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獨裁者:被凌辱毆打後擊斃的卡扎菲,步上了薩達姆的後塵

2021-01-30     枕貓

原標題:倒霉的獨裁者:被凌辱毆打後擊斃的卡扎菲,步上了薩達姆的後塵

被稱為阿拉伯世界「革命雙雄」的薩達姆和卡扎菲,他們均具有桀驁不馴的秉性,都曾與美國暗送秋波後又強硬反美,最終美國先是發動海灣戰爭清除了薩達姆。

20年後,同樣的命運落到了卡扎菲的頭上。

卡扎菲是一個比薩達姆還具有爭議的人物,世人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

在本國人和部分第三世界國家的眼裡,他是「民族英雄」、「大救星」、 「革命領袖」。而在西方人的眼裡,他是「瘋子」、「狂人」、「恐怖主義支持者」,更是個大獨裁者。

他在利比亞進行了42年的統治,最終卻是在自己的家鄉被反對派武裝捕獲,遭到痛打和凌辱後,又被不明不白地擊斃,在世人看來實在是一個倒霉的獨裁者。

卡扎菲

獨立與反美演化「刺殺情緣」

1942年6月,歐麥爾·穆阿邁爾·卡扎菲出生於利比亞地中海沿岸城市錫爾特的一個貝都因人家庭。在戈壁沙漠和帳篷中,他喝著駝奶度過童年時光。在上大學時,卡扎菲受到納賽爾《革命哲學》的影響,決定走從軍之路,這一舉動奠定了他日後飛黃騰達的根基。

1968年,80歲高齡的伊德里斯國王重病纏身,利比亞國內形勢急劇惡化。當時至少有4個政治集團曾有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的圖謀,其中一個便是以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雖然在卡扎菲執政後,反西方反美一直是他的一面旗幟,而且美國中情局也把卡扎菲看成眼中釘,其實在卡扎菲沒有奪取政權之前,美國與卡扎菲曾是「老朋友」。

地球「老大」美國一直對利比亞有著極大的興趣,原因就是那裡有豐富的能源儲備。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是北非重要的油氣出產國。

美國

但是當時的利比亞是英國的勢力範圍,眼睛發紅的美國要想進入這個地區並得到那些寶貴的石油很困難,他們急需一個代理人。這時美國中情局選中了卡扎菲,他們開始向卡扎菲表示友好並提供各種幫助,準備將利比亞變成美國一個有著大量石油的小兄弟

機智的卡扎菲沒有表現出反美思想,他接受了中情局伸出的橄欖枝,不僅得到美國大量物資支援,而且還獲得了大量的情報。1969年9月1日,正是根據中情局的情報,卡扎菲奪取了警察部隊的控制權,並順利占領了國家電台和其他要害部門。

他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的政變取得了成功。在其間做出了極大貢獻的中情局認為,以卡扎菲為首的全新的利比亞政府應該是親美的,但事實卻截然相反,卡扎菲上台不久就迫使美軍撤出了利比亞。

中情局惱羞成怒,將「忘恩負義」的卡扎菲確定為「該死」的敵人,開始秘密和利比亞反對派勾結在一起,多次派遣刺客暗殺卡扎菲。特別是在利比亞建國一周年的慶典上,發動的第七次暗殺幾乎獲得了成功。這次執行任務的殺手是一個叫莎菲娥的美麗女人,她喬裝成一名女護士,尋機來到卡扎菲身邊。

中情局

當她的槍口指向卡扎菲的頭顱,英俊的卡扎菲轉頭看向她時,兩人四目相對,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來得是如此莫名其妙

一星期後女刺客莎菲娥和卡扎菲結為夫妻,中情局參與此次行動的人員被卡扎菲一網打盡,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深深愛著卡扎菲的莎菲娥為丈夫訓練了一批女保鏢,從此之後卡扎菲出行都是清一色的美女保鏢,不但養眼,也確實在以後的歷險中數次保衛了他的生命安全。

卡扎菲並不是任人宰割的,他曾表示「我要對付里根,就像他對付我那樣。」這使得中情局上下一片恐慌,有些人專門為自己配備了保鏢。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卡扎菲與美國就在這種相殺相愛的狀態中走過了曲折的一大段路程。

卡扎菲

特立獨行的「伊斯蘭教社會主義」道路

卡扎菲出身低微,並且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因此他執政後在利比亞提出恢復伊斯蘭教「純潔性」的口號。他個人生活簡單,僅喜歡喝礦泉水和駝奶,不沾煙酒,對奢侈品更是毫無興趣。

卡扎菲畢生只崇拜兩個人:穆罕默德和納賽爾。他的理想是建立阿拉伯國家的統一政治實體,為此,他向埃及新總統薩達特提出「利埃合併方案」,希望在此基礎上組建國家並進而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

然而薩達特不但不感興趣,竟然還單獨與以色列實現媾和,並在1977年出訪以色列。卡扎菲大罵薩達特是叛徒,兩國斷交成為仇敵。

卡扎菲提出著名的「世界第三理論」,要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尋求一條完全獨立的道路。他先後發表3本《綠皮書》來闡述這一理論,宣稱利比亞要建立「標準社會主義」制度。

世界第三理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是《古蘭經》,事實上他期望走「伊斯蘭教的社會主義」道路,目標是實現「自由、社會主義和統一」。由此衍生的卡氏語錄「政權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阿拉伯的石油屬於全體阿拉伯人!」等不時在利比亞的街頭響起,綠皮書也隨處可見。

《古蘭經》

在利比亞,還有一樣東西是任何人都無法避開的,那就是卡扎菲的畫像。他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又像明星一般造型百變。滿眼領導人畫像這道風景線,不但利比亞有,在突尼西亞、埃及、巴林、敘利亞、葉門那些經歷「阿拉伯之春」的國家都有。

因此有人提出「畫像理論」,即領導人畫像越頻密,當地局勢越不穩,兩者成反比關係。因為通街畫像本質上代表著「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專政模式,往往正是由此引起民間的怒潮指向。

卡扎菲不但在思想上與常人迥異,而且本人更是性格古怪,特立獨行。他將家安置在軍營里,自己在帳篷里辦公,即使是1988年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結盟首腦會議,他也拒絕了主辦方提供的住處,而是住在自己帶去的帳篷里。

無論任何場合,卡扎菲總是身著同一顏色的服裝,要麼純白,要麼純黃,在數名美女保鏢的護衛下氣場極足地出場。

卡扎菲

卡扎菲極為擅長演講,並且從不拿稿,不但口若懸河,而且喜歡以手勢來彰顯勇氣和力量。他還常用戲劇性的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其與眾不同的風格常引人非議,說其「言行無度」尚且文雅,更多的是被指稱為「怪人」、「瘋子」。

雖然卡扎菲一直以激烈的反美立場著稱,但在多年遭受國際社會制裁後,損失慘重的利比亞現狀迫使卡扎菲只能轉向。他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與開發,並努力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復交。

從反美旗手到走上與美和解之路,卡扎菲經歷了一個180 度大轉彎。當然這一切的核心和宗旨都是全力維持他的獨裁統治。

在卡扎菲的改造下,利比亞形成一種特殊的政體,沒有憲法,沒有元首,只有一個議會「大人民委員會」。

卡扎菲設立了非正式的「革命者核心小組」和「顧問小組」掌握全國實權,他自己沒有任何正式職務,也沒有辦公室,只保留「人民兄長、革命導師」的頭銜,但實際上所有權力全部掌握在卡扎菲一人手中。理論上利比亞壓根就沒有「政府」,因此利比亞歷次所謂反政府運動其實就是反卡扎菲。

卡扎菲

卡扎菲神話的終結

當「阿拉伯之春」到來的時候,利比亞這個曾被認為是北非最穩定的國家,正經歷著一場中東最為劇烈的動盪。卡扎菲清楚地知道班西加的示威者要的是他下台,但他宣稱「永遠不會離開利比亞的土地,要戰鬥到只剩最後一滴血」。

但是,這次他面對的敵人太多,實力太強,美國、法國不但直接出動轟炸機,還光明正大地武裝「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 NTC)等反對派武裝,而且那些阿拉伯兄弟國家居然也紛紛與他反目成仇。

在半年多的內戰中,在北約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越戰越強,當首都的的黎波里陷落後,事實上卡扎菲時代就已宣告結束。久經刺殺和常年處於威脅中的卡扎菲選擇與反對派們決一死戰,在家鄉蘇爾特,帶著忠於他的隊伍進行頑強的戰鬥,給了反對派武裝以沉重的打擊。

2011年10月20日,在北約戰機的轟炸和反對派青年軍的圍追堵截下,卡扎菲終於沒能逃出蘇爾特,在一個骯髒的水泥管道中,迎來了生命中最羞辱的時刻。

北約

寡不敵眾的他負傷被俘,反對派武裝分子對他進行凌辱毆打,最終卡扎菲死於不知來自何方、永遠無法查明的槍擊。

他在生命最後時刻遭受暴力的血腥場面,在全世界的媒體上不斷播放,有人終於鬆了口氣,有人為之扼腕嘆息,更有那些和他一樣的獨裁者心有餘悸。卡扎菲在他42年隻手遮天的獨裁生涯後,以一種極為倒霉、特別屈辱的方式離世,他的獨裁統治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卡扎菲誤判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友誼,低估了西方干涉的決心。「阿拉伯之春」席捲的多個國家,雖然都爆發了遊行示威和流血衝突,但北約都沒有軍事介入。

只是輪到利比亞時,北約不但快速軍事介入,而且最早主張對卡扎菲實施軍事打擊的還是近幾年與利比亞往來非常密切的法國和美國,這實在出乎卡扎菲的預料。這主要是因為卡扎菲認為,近年來自己與西方國家已經確立了相當的友誼,利比亞自2004年起就開始向西方靠攏,不但在內政和外交上做出重大調整,與西方國家恢復邦交。

卡扎菲

而且與美、法等歐美國家還簽訂了大量的貿易合約,因其豐富的能源成為西方國家競相拉攏的對象,與北約國家往來日益密切。卡扎菲本人和西方國家領導人之間的來往也較為頻繁,西方國家領導人也不乏對卡扎菲和其子賽義夫的讚譽之詞。

但是他未曾料到,西方國家對他變化無常的性格和統一阿拉伯的理想始終放心不下,歐美扶持的NTC組建之後,清除卡扎菲,在利比亞建立親西方的政權最能符合他們的利益,於是北約國家決定放棄卡扎菲。

另外,卡扎菲還忽略了北非與歐洲相鄰的特性,「阿拉伯之春」造成的移民和難民潮對歐盟的申根體系造成衝擊,嚴重威脅到歐洲的社會安全,利比亞局勢的惡化將增加歐洲國家相應的風險。

而且西方國家領導人特別是歐洲國家領導人在「阿拉伯之春」開始時反應遲緩,已經招致國內的嚴重不滿,他們需要迅速表態並採取有力的行動來贏得國內的輿論支持。而針對此時出現的利比亞國內動亂,北約國家選擇強硬軍事干預手段就成為理所當然。

卡扎菲

由於被西方國家的友誼蒙蔽,卡扎菲並不認為北約的行動能夠真正實施,致使北約初期的空襲就造成卡扎菲軍事上的重大損失,並在其後北約和反對派的聯合打擊中步步後退,無力招架。

其次,卡扎菲強硬的談判策略使得外界對他的反擊越來越強大。卡扎菲一向被稱為「政治強人」,但在國內政治議題上,特別是在對待反對派以及下台與否等問題上,卡扎菲一味的強硬和不妥協卻反而增加了民眾的離心力,並增加外界對後危機時代利比亞人權狀況的擔憂。

利比亞危機初現之時,國際社會普遍呼籲利比亞通過政治談判的方式解決內部危機,但是卡扎菲始終堅持強硬的態度,不但拒絕談判,還派兵包圍班加西,聲稱反對派不是投降就是被消滅,這就使得反對派只能與他硬碰硬。

隨著利比亞內戰進入僵持階段,特別是 7 月下旬反對派對的黎波里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後,英、美、法等國曾再次主張政治和談,並主動做出妥協,允許卡扎菲待在國內。

利比亞內戰

但是卡扎菲依然抱有幻想,不願放棄權力,在此情況下其政權雖然和北約等國家有所接觸,但始終難有結果,卡扎菲錯過了最後一次體面下台的機會。這種一硬到底的策略不但使他失去了權力,丟掉了性命,而且整個家族也沒能保全。

其三,內政上的失策也是導致卡扎菲垮台重要原因。雖然利比亞的社會經濟狀況較好,但因獨裁統治的特點是只能一小部分人享受特權,普通民眾的權力和地位得不到充分保障,貪污和腐敗更是泛濫成災,這就使得大量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的民眾感到不滿。

特別是利比亞是由三個歷史上互不統屬的部分組成,卡扎菲上台後又實行地區分別對待的政策,政府資金主要投在的黎波里及其周邊地區和卡扎菲的老家蘇爾特,致使地區和部落矛盾極為突出。

一直以來,經濟上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昔蘭尼加成為各種反卡扎菲分子的大本營,促使卡扎菲對東部地區實行高壓政策。東西部之間的歷史差異、卡扎菲政府不公正政策帶來的政治緊張以及經濟上的怨恨融合在一起,班加西成為利比亞國內最堅定的反卡扎菲地區。

卡扎菲

同時,卡扎菲也未能妥善處理好利比亞的部族政治問題,他上台後大力扶植自己所屬的部落,排斥其他大部落在利比亞政權中的地位,被冷落或者壓制的部落一直心存不滿。

於是在利比亞危機中,不僅普通的百姓自發組成民兵反抗卡扎菲的統治,同時政府軍大量叛逃,卡扎菲統治階層內部開始分裂,短時間之內利比亞危機從東部地區蔓延至全國,內戰在東、中、西部等地同時爆發。

內外夾擊,多方輪毆之下,看似強大實際脆弱的卡扎菲獨裁政權在不到一年內就土崩瓦解,一代「政治強人」卡扎菲終於步上了薩達姆的後塵。被凌辱後擊斃的他,可能為世界第三理論未能實現而抱憾。但現實中的利比亞人民,卻沒能迎來期盼已久的民主。

亡,百姓苦。是現在內亂之後利比亞的真實寫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_e8UncBMMueE88vPk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