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祥光放異彩——探尋贛州慈雲寺塔千年珍貴文物的前世今生

2019-10-29     贛州本地資訊

近日,贛州福壽溝等6處遺蹟上榜「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使贛州國保單位總數達28個。與福壽溝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慈雲寺塔作為第六批國保單位,也備受關注和熱議。

最引人關注的,是慈雲寺塔內15年前發現的南朝至宋代珍貴文物有了新動態。這批文物堪稱微縮版「敦煌文物範例」,當時受損嚴重,面目全非,如今「療傷」歸來,揭開面紗,以考古資料的形式讓世人一睹真容。



慈雲寺塔

視頻加載中...

探尋千年奧秘,觸摸歷史煙雲。連日來記者踏訪慈雲寺塔,走近這批千年文物,探訪它們與古城贛州的前世今生。

佛塔暗龕的秘密

贛州古城的千年發展傳承,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地域文化遺存,散發出濃郁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興建於北宋初年(公元1023年)的慈雲寺塔,見證了贛州古城當年的車水馬龍和盛世繁華。如今,這座古塔依然靜默地屹立於老城東南角,驚艷了時光,溫暖了歲月。當年從古塔里搶救性清理出來的文物,無聲地訴說著千年傳奇,至今仍有諸多不解之謎。

慈雲寺塔六面九層,原高42米,幾經修葺後現高近50米,造型秀麗,端正大氣,具有濃郁的宋代江南磚塔造型藝術風格,因隸屬於宋代著名佛教寺院慈雲寺而得名。




媒體報道

2004年5月26日,贛州市政府對塔身進行修復施工時,工人無意中在第四層的塔心內壁發現一個暗龕。贛州市博物館隨即對暗龕內隱藏的文物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經考古人員現場勘察清理髮現,暗龕是一個面寬55厘米、進深33厘米、高117厘米的暗室,室內零亂堆放著佛像、經卷等種類眾多的南朝至宋代的宗教和世俗文物,包含經卷、木雕像、泥塑像、青銅像、瓷像、供養人畫像、紙絹殘片等,材質不一,品類不同。



媒體報道

經考古人員小心清理,初步清點出書畫和經卷16件、木雕造像13件、泥塑造像6件、青白釉瓷觀音像1件、銅佛像1件,共計37件完整件和較完整件,以及殘破經文、紙絹彩畫、各種零散構件400餘件(片),部分文物為全國首次發現。



出土文物

然而,因年代久遠和受自然侵害,龕內文物損壞嚴重,面目全非,文書、紙本畫、經卷等已經深度霉爛變質,彩繪泥塑佛像大部分已經碎裂,部件散落一地,需要經過複雜的修復才可一睹真容。



出土文物

贛州市委、市政府很快作出指示:一定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聘請國家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對這批文物進行整理、修復、保護。

傾盡心血的修復

贛州市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先後撥款70萬元專項資金,由贛州市博物館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這批文物的修復責任單位,邀請我國紡織考古學家、紡織考古學科奠基人、曾參與馬王堆漢墓絲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榮獲「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的王亞蓉擔任首席修復專家。



彩繪觀音像

2006年,王亞蓉受國家文物局委派,兩次赴贛州檢視這批文物並制定保護方案。她首次見到的這批殘損文物雖支離破碎,但清雅的頭面、精美的木雕及繪畫殘片上精美的描摹與著色,都展示出其不凡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王亞蓉被深深震撼了。

「由於這批文物材質不一,受損嚴重,給修復工作帶來極大挑戰,迫使我們在新技術與新材料的運用上進行了新嘗試,並實行了多學科結合創新。」王亞蓉說,在整理修復繪畫文物時,在這個領域首次嘗試應用「桑蠶單絲網+聚乙烯醇縮丁醛黏合劑加固」輔助手段,並取得了成功。最終,成百上千塊的細小殘片被一一分揀出來,並按照畫意逐步拼出成幅的北宋初年絹本、紙本繪畫30餘幅。



彩繪供養人像

從2006年到2012年,品類眾多的60件文物終於完成修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岩石表示,各門類專家團隊傾盡心血、不斷實踐、精心修復、研究和探索,終於化腐朽為神奇,修復過程中新技術的使用也為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無限可能。在2012年舉行的文物驗收討論會上,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2019年9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贛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聯合舉辦《慈雲祥光——贛州慈雲寺塔發現北宋遺物》新書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



《慈雲祥光》正式發行

該書由王亞蓉擔任主編,以圖錄的形式概述了這批文物出土情況、修復過程和修復成果情況, 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首都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贛州市博物館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共同參與,為學者研究南朝至北宋時期宗教、美術、服飾、民俗等領域提供了珍貴樣本,為進一步認清這批文物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奠定了重要學術基礎。

細心的讀者注意到,這本書的圖錄均沒有命名,全部是以數字符號代替。這要從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原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說起。當年,年逾九旬的宿白教授還親臨實驗室對這批文復的修復進行了指點,對剛修復完成的紙、絹供養畫給出了明確意見:「這批東西太重要了,很多東西看不明白,鑑定和定名時應當審慎,誰也別先下結論。公布所有材料,提供給大家認真研究。」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該書出版的意義還在於體現了學術研究觀念的重大轉變,從「我研究」轉向「大家研究」,甚至是甘願成就「他人研究」,用無私的研究精神體現了良好的工匠精神和中國文博工作者的胸襟境界。



《洗錢圖》(暫命名)

參與搶救整理這批文物的前贛州市博物館館長、研究員萬幼楠介紹舉例說,編號為GZ—11的畫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紙本設色畫之一。一位妝容典雅、身姿豐腴的女性,盛裝端坐屏風前,正在接見獻寶的胡人。她的前方有兩人似在水盆中洗撈錢串,左側男子身穿寬袍,袒胸露肱,右側男子赤膊紋身,呈跪地洗錢狀,滿地間飾金銀錠等寶物……這幅畫被眾人戲稱 「洗錢圖」,但至今還沒有人能具體解釋清楚,他們究竟是不是在洗錢串?為什麼古人會有赤膊紋身?男子袒胸露肱的豪放服飾是古人的睡袍嗎?這些謎底都還有待於大家去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洗錢圖》(暫命名)局部

目前,經過多年精心修復的這批文物被分批送回至贛州市博物館收藏,有關基礎工作也告一段落,相關研究保護工作正在醞釀中。

江南宋城的榮光

慈雲寺塔文物的面世,於方寸間縱覽千年歷史,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七斗星君圖


七斗星君圖局部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批文物數量多、種類全、質量精,部分文物為全國首次發現,時代跨度之長也屬全國罕見,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其中如南朝梁的紙本寫經《四分戒本》,北宋的紙本設色《三聖像》、紙本設色經變畫《大聖降瘟圖》、紙本設色《七斗星君圖》、紙本設色《洗錢圖》(暫命名)等均為全國首次發現。我國類似性質的發現,過去僅見於西北的敦煌。

《四分戒本》手卷,卷首落款時間「大寶二年」

因此,結合目前我國一帶一路歷史文化的研究,這批文物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和意義。專家們建議將這批文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從宗教、美術、民俗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以彰顯其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千佛名經手卷

經修復認定,這批文物全部屬於千年以上,是研究我國南朝至北宋時期宗教與世俗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尤其是對研究贛州的中古歷史提供了諸多寶貴資料,填補了史載贛州人文在唐朝以前「率以荒服」的空白。這批文物為重新審視和認識贛州宋城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提升了贛州的知名度。結合贛州市當前「一核三區」文化建設,為打好江南宋城文化牌,提供了良好助燃器。



彩繪泥塑觀音

前贛州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張嗣介認為,這批文物中出現了一些宗教與世俗社會的罕見資料,反映了唐宋時期的民間風俗與市民生活,內容豐富,風格不一,有的具有較明顯的北方地區文化特徵。這些不同風格的古代藝術品同時在贛州慈雲寺塔出土,進一步證實唐宋時期隨著大庾嶺的開通,贛州已成為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連結我國內地黃金水道的一個重要節點。



木雕供養人

據贛州市博物館館長朱小寧介紹,繼參與召開修復成果專家座談會和出版《慈雲祥光——贛州慈雲寺塔發現北宋遺物》之後,贛州市博物館還規劃2020年在贛州舉辦專題學術研討會,讓更多專家學者深入研究贛州慈雲寺塔北宋文物,並推動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為滿足廣大市民的觀賞願望,還將舉辦一次特展,讓大家一睹為快。



木雕荷蓮童子

「一座贛州城、整部宋代史」。贛州在宋代為全國36大城市之一,素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的美譽。因此,對它們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提升人們對宋代贛州在全國經濟、文化發展史上重要地位的認識,以及對贛州古代歷史的再認識,從而將贛州「宋城文化」的研究和宣傳推向一個新高度。


來源:前端新聞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x2JGW4BMH2_cNUgx2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