵精圖治看不到, 反而陷入兒女情長雞毛蒜皮家庭瑣事人設一路崩壞,慢慢有了爹味。看到有人說這個劇拍成了爹道,還挺有道理的。
這樣的大男主劇也只是在結局強行男主了一把,最後,公主,懷吉,茂則,皇后……都心心念念官家,連官家自己,也愛上了「自己」。 嗯,這真不是傑克蘇?
最開始劇方在片頭宣傳帝後之愛,看了一半後才知道被騙了。這個官家吧,到死也沒有表現出夫妻之愛,不知道是編劇的問題還是演員的演技太爛。據說之前和貴妃的和解戲份也刪除了,感覺也是劇方的無奈之舉?畢竟比較貴妃和皇后,現實中的女人都會覺得官家更愛前者?
曹皇后的人設也是被罵的,一個本身智慧的女人,一個穩如泰山的女人,在正午的鏡頭下,居然成了一個 舔狗存在? 和官家疏離了大半輩子,臨死前來一句「帶我走」,觀眾估計壓根沒看懂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來的。對待她人都溫潤如玉,對待公主就冷漠?難怪江疏影說沒有理解角色。
貴妃前期很惹人討厭,演員戲外被說像劉亦菲碰瓷了,戲內把戀愛腦詮釋出來了。但這樣的人物壓根不討喜,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貴妃下線早,才沒有在最後陷入人設持續崩塌的局面。
其實你說《清平樂》沒有半點優點也是不對的,從正午的野心可以看出,這個劇最開始是奔著「孤城閉」的悲情色彩去的,要詮釋出帝王無人之巔的估計無奈和皇家生活的不幸犧牲,所以用「孤城」來「關閉」一生的宿命。但導演和編劇拍著拍著就走歪了,最後成了記流水帳, 封建父母成了罪魁禍首,子女們成了犧牲品。但,這和「清平樂」有什麼關係?何來清平?何來喜樂呢?
感慨一下,可能還是目前編劇和導演的問題,張開宙比較慢熱,拍的作品溫吞,沒啥戲劇衝突,需要搭配邏輯縝密的劇本。但《清平樂》明顯不是,開頭沒啥衝突就算了,中間突然插入一大部分賈婆婆的囉嗦劇情,後續又讓原著精華公主的戲份奇奇怪怪, 想要講述克己復禮十全十美,但是最後編劇體現出來的,則是假仁假義虛偽封建。
最後,還是想說一下這個劇的某些台詞問題。。。之前《餘歡水》被詬病女權問題,加上《娘道》中對於生兒子的激烈看法,這些年下來,其實觀眾對於這些影視劇中此類觀點輸出都是有自己的明鏡的。而本次《清平樂》中,出現了這些台詞…………
說做母親,能讓瀕死的人重生。
皇后斬斷宮女情緣,宮女出去嫁人後回來哭著感謝皇后,說生了兒子是重新投胎。
就連公主,也是一堆人催著她生兒子,而且把她要過好日子的條件和生兒子掛鉤了起來。 所以,這個劇到底是歌頌生兒子還是鼓勵女性勇敢選擇自己命運?
如果說早年的大女主,打著女強的旗號其實是走了白弱幼靠男人的路線令人不適,如今的部分影視劇中女性角色,已經開始走上了一種「 生兒子得到幸福」的價值觀輸出,除去《延禧攻略》之外,《如懿傳》也是沉浸在生孩子的氛圍中,這其實是一種倒退。
而關於《清平樂》這樣的價值體現,如果按頭古代正常的思維去看待,其實不太利於當下影視劇未來女性角色的突破。 好的文娛作品應該服務於當下而非夢回大清,一味用娘道爹道的思想拍劇,恐怕就連正午,最後也會一敗塗地。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ehlL3IBnkjnB-0zJj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