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為什麼這麼多詩人?
以本人比較少的網絡平台經驗來看,哪兒的詩人都不少,但是也不算多。
並沒有多到唐朝時事事皆可言詩的地步。
詩是韻文,是精鍊的文字組成,帶有節奏感、語言美感、意境美感的適合吟誦的句子。
詩的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短小」。
而這種短小雖然是相對其他文體而言,詩本身雖精鍊卻有規則可循。但是由於現代詩的殺入,對原有規則進行了顛覆性破壞,二三句亦可成詩,甚至一個字亦可成詩。詩歌沒有了門檻,詩作從此泛濫,詩人的稱號大幅貶值,在如今帶了一絲調笑的味道,很多時候成為負分印象的代稱。不說別的,假如去相親,對別人說自己是「詩人」,大部分是掉頭就走的。
詩作多,我們看到的詩人自然也就多了。
而且網絡平台這種模式,沒有編輯審核,沒有水平限制,只要不觸碰國家底線,任何作品都可以上傳給廣大網民欣賞,這種低門檻的發表方式極大地促進了詩詞創作,雖然不能說是壞事,但泥沙俱下無可避免。
從直觀上來說,網絡滿眼是「詩詞」這種感覺就是這麼來的。
平台上詩人多的感覺也就是這麼來的。
不管是段子,還是金句,只要注意節奏感,外帶結尾用幾個同韻母的字,就會被膚淺地認為是詩,就算作者本人一開始並沒有想寫詩。
整體性的文化斷層和大眾化淺薄會把你逼成「詩人」。
段子押韻,那是有意思的敘事詩。金句押韻,那是有意思的哲理詩。寫風光,押韻就是山水詩。就算是什麼都沒講清楚,或者連韻腳也難找到,只要有讀者附會上自己的感覺,那你這一定是朦朧詩。
這個「詩人」的稱號雖然獨立拿出來減分,可是如果本身有正當職業,它又很奇怪的變成了加分項。
所以有很多人一開始只是發個圈、發個微頭條感嘆一下生活,卻無意中被稱為「詩人」,自我感覺開始爆棚。那就繼續寫,繼續當詩人吧。
寫的人開心,讀的人滿意。正正得大正,良性循環。何樂而不為之?
只不過,「詩」不再是詩罷了。可是,誰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