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像工廠加工零件,讓他們都變得一模一樣,而應該像基因突變,讓他們各不相同。
往往天才,他們更多的時候,喜歡打破常規,成功者將會被世人敬仰,但是失敗者卻被遺忘在了角落。然而,對於敢於打破常規的天才,評判他們不應該以結果為導向,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保障他們基本的尊嚴。
曾經有這麼一個天才,他上小學時,就因天資聰明跳過級,在初中時,常常是第一名,而且在其16歲,便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處理專業錄取,可以說絕對是當時的天之驕子。如果循規蹈矩,不說前途不可限量,成為一名白領絕不成問題,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卻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肄業回家,最後竟然還吃了低保。
離校時,看重他的一位女教授為其落淚,稱其為最特殊的肄業生。
他就是江蘇泰州的劉漢清。
即便是放在如今,能夠考入哈工大的學生,幾乎都是優秀者,更何況是那個人才極為缺失的年代。在大學,劉漢清掛科留級,但是其鑽研學術的精神,卻得到了肯定,甚至校方的領導將他看作值得肯定的人才,給了很大的寬容度,聯繫了劉漢清研究領域的專業老師,為其授課。
可是,劉漢清最後還是沒能完成學業,以至於看重劉漢清的一位女教授落淚稱:他鑽研學術,卻因此未能畢業。
在離開大學之後,劉漢清回到了家鄉,卻未曾放棄自己的學術研究,村裡為其申請了特別的低保戶,似乎這個曾經讓鄉里人人羨慕的高材生,卻成為了知識無用論的事實證明。
劉漢清的母親劉加紅表示理解兒子,而時隔多年,曾幫劉漢清找工作的領導即便是已經退休,也沒有忘記劉漢清,還特意為其送去全新的台式電腦,並告訴劉漢清,「關於數論,你可以再鑽下去,也可以放棄,沒有人會責怪。」
而這位老領導之所以這麼做,他覺得:「此類研究成功機率很小,但我幫助他並沒有以結果為導向。就像是冠軍只有一個,卻依舊有那麼多人去努力。」
或許,正如這位老領導所說的那樣,學術上有許多人在努力,但是出成績的人卻是極少數人,但是並不意味著那些沒有成功的天才,就沒有任何價值。
在學術上,即便是走了一條錯的路,那也並非沒有價值,至少可以讓後來的研究者少走一條彎路,而正是因為這樣的積累,才誕生了一個集幸運於一身的成功者。
劉漢清的第1篇也是唯一一篇數論研究論文,在1989年寫成,還請留美的同學陳國營幫忙譯成英文,表在了網上,然而該論文回復者寥寥無幾,其中一位是芬蘭的工程師,對劉漢清論證過程提出疑問。
然而,劉漢清的朋友翟明並不滿意,去找了中國農業大學數學系教授潘承彪,幾天後,潘教授就將論文退回,並提出「第5頁有一處沒有論證清楚」。雖然劉漢清研究成果,沒有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其堅韌不拔的科研精神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因為他對數學的痴狂,對學術的不懈追求。
沒有誰懷疑劉漢清的智商,更沒有懷疑他的努力,只是天才未必都能成功,學術也離不開像劉漢清這樣不懈追求者。他們或許沒有取得成功,但是在學術上卻是必不可少的一分子,這樣的人才也應該給予基本的尊嚴保障。尤其是那些難易出成績的領域,更需要那些不計成敗而努力的學術追求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08i6XABrZ4kL1ViX6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