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太難?那是因為你不懂「習慣迴路」,試試吧

2019-06-25     孕育島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這些對話我們通常都會非常熟悉:

「抓緊寫作業,也不看看現在都幾點了」

「誰允許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的」

「這麼晚還不上床睡覺,在磨蹭什麼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家庭生活中,永遠上演著父母和孩子的「拉鋸戰」,父母總是企圖在這些瑣碎事情上勝過孩子,進而壓制孩子。

孩子平日裡的壞習慣太多,懶惰、拖延、撒謊成癮……

這些看起來攻堅克難的問題,不僅影響了父母的心情,更影響了整個家庭的和諧,讓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孩子也越來越「無可救藥」。

實際上,孩子會有這些行為,無非是養成習慣方面出現了問題。

在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壞習慣,一種是尚未養成的好習慣。而兩種問題指向的答案都是「習慣迴路」。


01用海豚的行為來看待「習慣迴路」?

「習慣迴路」如何定義呢?在正式分享這個概念之前,為方便理解,不妨一起了解一下,海洋館中海豚是如何養成表演習慣的。

​在海洋館中,每次海豚的亮相和表演,都會引來喝彩連連,這說明大家肯定他的表演。

每當聽到音樂聲響起,海豚總是能隨著節奏起伏跳躍,讓觀眾看得驚嘆不已。

不管動作難度有多高,它總是在馴養員的指導下完美完成,不僅贏得熱烈掌聲,結束後還會有禮貌地向大家致以謝意。

原本在大自然中無所顧慮的海豚,為何毫無紕漏地完成給人類觀賞的表演呢?不過是已成習慣的緣故罷了。

海豚的訓練過程,與習慣養成機制異曲同工

在海豚幼年時,訓練者就開始讓他聽音樂完成動作,通過音樂、訓練者的聲音或指定動作,刺激小海豚完成相關表演。

當然,在完成後,小海豚會獲得屬於自己的獎勵——食物。

總是重複這一動作,小海豚的習慣就慢慢被養成,並且被不斷重複、加強。直到長大,海豚們也仍然認為只有通過完成動作才能獲取食物。

為了幫大家更直觀地了解海豚習慣迴路的養成,接下來結構化地表明這個過程:

訓練者的命令(刺激)海豚表演(習慣行為)得到食物(獎勵)訓練者的命令(刺激)……(構成迴路)

人的習慣養成也遵循這樣的過程,先是接受外界刺激,接下來完成某種行為,然後獲得某種獎勵。長時間的堅持,讓行為不斷深化,漸漸形成一種習慣。

而孩提時期,正是養成習慣的最好時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太難?那是因為你不懂「習慣迴路」!


02何為「習慣迴路」?

「習慣迴路」的產生,是孩子養成習慣的基礎。

在查爾斯·杜希格的著作《習慣的力量》中,對於習慣是這樣理解的。

「習慣迴路」是由麻省理工的相關科研人員發現的,指一個人習慣的產生,運行和維持的一種規律。

「習慣迴路」的內容和本質

簡單說來,習慣迴路有基本的三個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並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

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迴路的形成日趨成熟,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三要素之「刺激」

這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誘發條件,孩子之所以養成習慣,一開始都是有外界的刺激。

常見的誘發條件主要有孩子的本能反應、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原則和規章制度等。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讓他接受更多的誘發條件。平日學會遵守規則、接受制度,並且理解和完成。

另外,強大的動手能力和一定的主觀意識、判斷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要素之「習慣行為」

這是孩子習慣行為的表現方式,當孩子接受刺激後,所有的行為舉動,都是對這種刺激的回應,當然,要依託於一定形式表現出來。

毫不誇張地說,習慣行為是整個過程的核心,也是最應該重視的一部分。

家長若想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養成新的「習慣行為」。

三要素之「獎勵」

這是孩子完成習慣的收穫,「獎勵」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嘗到甜頭,明白正確的行為習慣,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和收穫。

當孩子記住這種感覺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會做出更符合大人期待的正確行為。

「習慣迴路」的三要素相互依託,共同作用,只有當三者合為一體,才能讓孩子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孩子早睡這個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孩子接受「刺激」(父母的引導、生活習慣、自我感覺乏累、不舒服等),然後做出「習慣行為」(即立刻睡覺),最後得到「獎勵」(父母的表揚、更加有活力等),構成迴路,養成習慣。


03父母試試「習慣迴路」吧

一.這是個閉環運行的過程,提升孩子的抗干擾能力很有必要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所以孩子的習慣一旦養成,並且維持,將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習慣迴路的三要素可以看出,想要形成迴路並且運行,這必然是一個「閉環」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運行的狀態和質量必然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比如孩子的毅力較差,父母起到了壞的影響,孩子沒有長久堅持下去等。

習慣迴路能正常運行的基礎,是提升孩子的抗干擾能力。

既然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沒什麼自控能力,那麼父母就要做好表率和引導,保證孩子生活的環境能起到正面導向的作用。

同時,父母也應該用更嚴格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用原則和制度來強化孩子的習慣意識和執行能力。

當此類種種都得到提升後,孩子的抗干擾能力自然會更強,能自覺地抵抗不良因素。

二.找到對孩子最有效的「刺激」

之前我們提到過,「刺激」是孩子養成「習慣迴路」的產生條件,不可忽視。

那麼對孩子來說,最有效的「刺激」是什麼?應該就是父母為其樹立的良好榜樣。

在孩子「習慣迴路」的「閉環」運行過程中,原則和規章制度,生活常識和過往的經驗,以及孩子最終獲得的「獎勵」,都是促進「習慣迴路」的先決條件。

但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的影響才最為關鍵。

首先,這種刺激更加直觀,更能夠觸動孩子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讓孩子產生模仿學習的衝動。

在跟隨父母的腳步,真正形成一個「習慣迴路」之後,他們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體驗,更有興趣地持續這樣的行為,這就是常說的「言傳身教」了。

孩子的習慣絕不是一兩天養成的,過程雖漫長,但若想成事,父母總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相信總有一天孩子會明白父母的苦心,反哺感恩。


04使用「習慣迴路」養成習慣的過程中,父母需注意什麼?

與其強制性地命令孩子,不如更巧妙地引導孩子。

比如在家庭中,我們都不希望孩子磕磕碰碰,但調皮的孩子總願意感知周圍的新鮮事物,難免會被桌椅板凳磕一下。

這時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孩子,甚至可以在孩子被桌椅板凳碰撞之前,故意讓孩子撞上這些物品,疼痛的感覺會留下深刻印象。

這種身體上的接觸會讓孩子明白,這些尖銳、危險的東西會對自己產生傷害。多碰幾次之後,就算家長不說,孩子也會對這些東西躲得遠遠的。

對於孩子來說,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在於自我意識尚未萌發之時,因而常說「好習慣要從小養成」。

除了時間能夠讓「習慣迴路」不斷被重複和固化之外,孩子在這時的思想和行為更容易被影響,家長更需重視和引導。

關鍵詞:習慣養成、習慣迴路、三要素、科學育兒、心理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青雲計劃獲獎者。專為孕期大小事和嬰幼兒護理提供知識儲備,在懷孕或育兒期間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過私信諮詢,得到滿意的答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d6B_GsBmyVoG_1Zs-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