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陳莊鎮沙子洞村。周圍群山環繞,山村、寶塔相互輝映、群峰疊翠、風景秀麗、環境幽靜,故名幽居寺。據《靈壽縣誌》記載:北齊趙郡王高睿,歷選太行勝概,得朱山之陽,建祁林寺(即幽居寺) 。置僧舍二百餘間,擇行僧二千餘眾居之。齊亡,寺亦荒廢。繼盛於元大德間。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變遷,寺院早已廢圮,但卻較完整地保留了七級方磚塔一座及一部分附屬文物,包括古碑四通(北齊碑二、元碑二)、以釋迦、阿閦、無量壽等三佛(高睿為亡父、母、兄、妻及自身造)為主的漢白玉石佛像二十一尊和石經幢一座。這些現存佛教遺蹟,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幽居寺塔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塔之一。幽居寺由北齊官寺定國寺僧標禪師與北齊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高 睿,同舍異珍,建斯靈宇。先由僧標草創寺宇,繼有高睿擴建創新,增築靈塔。寺以塔為中心,是中軸在線的主體建築,且保存至今。
幽居寺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它既不同於漢族傳統的樓閣式寶塔,也不同於元代盛行的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謂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剎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剎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門,門高2.1米,闊0.72米,正面額上刻有"古塔重興"四個大字,東西兩面均刻有"阿彌陀佛"四字。幽居寺塔塔門兩側鐫有楹聯一副,上聯是"造塔功德願眾生",下聯為"發菩提心同成佛道"。
塔室似圓形井壁,上小下寬。底部直徑2.14米,頂部直徑1.65米,壁高3.75米,下部設有0.74米高的須彌座。須彌座正中束腰處有修塔題記:"澄覺精舍記"字樣,為考證建造年代提供了線索,左側刻有"吳門石匠吳德謙昆仲造",右側刻"院道者志園同共斡緣",上梟部飾有"惹草如意頭飾"。須彌座上環築十層武康石塊,並刻滿一排排浮雕小佛像。佛像高4.5厘米,寬3.5厘米,僅雞蛋大小,一個個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結跏趺坐在蓮座上。這些小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計10800尊,"幽居寺塔"名稱由此而來。正對塔門有一尊高約30厘米,寬20厘米的佛像,它雖不算在,但在這裡卻是群龍之首,此像為佛祖釋迦牟尼,以示萬佛端坐恭聽佛祖在講經說法。塔剎是一個石雕葫蘆狀花瓶,寶珠結頂,下設覆蓮、相輪和四角起翹的佛龕,佛龕四周的壼門各鐫刻一尊坐佛,安放在由八層寬窄不等的石塊所組成的剎台上。據說,元代大書法家、湖州刺史趙孟頫見了這塔後讚不絕口,欣然揮筆題寫"幽居寺塔"。
2001年06月25日,幽居寺塔作為唐代古建築,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