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長不高?醫生教你正確區分孩子是晚長還是矮小

2019-07-20   儲護士來了

家長最擔心孩子的十大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成績,也不是補習班,而是孩子的身高。看見自家孩子比同齡孩子矮半頭,教室里總是坐在前幾排,讓不少家長頗為心焦……

孩子長不高,只是晚長?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問,自己家孩子現在比較矮,同齡人都已經發育了,我家孩子會不會是晚長呢?是否可以選擇等待,以後會長上去,從而達到正常孩子的身高?

如今營養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晚長的比例已極低,往往是100個等待晚長的孩子97個喪失了長高的機會。我提醒一下各位家長,晚長不能憑經驗,更不能憑感覺,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身高是不能等的。

孩子的身高在什麼水平?

你的孩子身高在P10以下嗎?對照下表,如果發現孩子身高發育屬於「矮小」、「偏矮」,即身高屬於第十百分位之後,家長千萬要注意了!

P10指的是100個孩子身高從低到高排隊的話,排在前十個左右。P3以下為疾病範圍,P10以下雖然不一定是矮小,但也不要誤以為是「晚長」(剛前面我說過了,現在孩子晚長的幾率其實很低),需要儘快進行相關檢查,測評骨齡,排除矮小風險,幫孩子抓住身高管理的最佳時機。

關於矮小症

矮小症,指的是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同地區正常健康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隨著暑假的到來,醫院矮小門診的就診人數更是迎來了一年中的高峰。

雖然暑假看矮小門診的孩子不少,但是實際上中國矮小兒童的家長中有干預意識的僅占少數,而就診以後能夠展開治療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實,孩子一旦身高出現問題,及時進行干預是最好的辦法,儘量減少對終身高影響的遺憾。

我建議3歲以上的孩子每年測一次骨齡,一旦孩子出現生長遲緩、身高較矮或骨齡提前並且身高不理想的情況時,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長發育疾病,如:性腺功能減退症、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症等。

如果是生長激素缺乏所導致的矮小,即使後來給予治療,也很難逾越之前延誤治療所造成的差距,而且治療越晚,差距越大。

另外即便是晚長的孩子,其生長曲線也應與正常的孩子基本平行,如果孩子的生長速率異常,又沒有及時干預,那麼待到骨骺閉合時往往錯過了最佳干預時間,追悔莫及。

你的孩子將來能長多高?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父母個子都不高,那這個孩子也高不到哪去。但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遺傳僅僅是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之一。

身高遺傳公式:

  • 男孩=45.99+0.78×父母平均身高±5.29cm
  • 女孩=37.85+0.75×父母平均身高±5.29cm

如果自己的身高不那麼樂觀,也不用灰心,大家注意到後面的加減5.29cm了嗎?這個空間其實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們可以通過調整孩子的營養、睡眠、運動、情緒這些方面,讓孩子把那30%的非遺傳因素髮揮的淋漓盡致。

如何正確判斷孩子的生長速度?

最簡單的方法是學會用一個「公式」:

連續三個月,每月測量一次孩子的身高,用第三個月的身高減去第一個月的身高,除以3得到平均值,再乘以12。

  • 1歲時這個速率應該在每年25厘米左右;
  • 2歲時應該在每年10厘米左右;
  • 3歲至16歲青春期階段,應該在每年5—6厘米左右。

如果3歲後年平均值低於4厘米,就說明孩子的生長速率偏低,與同齡孩子的差距會逐漸拉大,這時應及早帶孩子到內分泌科、生長發育門診或矮小門診檢查。早產兒和小於胎齡兒應該要更注重孩子的身高問題

最後總結就是:個矮 ≠ 晚長,孩子個矮最好不要抱「 晚長 」 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