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機處的設立,雍正帝使封建皇權專制走向了極端

2021-03-26     新車測評

原標題:隨著軍機處的設立,雍正帝使封建皇權專制走向了極端

大清王朝創建之初(後金)到雍正時期,朝廷相繼設置的重要軍政機構有三個:一是議政處,二是內閣,三是軍機處,軍機處終極了大清王朝。這三大機構的變革發展,把封建皇權專制推向了極端。

一、設立議政處,共同議政。

議政處源自於關外,設立於崇德二年(1637年),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辦事機構。其成員主要由滿洲貴族及八旗領主組成,稱為議政大臣,參與軍國大事的謀劃、決策。

共同議政場景

二、承襲內閣制,逐步弱化、撤除議政處。

內閣制度發端於大明王朝初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因擔心相權過大而廢除丞相後,親自掌管六部,舉國重大政務都由自己乾綱獨斷。天長日久,繁重的朝政讓朱元璋深感心力交瘁,於是他便設置殿閣大學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一些政務。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明成祖朱棣承繼大統後,選拔了部分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進駐到皇宮大內的文淵閣,隨時協助朱棣處理相關朝政,並開始參與國家機密事務的決策。於是,「內閣」出現了。

隨著內閣地位的日漸攀升,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處朝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內閣事務的首輔更是高居眾臣之上。

明代的內閣大臣(圖景)

明代內閣對皇權有一定的約束,如詔令由內閣草擬,經內閣下發。而且,內閣大臣對皇帝詔令有權封駁。

清朝的內閣,根基於「內三院」,後來吸納、承襲了明朝的內閣制度。天聰三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設立文館,其主要職責是翻譯漢文書籍、記錄政務得失。

天聰十年(1636年),因政治需要,皇太極把文館改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大清入關,建立起了一統的全國政權之後,就開始沿襲明朝的內閣制度,變「內三院」為內閣。

清代的內閣大臣(劇照)

議政處、內閣兩大軍政機構並存後,軍務歸議政處,政務歸內閣。隨著歷史的發展,皇權的干涉,內閣逐漸排斥議政處於機要事務之外,議政處的權利隨之弱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議政處被撤除。

三、軍機處使封建皇權專制走向極端。

軍機處,作為輔助帝王決策與行政的機構,因對西北用兵而初創於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

當時,雍正帝因擔心在太和門外辦公的朝廷內閣漏泄機密,便在紫禁城隆宗門內北側設置了「軍機房」,遴選內閣中處事老練且能嚴守機密的人員入值,幫助他處理軍政事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之後逐漸發展成了大清王朝的中樞權力機關。

清代的軍機處(圖景)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但不是固定的編制、名額,而且都是兼職。不同的時期,根據需要,清朝的軍機處成員少則二人,多的時候曾達九人。

其主要職責,一是每日覲見皇帝,商討承辦、處理國家軍政要務。然後,以面奉諭旨的名義,對各部門、各地方發布指示。

二是根據皇帝的旨意要求,起草公文,以朝廷的名義寄發,稱為「廷寄」。封函標明「某處某官開拆」字樣,由兵部捷報處發送到相關機關衙門。

三是謄錄保存公文。就是將皇帝批閱過的奏摺,謄錄留存副本,稱為「錄副奏摺」。這項制度,使得大量檔案資料得以妥善保存。

清代雍正朝檔案資料(圖景)

軍機處成立後,軍政要務歸軍機處,一般政務歸內閣。而且,部分王公貴族、內閣大臣都被排除在外了。大學士的權利被軍機大臣分割,軍機處占了內閣的上風,並逐漸將內閣排斥於機要政務之外。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一定實權,這樣,內閣宰相就名存實亡了。

軍機處的設立,使帝王能夠乾綱獨斷,既確保了皇帝大權的穩固,也避免了朝臣阻撓帝王旨意的落實。

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皇帝的「秘書處」,惟命是從於皇帝一人,是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

由此可見,軍機處的設立,把封建皇權專制送上了巔峰,使其走向了極端。

主要參考文獻:《清朝通史雍正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wtZbHgBMMueE88vxV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