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聲迴響③|啃下因病返貧「硬骨頭」,脫貧之路更穩更安心

2020-04-15     華龍網


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步步行,聲聲問,殷殷情,為了他心中牽掛的一件大事——脫貧攻堅!一年過去了,帶著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再次回訪中益鄉。

去年,在因病返貧的譚登周家,總書記從屋外看到屋內,詳細詢問老兩口生活和身體狀況,同他們一起算起收入帳和醫療帳。這一年,譚登周家土地流轉有分紅、醫療有救助、低保有兜底,老兩口實現了穩定脫貧,再不用擔心因病返貧。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春燕 張一葉 佘振芳 黃宇


大山深處的中益鄉華溪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張質 李文科 攝

仲春四月的中益鄉華溪村,鶯飛燕舞風和煦,群山處處百花香。半山腰處,三間老瓦房,炊煙正裊裊升起。這裡是貧困戶譚登周和老伴焦光潤的家。

2018年3月,譚登周幹活時失足墜落。這一摔,讓剛脫貧的夫妻倆因病返貧,老譚再也沒走出過大山。

2019年,譚登周一家簽約家庭醫生服務,看病兜底有保障。「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報銷」,和譚登周一家一樣,這裡的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心裡更踏實了。

政策兜底!生活不差了

站在譚登周房前往山下望,能明白64歲的他為何對脫貧有著特殊的期待。華溪村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鑲嵌在群山之中。祖祖輩輩在山腳下的「巴掌田」耕作,貧困一度伴隨他們。

「來了,快坐。」看到記者來,譚登周從長凳上起身招呼。在他身後,牆上貼著一副對聯:「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兩苦有醫保」,橫批 「共產黨好」。這是2019年春節,譚登周專門請扶貧工作隊寫的,但詞是他自己想的。

3年前,譚登周從田坎上摔下來,顱腦損傷、骨折、肺挫傷……在醫院住了幾個月才醒過來,留下嚴重的腿疾和肺部疾病,暫時喪失了勞動能力。老伴焦光潤一直患有高血壓、風濕、哮喘等慢性病,兩人也因病返貧。

去年7月,中益鄉衛生院的醫生帶譚登周到重慶主城做了全身檢查,還請市裡醫生給老譚做了腿部手術,走路不再一瘸一拐了。

看病幾年,醫藥費一共花了近16萬元,老譚自己只出了7000多元。「政策又是報銷又是減免,這在以前哪裡敢想。」老譚很感恩,「我現在就想多活幾年,等我再好一些,還是要靠力氣掙錢,不能光靠政策幫扶。」

記者了解到,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難群眾,中益鄉嚴格落實各項醫療救助政策,執行貧困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制度,還通過扶貧濟困基金減免、縣級兜底減免等政策,切實減輕貧困戶的負擔。老譚醫藥費16萬多自己只用出7000多元,正是政策兜底的作用所在。

儘管脫了貧,但譚登周、焦光潤一家仍能享受政策幫扶。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 李文科 攝

譚登周堂屋裡擺著不少精心包裝的核桃、蜂蜜、干竹筍等土特產。「都是自家產的。」譚登周說,「核桃3斤一包賣120元,蜂蜜2斤一瓶賣300元,干竹筍2斤一包賣60元。」

隨著華溪村農旅融合發展勢頭不斷增強,前來旅遊的遊客也逐漸增多。譚登周看到了這一趨勢,讓在外打工的兒媳給自己從網上購買了櫃檯和包裝盒,將自家產的特產都包裝出來展銷,效果還不錯。

今年初,譚登周托村裡給他買了5群中蜂,實現了養蜂致富的想法。本地的蜂蜜品質好,不愁賣。一群中蜂可以產大約8斤蜂蜜,1斤可以賣到150元左右,這樣算下來,一年光養蜂還可以增收6000元。算著這筆帳,譚登周又有了新的目標:「等這群中蜂養上路了,我還要擴大規模。」

譚登周養起了中蜂,希望通過養蜂致富。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 李文科 攝

除養蜂外,譚登周還當上村裡的護林員,一個月有500元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金、低保收入、養老保險等,老兩口年收入能到2萬元。「對照各項指標進行政策兜底,老譚一家在去年底成功脫貧。」譚登周的幫扶責任人、華溪村駐村第一副書記羅風華介紹,2019年12月底,華溪村剩餘的8戶、19人均達到脫貧標準,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醫生上門!看病方便了

春季天氣變化快,譚登周的老伴兒焦光潤在外著了涼,頭有些疼。她給簽約家庭醫生劉新江打電話,請他們到家裡來看看。

不一會兒,劉新江和同事便提著醫療箱趕到了。見了面,劉新江一邊詢問起她的身體狀況,一邊打開醫療箱拿出器械給她做檢查。「現在換季節,溫差大,還經常下雨,要特別注意衣服的增減。」劉新江叮囑道。

兩名家庭醫生為焦光潤做身體檢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 李文科 攝

問完診,劉新江建議焦婆婆去趟醫院,再拍個片子,看需不需要輸液。說著,劉新江取下家庭醫生簽約巡診卡,將這次問診記錄新增在卡上。

「2020年1月12日,宣傳治未病知識,量血壓」「2020年2月27日,了解最近健康情況,做防疫科普」「2020年3月16日,量血壓,指導服藥」……這張綠色卡片上,清晰地標註著每次入戶巡診時的情況,疫情期間也未曾中斷。

「看病方便、又快,一個電話就上門,還報銷,現在的政策是真的越來越好了!」焦光潤豎著大拇指,直夸兩位醫生。

儘管脫了貧,譚登周一家仍享受政策幫扶。為了讓群眾醫療有保障,家庭醫生每月都上門家訪,電話也都公布在巡診卡上。村裡患病的群眾要看病,一個電話,醫生就開著車來免費接送。

家庭醫生帶焦光潤去鄉衛生院做更全面的身體檢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 李文科 攝

「在總書記的關懷下,咱們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譚登周說,不僅僅是他們家,在總書記來過後,全村人都鼓足了幹勁,「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就要努力往前跑。」

交通方便了,家庭醫生開車接需要治病的病人到鄉衛生院治病。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

系統保障!「病根」除掉了

在中益鄉,像譚登周一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占全部貧困戶的40%左右,成為當地政府兜底保障的重點關注對象。

2015年,華溪村村民張劍峰患上鼻癌,妻子和他離婚,帶走了大女兒,留下了小兒子和年邁的母親。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的他想將家裡4畝地包給親戚種,卻被親戚以「種地賺不到錢」為由拒絕,只能任其撂荒。

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張劍峰到醫院做了手術,醫藥費報銷90%,病情得到有效遏制。在家庭醫生指導下,他只需定期到醫院複查就可以了。

去年,張劍峰養了5群中蜂,蜂蜜由村企業電商平台代銷,將4畝土地租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為「股民」,每年固定領取租金和年底分紅,還擔任了護林員,每月領取低保補貼,年收入可達2萬多元。

中益鄉衛生院的家庭醫生到華溪村張劍峰家上門問診。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張質 李文科攝

實現基本醫療有保障,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離不開方方面面的醫療、技術幫扶。

去年以來,中益鄉衛生院與多家市級醫院建立聯繫,不定期組織市級專家為群眾義診,對當地醫生進行業務指導。山東淄博沂源縣人民醫院、重慶南岸區人民醫院還先後派出醫護人員前來定點幫扶,醫療技術水平得到提高。

「剛來的時候發現這裡條件比我想像中還差,一些醫療設備沒怎麼使用,很多常見病的治療開展不了。」來自南岸區人民醫院的護士朱敬英說,在鄉衛生院半年,她不僅對衛生院同事進行醫療技術指導、規範護理操作,還真切感受到這裡迅速發生的變化。

為提升基層醫生的醫療水平,去年,重慶市中醫院除了派專家不定期到衛生院進行業務指導外,還選派了四位專家到對口支援的石柱中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業務指導,在提升縣級醫院醫療水平的同時,對鄉鎮醫生進行輪訓。

中益鄉衛生院的醫護人員走在去村民家巡診的路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李文科 攝

如今,在中益鄉衛生院對面,一棟正在修建的大樓已經封頂,硬體裝修正逐漸收尾。中益鄉衛生院院長蔣鳳說,今年6月,衛生院將搬進新的醫務大樓,硬體設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通過落實「資助參保」「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等國家各項健康扶貧政策,中益鄉2019年539戶1840人貧困對象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2019年貧困患者住院1475人次,發生費用總額453.96萬元,患者自付費用45.4萬元,報銷比例達90%。貧困人口就地就醫率達到64.38%,同比增長16.51%,全鄉健康扶貧政策知曉率達95%以上。

在中益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成為當地政府兜底保障的重點關注對象。

從過去的「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到如今「有病敢於治、治病不花錢」,中益鄉以「治未病」為提升,對準「病根」開「藥方」。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看病有政策,醫療有保障。大山深處的人們逐漸啃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一「硬骨頭」,以前不敢生病、不能生病的「譚登周」們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春天。

中益鄉衛生院,醫生正在為鄉民們看病。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李文科 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enWe3EBiuFnsJQVfL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