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中國,我的7點感悟

2019-12-11     力哥說理財

去年底,我去了趟東北。

在零下20多度的哈爾濱,我走進了2019年。

哈爾濱雪鄉

刺骨的寒冷讓我的大腦異常清醒,我一邊反思創業多年來的各種憂喜得失,一邊也在思考35歲之後的人生道路該怎麼走。

回來後,終於想明白了很多事,最大的感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世界的不完美,珍惜當下,向死而生。

所以這一年中,我把心目中「緊急且重要」的事排在最優先,而過去終日忙碌的大量「緊急但不重要」的工作,要麼推遲,要麼交給團隊其他成員完成,我成了半個甩手掌柜。

具體來說,基本實現財務自由後,我意識到,具體理財知識上的進一步精進,對我來說已不再「緊急且重要」,不應該把時間精力都耗在這上面。

所以我不斷對整個團隊,尤其對理財專業度要求最高的社群(會員)服務部的小夥伴說:在理財實操知識上,你們的目標是未來一定要超越我,我不懂的地方,要反過來向你們求教,這才對。

我也把需要處理大量瑣碎的理財實操知識/信息的文章,比如基金、轉債、保險、消費、打新等,交給「錢寶貝」操刀。

我還需要精進的,是狹義理財知識和技巧之外,超越我所身處的城市、國家和時代限制,對真實世界建立起更宏大更深刻的認知體系。

這些認知,反過來會進一步提高我對理財更深層次的洞悉力,從而抓住一般人看不到的機會,發現一般人看不到的風險。

就像今年我出版的第四本同名圖書,名叫《理財就是理生活》,slogan:這不僅是理財書,更是一本人生智慧書。

眼裡只看到錢,只能賺到眼前的小錢,還得終日低頭趕路,營營碌碌;

眼裡能關注到錢背後的東西,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真正收穫財富人生。

因此,今年我的文風整體變得更平和,不再一味強調我的個人主觀看法,而是更希望展示事物的方方面面,幫大家得出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有能力站在「敵人」的視角看問題。

哪怕在中醫或香港這類火藥桶問題的剖析上,我也秉承這個態度,給右派說說左派的想法,向左派指出右派的價值。

結果看完文章,經常會出現左派批我「低級紅,高級黑」,右派也罵我跪舔的搞笑情況。畢竟,這個世界本就複雜多樣,哪有什麼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事?小孩子才這麼看問題。

其次,實現財務自由後,我決定把更多時間用來陪兒子。

孩子一眨眼功夫就長大了,這事拖不得,錯過最佳的親子陪伴關鍵期,後悔一輩子。

而為了能跟上兒子的認知水平,我學習了大量關於奧特曼的新知識,我甚至從奧特曼系列50多年起起伏伏的發展史中,感悟到了很多現代商業社會的運行法則。

最後,抱著一顆向死而生的心,我加快了肉身對這個世界的探索進度。

過去一年,我先後走訪了國內26座城市,加上此前就去過的深圳、廣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蘇州、重慶、天津、青島、濟南、寧波、東莞、無錫、海口、三亞、台北、高雄、台中等城市,中國除西北偏遠地區以外的重要城市,我基本都去過了。

明年我計劃把剩下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都走一走,另外準備再去次海南,租輛車,順便文昌、萬寧、陵水都轉轉。

西藏布達拉宮

如果還有時間,中國次一級比較重要的城市,像潮汕地區、徐州、唐山、洛陽,可能也會抽空看下。

不過中國很大,粗顆粒劃分,可分為超大城市(北上廣深)、(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鎮)、農村、甚至無人區,所以不好意思,標題黨了,我沒有走遍全中國,只是走遍了中國大城市。

所以以下7點感悟,也只針對中國大城市,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感悟一:中國地區差異非常大,但大城市卻越長越像。

中國太大,各地風土人情真的很不一樣,但在全球化時代,大城市卻越長越像。

省政府或市政府邊上往往都會連著巨大的廣場綠地、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會展中心或體育場館。

大量高大上的城市綜合體,萬達、萬象、銀泰、凱德、綠地、龍湖、大悅城……就在過去這幾年,像雨後春筍般快速崛起在城市中心或各個副中心。

綜合體里入駐的品牌,吃喝玩樂幾乎都是全國甚至全球連鎖品牌,年輕人都喜歡去這些大商場消費玩耍,小而美的地方品牌小店,越來越難生存。

區別只是各地口味不同,在上海幾乎天天晚上要排隊叫號的創意杭幫菜「綠茶」,開到西安大悅城就乏人問津,隔壁的「長安大排檔」卻火爆異常,一位難求。

而各種特色旅遊街區和古鎮,賣的東西也都大同小異,幾乎都是義烏批發的,不管走到哪,都能見到長沙臭豆腐、轟炸大魷魚、正新大雞排、成都串串香、馬迭爾冰棍、XX老酸奶、上海雪花膏……還有手打銀首飾和現采珍珠。

區別只是,西安賣肉夾饃的店多一點,廈門賣海蠣煎的店多一點,武漢賣熱乾麵的店多一點,僅此而已。

唯一讓我感到些許欣慰的,是我發現全國各地人民對「小籠」、「鍋貼」、「餛飩」、「扁食」這些常見主食,依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

正宗川菜館開到上海,口味也變得不再那麼正宗,而老上海餛飩鋪開到福建,其實和沙縣小吃賣的餛飩拌面也沒啥區別,壓根不是上海的味道。

走遍全中國,我的7點感悟

還有更加「明目張胆」的混搭穿越。

比如店面掛著港式點心鋪的招牌,實際上店裡同時還在賣天津煎餅果子、北京烤鴨卷、長沙大香腸、潼關肉夾饃和泉州土筍凍……

但有一點,全國出奇一致:就是當代中國人變得越來越重口味,尤其喜歡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管走到哪裡,重慶麻辣火鍋和成都串串香都是最受歡迎的餐飲品類,和今天中國人整體呈現出的生活節奏快、內心慾望大,心態偏浮躁的狀態非常相符。

無辣不歡

像我這種有點包子米飯青菜豆腐吃就很滿足的低欲男,在吃的問題上還真挺頭痛的……

哪怕是我最喜歡逛的博物院,也統一周一休假,裡面的展品陳列思路,基本也都是按歷史朝代劃分。以至於看到後來,我不但產生了審美疲勞,甚至產生了時空穿越感——有些展品真的很像,我前腳河南省博看過,後腳又在廣西民博看過,緊接著又在陝博看到了。

從大歷史角度看,中國的發展史就是逐漸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不只是書同文、車同軌,全國地方聽中央,到了現代社會,更因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發達,全國各地互相影響交融,使得大城市居民逐漸形成了越來越相似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感悟二:大城市人口流動非常頻繁,普通話普及度很高。

民航、高速,特別是高鐵網絡的全國鋪開,使得人口流動變得史無前例方便,跨城甚至跨省婚姻遍地都是,在沿海地區,連跨國婚姻也很常見。

遍布神州大地的高鐵網絡

哪怕在流動性相對較弱的西部地區,成都、重慶、西安的人口結構也明顯比10年前複雜多了,一個公司里的人往往來自天南海北,為了方便交流,越來越多人在社會上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回家後,如果另一半聽不懂自己家鄉話,往往還是只能用普通話交流,久而久之,下一代就越來越喪失了方言交流能力……

這也意味著,本土方言的傳承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中國大的方言區分7塊,從黑龍江到湖北再到雲南,說的都是北方方言(官話)的各種變種,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差異沒那麼大,多少能聽懂些,但另外6大方言,基本都是「鳥語」,不專門學習,幾乎完全聽不懂。

其中吳方言區大城市的方言傳承度,最差。

一是吳方言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二十年前就已經有大量外來人口流入,交流中不得不廣泛使用普通話,二是吳方言區的地方政府普遍比較「開明」,和當年經濟起飛時期的台灣一樣,反覆給中小學生灌輸「以講國語(普通話)為榮,講方言為恥」的觀念,久而久之,從80後、90後再到00後,10後,能熟練掌握方言的年輕人一代比一代少。

閩方言區大城市(福州、廈門)的方言傳承度也比較差,原因也類似。

廣東雖然經濟也很發達,流動性也很高,但粵語背靠強勢的香港文化,加上早年海外華人華僑中,粵語影響力比普通話還高,所以長期以來,講粵方言非但不會讓人產生自卑感,反而有種傲嬌感。

即使如此,這些年以外來人口最集中的深圳、東莞為代表,本地年輕人會講純正方言的比例也越來越低,滿大街都是普通話。要知道,40年前的深圳,可是一半人講粵語,一半人講客家話的。

比如我要打個滴滴或叫個外賣,司機可能來自湖南、河南甚至遼寧,你說粵語人家聽不懂,還要切換,徒增溝通成本,還不如統一說普通話了。

所以對於今天的深圳人來說,普通話就是最地道的本土方言了。

而在北方方言區內,我也感覺到,像鄭州、合肥、青島這種大城市裡的年輕人,日常生活中講方言的比例也在不斷下滑,四川那邊的西南官話算是相對比較堅挺的,莫非是因為四川話的調調比較好聽?

雖然全球化浪潮下,地方語言文化的日漸衰弱是大勢所趨,但從保存人類文化多樣性角度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會說本土方言,也很讓人唏噓。

感悟三:東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南北方差距正在拉大。

中國真是地大物博,不但方言的地域差異很大,經濟的地域差異更大。

人類進入近現代海洋文明後,沿海地區最容易和外來先進文明產生交流,所以世界各國都是沿海比內陸更發達,無一例外。

所以中國東部比西部發達,一點不稀奇,命中注定的。

雖然這幾年在中國經濟增速整體下滑的大環境下,不少西部省區GDP增速依然很猛,但那是因為底子薄,基數低。就像90年代上海GDP每年增長10%+很輕鬆,但絕對值也就幾百億,現在要增長5%就很不容易了,畢竟絕對值也有幾千億。

相對而言,更值得關注的,是南北方差距不斷拉大。

2018年,中國GDPTOP30的大城市中,南方19座,北方11座, 南北比例接近2:1。

看TOP20,南方15座,北方5座,3:1。

看TOP10,北方就只剩下京津,南北比例進一步拉大到5:1。

如果以最標準的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為界,去掉青藏高原和新疆,中國南方和北方無論面積還是人口,都差不多,要論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平原面積,北方還比南方大,但為什麼南北差距越來越大呢?

我覺得還是地理決定論在起作用。

華夏文明雖然發源於北方黃河流域,但因為中原是一整塊完整大平原,和平年代土地承載力很高,人口眾多,一旦打仗,也特別適合大軍團作戰,難免死傷慘重,遍地屍骨,所以歷史上北方一有大動亂,人就拚命往南逃,經濟中心就南移一次。

從三國時代東吳對南方的經營開發開始,一直到宋室南渡,最終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隨後元明清三代七八百年,政治中心都在北方,經濟卻長期仰仗南方,京杭大運河就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大動脈。

這也養成了南方人,至少是江浙閩粵等沿海地區的南方人,經商頭腦比北方人更發達,更容易靈活變通。

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切按指令辦事,南北差距並不明顯,尤其是東北繼承了日據時期大量工業遺產,加上本身石油煤鐵等天然資源豐富,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路指導下,東北經濟表現反而更好。

然而改革開放後,變成了思路更活,也更靠近港澳台的南方率先發力,一時形成「孔雀東南飛」的景象,此後南方就一直比北方發展更快。

但最近這些年問題變得更嚴重了,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北京吸血效應太強。

中央集權制國家,本身中央政府對經濟就有很強的管控力和影響力,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一直turn left,北京的政治影響力就特別容易在各個層面上變現,導致各種資源都拚命往北京擠,前兩年北京實際人口就已超越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

但北京的一城獨大,直接導致天津河北資源受到嚴重擠壓,往大里說,整個北方多少都受到擠壓。

二是經濟增長進入瓶頸期,馬太效應愈加顯著。

深圳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深圳,並不是深圳人天生勤勞勇敢又聰明,而是深圳的特殊政策,把全國最勤勞勇敢聰明的人,都吸引過去了,我就認識好幾個老一輩上海人,當年竟也南下深圳闖蕩。

久而久之,很多北方敢闖敢拼有能力的年輕人,就形成了往東南沿海大城市跑的路徑慣性,而留在北方的,相對就比較缺乏闖勁或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更願意留在老家體制內安穩度日。

這麼一來,北方的民營經濟就更缺乏人才和社會環境土壤了,結果形成國企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西安到哈爾濱,都依然保留了很多計劃經濟色彩,老百姓的意識形態也繼續保留著「有本事的人都拼關係往體制內擠,沒本事的人才在體制外打拚受苦」的觀念,官本位思想還是比較濃厚。

到了最近這幾年,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經濟內生活力的差距,就變得越來越明顯。

三是北方的生活環境的確不如南方。

首先,北方比南方冷。

秦嶺-淮河不僅是中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南邊是濕潤區,北邊是半濕潤區,也是中國冬季零度等溫線的分界線,北邊的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普遍結冰,所以能種的蔬菜糧食品種也少,尤其上了年紀後,冬天實在太可怕。

我去東北時,最受不了的不是外面冰天雪地凍死人,而是室內暖氣開得熱死人!室外零下25度,屋子裡零上25度,這溫差也太大了……

因為是集中供暖,根本關不掉,所以我進酒店後第一件事就是趕快開窗散熱。

聽說很多東北人在家裡直接光著膀子喝酒擼串,這是一種過度補償效應。

就像我去新加坡、吉隆坡和曼谷的時候,室外超熱,但一進商場,冷氣開得超強,好像電費不要錢似的,得披一件長袖,否則得著涼。

但非要在嚴寒和酷暑之間二選一,雖然都很不舒服,但人類還是傾向於前者。

《海上鋼琴師》中有一句經典台詞: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到了夏天又憂慮冬天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

這說的是歐洲人,特別是北歐人,他們那兒的冬天真的太冷。

換我們這邊也一樣,所以有點錢的東北寧才會有那麼強的執念,一定要去海南,至少是南方買套過冬房。

以前我覺得這是虛榮攀比,去過東北才發現,這是剛需。

其次,北方的空氣品質真是不行,一方面是之前發展了太多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業,河北和山西最明顯,這幾年搞美麗中國,雖然禁了很多,但北方本身就更靠近蒙古新疆的荒漠戈壁,春天多風沙,秋天則很乾燥,污染物不容易散開,空氣品質本身就不如南方。

我實地考察下來,無論東北、華北還是西北,幾乎所有北方城市的PM2.5,都是讓人頭痛的問題,站在馬路里,經常看出去就是朦朦朧朧的,一公里外的高樓就看不清了。

霧霾天的北京

你說夏天總還可以吧?問題是北方的冬天比南方冷(雖然有暖氣),但夏天一點不比南方涼快,北京夏天經常比上海甚至廣州還熱,我是親身經歷過的。

因為天氣冷,人就更喜歡躲在屋子裡不動,天氣熱,滿身能量散不掉,人就更願意出門到處溜達玩樂,所以南方夜生活也比北方更豐富。

南方,特別是嶺南地區,晚上10點夜生活才剛剛開始,大排檔吃起來,啤酒瓶吹起來,但在北方,夏天一過,10點後馬路上就看不到什麼人了。

人都有希望自己生活過得更舒坦更精緻一點的本能,過去限於國家政策、交通條件,特別是自身經濟實力不允許,沒能力往南方跑,現在條件允許了,有錢的北方人往南方跑,就是一種自然選擇,歷史的必然。

然而這些人帶走的可不只是人,還有錢,北方城市要追上南方,就更難了呢~

不僅中國,美國過去20年也呈現出人口逐漸南移的趨勢,所以我覺得南北差距拉大的情況,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未來還會持續下去。

選擇房產投資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感悟四:大城市病不斷蔓延,地鐵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出行手段。

我去過的這些大城市,中心城區幾乎都多少存在堵車現象,所以挖地鐵成了大家共同的選擇。

除了北上廣深已構建起了相對比較完整的地鐵網絡,未來新建的地鐵,主要是補充完善的功能,其他城市,這幾年都還處於地鐵大躍進過程中,不少城市,我早兩個月去地鐵還沒通,晚兩個月去就通了。

今天中國已經有30多個城市開通了地鐵,未來還會增加到40多個,從目前已獲批的地鐵規劃來看,到2023年底,除了北上廣深,成都、武漢、青島、南京、杭州、天津的地鐵總里程都將超過500公里,也就是比今天廣州地鐵里程還要高。

比如青島,現在只開通了179公里,未來4年要增加400多公里運營里程,杭州也類似,基本都是把整個城市開膛破肚,發瘋似造地鐵的節奏。

然而地鐵造那麼多,未來真有那麼多人坐嗎?

據官方統計,2018年,全國城市軌交平均單位車公里運營本23.8元,運營收入17.2元,也就是說整體是虧錢的,只有杭州、青島、深圳、北京4座城市實現收支平衡,連日均客流量超1100萬人次的上海也在虧錢。

早在2015年,發改委就發布文件要求,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但最新數據顯示,昆明、寧波、廈門、東莞、貴陽、烏魯木齊這6座城市的地鐵客運強度都在0.7以下。

這幾條地鐵,除了烏魯木齊,其他我都坐過,目測下來,的確客流不足。

就拿我最熟悉的寧波來說,一是寧波現在只有兩條地鐵,沒有形成網格化布局,能觸及到的潛在乘客有限,二是寧波市區面積本身不是特別大,交通也遠不如杭州那麼擁堵,市區通勤,公交車就很方便了,市民對地鐵出行的依賴度並不高。

歸根到底,還是得有人。

城市吸引不了足夠多的外來人口,地鐵造再多也只是浪費資源。對於人口持續流入型城市,「買房就買地鐵房」的定律未來依然管用,但對於人口流出型城市,有沒有地鐵反而沒那麼重要。

感悟五:幾乎所有大城市都在熱火朝天興建新城區。

說到地鐵,自然想到了各城市的新城區,都是地鐵優先貫通的。

但和地鐵一樣,這裡也有一個大大的問題:那麼多新城區,未來真有那麼多人來住嗎?

上個月樓市出了個爆炸性新聞,成都最寄予厚望,也是限購最嚴格的天府新區,居然也打著人才引進,解決園區企業員工住房問題的口號,偷偷放鬆限購了。

這可是成都,二線城市佼佼者,西部領頭羊啊!

它家的頭號新區,都Hold不住了……

這也是我最近一兩年為什麼一直對新區持謹慎保留態度,因為實在太多太爛了,而中國已明明白白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哪有那麼多韭菜填滿那麼多新區呢?尤其是那些和主城區隔開八隻腳,中間都是農田的新區,更危險。

所以我多次說過,像臨港新城,濱海新區,杭州灣新區,沈北新區、西咸新區、蘭州新區……統統不看好,甚至連南昌九龍湖新區這種離市區不算太遠的,我也非常擔憂。

印象中,過去10多年,可圈可點的二線城市新區案例,可能要屬鄭東新區蘇州園區了。

鄭東新區

兩者共同特點是:開發早,起點高,建設速度快,離主城區也很近,現在已經和老城區完全合為一體,未來就是這座城市新的中心,沒毛病。

出於投資安全考慮,買房能買配套成熟,設施完善的主城區,建議就別輕易買到新城區,特別是眼下還是個大工地的新區。

感悟六:城市間的競爭已趨於白熱化。

生活壓力大,那麼多窮人不生孩子,那麼多中產不生二胎,富人有能力多生但人口總量又太少……

未來註定房多人少,說到底,還是葛大爺當年的預言神准: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折騰半天,最後發現,還是搶人最靠譜。

蓋高樓挖地鐵最容易,砸錢就行,但要改善營商環境,形成高新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人才真的願意長期定居在此,生根發芽,絕非易事。

目前就我目力所見,成都、武漢、長沙、鄭州、合肥這些中西部城市,這幾年做得相對比較好,但即使如此,真正的高精尖人才,願意回流中西部城市的,還是少之又少。

無論是網紅城市成都、武漢、西安,還是我一直鼓吹的「北方明珠」鄭州,只是所在區域的佼佼者,但和東部沿海大城市相比——別說和上海比,就是和杭州比,無論地方政府的服務意識還是當地人的思想觀念,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

城市間未來的搶人大戰,我估計會愈演愈烈。

搶不到人的城市,隨著馬太效應越來越強,註定早晚涼涼。

感悟七:老百姓最關心兩個問題:房子和孩子。

我在走訪的不少城市都會私下請10來位會員吃一頓家宴,目的是關起門來敞開聊,各種敏感話題都能說,我也能了解他們心中最關心的問題。

答案是,北到瀋陽,南到南寧,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房子和孩子教育問題,合二為一,最熱的就是學區房問題了。

中國這一輪轟轟烈烈的教改,引起了很大爭議。

因為很多雞娃父母覺得這麼做對他們的孩子很不公平,憑什麼我的孩子那麼努力,卻也要和那些「差生」一起搖號抽籤,靠運氣決定命運呢?

我作為佛系老爸,倒是覺得這種強制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反而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左派有缺點,就是容易形成大鍋飯效應,養著一屋子懶人,最後一起受窮。

但左派也有優點,不會讓族群日漸分化到矛盾完全無法調和,從而引發社會動盪,最後不管屌絲、中產還是土豪,所有人利益全部受損。

蘇東劇變後的20多年間,全世界都太右了,看看今天的各種亂象,從巴西到阿根廷,從智力到玻利維亞,從伊朗到土耳其,從法國到英國……這種「各憑本事去賺錢,其他一概不用管」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搖搖欲墜。

底層人民,還真會為了地鐵票或油價漲個幾毛錢,就炸了!

中國現行的是一種優點和缺點都異常鮮明的制度,至少在教改思路上,我是支持的。

政府實際上在對抗的,就是我在上個月被刪的那篇《中國,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後台回復「中國」,可以提取閹割潔凈版)里說的: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傳統意識形態積累下來的國民性格。

房子、孩子、再加上眼下的就業和未來的醫療養老問題,太多社會經濟問題糾纏在一塊兒,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仔細想想,咱們這個飽經風霜的老國家,能一瘸一拐,踉踉蹌蹌,一路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JUcCm8BMH2_cNUg0R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