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好片眾多。
第一門大炮就轟得人暈暈乎乎。
他,回來了——
《終結者:黑暗命運》
Terminator: Dark Fate
1984年10月,第一部《終結者》上映。
以640萬美元的預算,收穫了7800萬美元的票房。
並開啟了一個留名影史的系列傳奇。
如今,28年過去。
距離預言的被天網統治的未來還有10年。
模仿與致敬者無數,卻再難以超越這高峰。
眾所周知,前兩部《終結者》是由卡梅隆親自編劇並執導的。
也是被捧得最高的兩部。
但之後,因為各種原因,卡梅隆基本對這個親兒子IP處於放生狀態。
這也間接導致了後面三部「續集」口碑不佳,被批評為狗尾續貂。
或許是卡神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決定重新撿起這塊招牌,於是在兩年前,突然找到了阿諾·施瓦辛格:
「他突然跟我說,阿諾我有一個關於終結者的點子,我們把它拍出來吧。」
「我說好啊。」
不愧是大佬出手。
以「正統續作」的名義,直接忽視了345的存在,劇情承接第二部繼續發展。
親自擔任編劇與製片,回到了拍攝片場。
導筒則交由憑藉《死侍》而處於事業上升期的蒂姆·米勒。
力求還大家一個原汁原味的《終結者》。
>>角色·原班歸來
想要原汁原味,必定要做到原班人馬。
《黑暗命運》最博情懷的點,就是T800與莎拉·康納的跨世紀會晤。
光是看到兩人再度合體,就有點想飆淚。
別嘲笑魚叔淚點太低,實在是童年回憶太過美好。
當年尚還是中二少年的我,所認為的最MAN的男人,就是阿諾·施瓦辛格這樣的。
第一部里他是冷酷無情的機器殺手。
穿越時空,任務是殺掉反抗軍領袖約翰·康納的母親,莎拉·康納。
將反抗扼殺在懷孕前。
第二部里,他「改邪歸正」,成了守護者。
被反抗軍重新編碼,派回到過去保護幼年的領袖。
阿諾將這個角色融入了血肉。
穿越時空後的標誌性動作,曾被無數次致敬。
努力學著微笑的一幕,讓多少人難以忘懷。
其實對於當年的選角,導演頗費了一番周折。
最初的想法,是想讓阿諾飾演保護莎拉的士兵,也就是約翰·康納的父親雷斯;
而T800的最初人選,瞄準的是史泰龍。
但因為各種曲折和問題,沒成。
才臨時調整,把角色交給了阿諾。
同樣經歷了糾結的還有莎拉·康納。
第一部里,莎拉是個被追殺的弱者,全程戰戰兢兢,哆哆嗦嗦。
走的是當初好萊塢最大眾的「硬漢英雄配美女花瓶」路線。
到了第二部,莎拉因為被追殺的經歷性情大變,從「傻白甜」變成了強悍的女戰士。
這才讓這個角色在熒幕上大放異彩。
選角方面,最初找到的是朱迪·福斯特(《沉默的羔羊》女主);
也找過凱麗·費雪(《星球大戰》萊婭公主)。
最後兜兜轉轉,才落到了是琳達·漢密爾頓身上。
在《終結者》系列裡,這兩個角色無疑是最成功且深入人心的。
即便過了28年也依然充滿魅力。
63歲的琳達,帶著歲月的從容和依舊鋒利的悍勇。
在片場,只要物理上可以做到的戲份,她都要求自己親自上陣、真實拍攝。
已經72歲的阿諾更不用說了。
不管是電影內的故事還是電影外的人生,都早已與T800融為一體。
雖然如今鬚髮斑白,不再年輕。
但當他在一片爆炸聲中沉著冷靜地端起機槍,你就知道,T800的骨子還在那裡。
在前不久的首映禮上,魚叔有幸採訪到了阿諾和琳達。
這兩位老朋友透露,他們在影片中的關係會更加複雜。
「莎拉這麼多年一直都警惕著天網和終結者,她不用電腦,遠離現代科技,T800對她來說依舊是個威脅。」
「T800並不在乎莎拉恨他,因為他本身就是機器。他的目標很簡單,他和莎拉要做的事是一致的,他們需要合作。」
當然,靈魂人物坐鎮之外,也少不了新面孔的加入。
在第二部結尾,天網被成功摧毀,原始的時間線被徹底改變。
但是人類與機器人的大戰並沒有避免,只是推遲了很多年。
新的歷史下,自然會有新的反抗軍領袖(前);
面對來自未來的追殺,也有新的守護者再次出現(後)。
這位守護者名叫格蕾絲,扮演者麥肯茲·戴維斯。
或許有人看著眼熟,她正是之前《黑鏡》第三季《聖朱尼佩羅》一集中的內向小姐姐。
如今短髮一剪,英氣逼人。
愣是把魚叔給帥到了。
>>技術·鐵血老派
28年過去,電影技術日新月異。
特效綠幕漫天飛的現在,觀眾早已見慣了各種五光十色、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
但《黑暗命運》卻依然恪守了一種老派的風格。
畢竟,時間線雖然在往前走,但T800終歸是T800,型號並沒有因此更近。
而這也正是他悲壯的地方。
面對戰鬥力懸殊的敵人,即便打到零件散落,自我銷毀,也絕不放棄任務。
對比之下,「打不死」的反派進一步開掛。
新型終結者REV-9,內部是T800的鋼骨架,外部是T1000的液態金屬。
必要時刻可以一分為二,雙線操作,共同追擊。
什麼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方法,在這裡已經不起作用了。
扮演該角的演員加布里埃爾·魯納。
他最bug的地方,是追殺時殺傷力十足,毫不手軟;
但不打架時卻又是微笑暖男,甚至能跟你嘮個嗑。
笑盈盈地把你幹掉,陰冷感十足。
這讓魚叔這個人類派有時候都忍不住想倒戈,人工智慧一旦摸清了人類所思所想,可真是無敵。
因為劇情承接第二部,為了讓設定內的「科技發展速度」令人信服,導演放棄了很多視覺上的「花里胡哨」。
所採用的依然還是機槍火炮等熱兵器。
保留了前作在技術設計上的特點:
讓片中的世界看起來跟現實生活有距離,但又不會太遙遠。
同時,為了保持風格的統一,拍攝手法也依然很old shcool。
作為科幻片,但實際拍攝中用到綠幕的部分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少很多。
加布里埃爾·魯納透露:
雖然飾演的是未來的新型終結者,但除了變形、一分為二這些效果用的是特效,其他動作戲基本都是以真實拍攝為主。
新角色扮演者麥肯茲·戴維斯也告訴魚叔:
片中幾場追車戲,都是她親自上陣,拍的心驚肉跳。
一會攀繩索,一會扒卡車。
上牆爬屋,舞刀弄槍。
「拍起來超辛苦的!」
這種實打實的拍攝方式,呈現出來的質感並非「精緻」,而是生猛甚至粗獷。
好萊塢鐵血硬核動作片畫風,透著濃濃的復古味道。
片中有幾場戲,甚至讓魚叔一度以為自己重回了十多年前看《終結者2》的時刻。
這樣的處理,很明顯就是衝著懷舊去的。
但也因此,評價上會趨於兩極:
有人說情懷滿分,也有人說,過於老派,甚至是自我重複。
如何判定,就看大家各自的意見了。
就魚叔個人而言,看得還是相當爽的。
>>立意·人類的未來
卡梅隆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曾說:
這次回歸,他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
而這個視角,魚叔私以為,便是關於人類與機器如何相處,未來命運的問題。
當然,人與機器的關係,在前兩部中也是話題核心。
但那更多是被強硬圈定的、命令式的被動關係。
T800在第一部里被編碼成殺手,又在第二部里被編碼成保護者,角色完全對調,但於T800而言卻並無差別。
如卡神所言:
「這兩者其實都不是他選的,只是被賦予的任務。」
但在《黑暗命運》中,這種關係變得主動且開放了。
在第二部的結尾,歷史線已經被徹底改變,天網不復存在,第三部相當於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平行宇宙。
而已經被派到這個時空的T800也就喪失了指令來源。
換句話說,他自由了。
沒有了目標和使命,這麼多年來,他所做的事就是默默地生活在人類當中。
觀察人類的生活習慣,學習人類說話做事。
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實現了自我進化。
當他決定再次保護莎拉·康納和新的領袖時,完全是主觀的,主動的。
不是命令,而是選擇。
琳達在接受採訪時提到過。
「莎拉的行為方式像個機器,而T800卻變得更像人類。」
與T800呼應的是新角色格蕾絲。
格蕾絲是來自未來的「改造人」,是人體和機械的結合體。
麥肯茲在接受魚叔採訪的時候說,格蕾絲的特殊屬性給她帶來了自我認知上的困境。
在人與機器之間,她也在尋找自己的歸屬。
人類與機械,碳基與矽基,這是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必然會遭遇的分歧。
分歧走向極致,便促成了天網的產生。
在過去的理解中,天網的隕落,自然代表著人類的勝利。
可這只是非常樂觀且天真的想法。
《黑暗命運》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卡神在採訪中說,天網的誕生「不是意外,不是失誤,而是一種必然」。
天網被毀,會有新的AI接班人。
消滅了天網,會出現legion(天網2.0),消滅了legion,還會有別的AI。
只要人類還會向前發展,科技還會繼續進步,就一定會走向天網誕生的那個奇點。
這是未來不可迴避的方向。
如此說來,人類與AI必然到來的一戰,似乎已經成了不可更改的命運。
問題就在於,這一戰會把人類帶向何方。
一敗塗地,還是大獲全勝?
亦或者,還有第三條路。
雖然這條路指向何方並不明晰。
但T800與格蕾絲的存在,卻在隱隱告訴人們。
或許人類面對的,不再是一條固定的,二元對立,陣營分明的道路。
「你相信未來是既定的命運,還是相信我們每一秒做出的決定,都在改變未來?」
卡梅隆說過,這是最後一部終結者電影。
這遲到許久的《終結者3》,並非為了打造新的科幻界風向標,而更像是一次對曾經黃金歲月的告別。
正如阿諾在回答魚叔「T800這個角色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
「那是一個輝煌的時代。」
三十五年,好萊塢鐵血硬漢的時代正在離人們遠去。
但《終結者》系列曾經給人帶來的恐慌和震撼,感動與反思,都被銘刻進了電影產業一路走來的記憶里。
在魚叔心裡,這部電影就像T800那不再尖端,正在被歷史淘汰的骨架一樣。
它已不再新奇,失去了當年威風。
正在被更加華麗更加高大上的後輩所取代。
英雄老矣,但風骨依舊。
三十五年,從 I'll be back,到 I won't be back.
在這輝煌歲月的末尾,它依舊執拗的,要用自己的方式。
給故事畫下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