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區改造後不僅變美了,還多出了便民空間!

2019-07-07   北京朝陽APP

很多小區似乎都會有一塊這樣的地方:廢置的自行車棚、或是閒置的地下空間,雖然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但是卻影響了小區的整體美觀。為了給居民營造方便、舒適的宜居環境,朝陽各社區對這類「小地方」進行了「大改造」,增加了實用性的同時,也美觀了很多。

地上:自行車棚變身「六大便民空間」

長期廢置不用的自行車棚,既占地,又不美觀,最常見的選擇是直接拆除。但在朝陽區小關街道,160米長的車棚經過分段改造,變身六種不同的便民空間,為居民增添了便利和趣味。

和其他老舊小區一樣,小關街道惠新西街33號院也存在公共空間不足、便民設施缺乏的短板,在保障停車需求的前提下,街道辦、社區和居民共同對車棚進行了分段設計、改造。如今,狹長的車棚自北向南依次變身成為了老年餐桌、閱讀角、便民服務百寶庫、共享花屋、電動車棚、大件垃圾臨時存放點。

「花屋就像社區的客廳,我們在這裡拾掇花草,街坊鄰里更熱絡了。」來自惠新西街33號院的居民焦連榮擺弄著手裡的花草說道,共享花屋是最先開始投入使用的,這裡的花草、盆景、魚池、擺件等都是居民自發從家裡帶來的,大家都把這裡當成自己家一樣。

「在老舊小區,要把民生問題落細、落小、落實,必須以多種方式開發利用存量空間。」小關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地下:笑聲充盈的社區人防工程

騰退過後的民防地下空間如何規劃?人防工程應該如何被利用?朝陽各地區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在望京街道花家地南里社區,500餘平方米的地下空間沒有了陰暗潮濕髒亂差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花樣花南」空間。這裡有包含黨建、修鞋、理髮、健康小屋、四點半課堂、讀書看報等在內的二十餘間功能區,開放時間為早上7:30到晚上10:30,社區居民可根據自身需求前往享受相應服務,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充分地發揮了作用,解決了居民缺少公共活動空間的問題。

「家裡偶爾需要個梯子什麼的,直接登記在這裡借走就好了,多方便吶。」家住花家地南里社區的王先生說道。從大的維修工具到針頭線腦,這裡能借到的常用工具有500餘件。

而在位於平房地區的雅成一里小區,地下空間則多達1200平方米。由於可改造空間更大,這裡鋼琴房、舞蹈室、桌遊室、會客廳、遊樂園、圖書館應有盡有。社健公益服務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裡在整治之前是一處散租住人的人防工程,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在經過重新裝修後,地下空間被劃分為共享會客廳,社區居民可以免費在這裡休閒、健身、借閱書籍等。

此外,朝陽還有很多地區將人防工程用於公益、便民事業。例如,酒仙橋南十里居的燕莎後小區將地下人防空間出租給居民存儲雜物;亞運村街道安苑北里社區將地下人防空間改裝為免費借閱的圖書館;北三環馬甸橋東北角華展國際公寓將地下室建設成了青少年閱讀體驗基地等,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又可以改善小區內人防工程的環境狀況,消除安全隱患。

文/記者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