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你看人家的孩子;孩子:你看人家的父母

2019-07-29   陸北老師

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做《銀河補習班》,真的是給父母們好好上了一課。影片中由鄧超飾演的爸爸馬飛,雖然曾經做了一些無可彌補的事情,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卻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兒子馬飛期中考試倒數第一名進步成為倒數第五名,爸爸竟然說:"你看,稍微努力你就奪得了全班倒數第五名,再這樣下去,你還不成精啊?"

爸爸的反應讓馬飛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學習成績倒數的孩子,簡直就是少年霍金啊!

在爸爸眼裡,自己的孩子什麼樣子,都是最好的

作為父母,我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呢?似乎很難。生活中我見過了太多父母,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訓斥、打罵,甚至想和孩子斷絕關係的都大有人在。

在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罵巴圖的場景就讓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早上起來,其他人都在準備早餐,巴圖卻什麼都沒有做,宋丹丹不假思索地就說了一句:"怎麼這麼笨呢,我生了一個廢物!"

這樣的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

也許宋丹丹只是開一個玩笑,但是宋丹丹的脫口而出,一看就知道心裡真的是這樣認為的。

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憤怒又或者是批評真的有用嗎?我們究竟應該給予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才能真正促進孩子成長呢?這是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不過,如果可以,希望父母們可以給予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環境,究竟什麼是抱持性環境?抱持性環境對於孩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01 什麼是抱持性環境?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抱持性環境"。

所謂抱持,在心理學裡,就是指父母能滿足孩子早期的各種生理需要,但是,隨著這一概念的廣泛應用,它不僅僅被應用在孩子小時候,即便孩子長大了,也是一樣,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各種需求,然後提供給孩子。

抱持性環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與孩子有共情

不過,這裡所說的提供,並不僅僅是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比如早教、興趣班、學區房,又或者是各種遊戲機、玩具,抱持更多的是指父母意識到孩子的需求,與孩子產生共情。

當孩子感到挫敗的時候,不是雪上加傷,而是要用身體擁抱孩子,更要提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環境。而這個環境也會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讓孩子在裡面感受到力量。

由此我們就發現,抱持性環境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個是,孩子發展得好的時候,肯定孩子;

另一個是,孩子受挫折的時候,支持孩子。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呆在被抱持的環境中,既充分地被喂養,又能體會到真實的生活,產生安全感。長大後,他不會輕易懷疑別人,懷疑自己,他的內心會源源不斷地滋生出力量,當他遇到苦難的時候,有勇氣去面對。

抱持性環境要求父母在孩子挫敗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心理上的慰藉

這兩個基本特徵,很多父母也都很了解,不過想要做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指責。

"你怎麼這麼笨,別人家孩子考試都是第一名,你連前十都進不去?"

"你就不能努努力嗎?吃的飯都白吃了嗎?"

"你別上學了,去了也是浪費錢,回家喂豬吧!"

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批評,我們覺得這是在促進孩子的發展,其實,往往我們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僅此而已。

但是,我們這麼做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呢?是壓力、負擔,還有痛苦。而這些負面感受都將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打擊。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所以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02 無法提供抱持性環境的父母,都做了些什麼呢?

巴菲特就曾在BBC製作的紀錄片中說過,"我收到的最棒的禮物,就是我出生時所擁有的那位父親。"

巴菲特說,自己收到的最棒的禮物,就是自己的父親

巴菲特的母親曾經因為患有嚴重的頭痛症,經常在家裡發脾氣,恰巧有一天,巴菲特情緒低落,就帶著姐姐和妹妹離家出走了,最後三個人被警察攔截在高速公路上。

當時他恐懼極了,結果父親不僅沒有責備他,還告訴他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來處理。

對於父母來說,我們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態度和環境,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要如何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所以,他們總是很輕易地就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大包大攬。

無論孩子是否需要,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就把所有的東西都提供給孩子。孩子想吃飯,我們不僅給孩子做飯,還要給孩子喂飯,看著孩子吃下去。

孩子要學習,我們給孩子買文具、買資料,但是,我們也還會看著孩子,直到他把每一道題都做完,然後讓孩子去休息,我們來給孩子收拾書包。

父母大包大攬,把本該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都做了

我還見過很多孩子根本記不住自己的作業有什麼,每天要寫作業之前,父母都會去找老師再問一遍,然後幫孩子記下來。

孩子不休息,父母就也不睡覺,生活中完全沒有自我,一切圍著孩子轉。

也許最後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還不錯,但是毫無生活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因為成績好上了大學少年班的孩子,最後卻不得不退學回家的原因,因為他們毫無自理能力。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學習不再是孩子的全部,交友、戀愛、求職,哪怕是做飯,收拾屋子,這些都應該是孩子身上的技能,但是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孩子卻什麼都不會。

父母大包大攬的結果就是,孩子什麼都不會

另一個極端則是不聞不問。

父母工作忙、應酬多,覺得孩子長大了,自然什麼就都會了,所以,他們從來不給孩子設定規則,更不會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

在這種類型的父母眼裡,養育孩子就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如果孩子需要額外費心,那麼就證明這是一個壞孩子,那就更沒有撫養的必要了。

對孩子的不聞不問,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於父母的愛

無論是大包大攬,還是不聞不問,這兩種狀態都難以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而缺少抱持性環境的孩子,他們就會被迫早熟,對人生產生不正確的認知,對生活沒有嚮往,就像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的那樣:"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著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態度,失去對生活信心和希望、渴望,他們感受不到支持,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怎麼活。

03 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呢?

《銀河補習班》里的爸爸馬飛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告訴我們,如何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環境,那就是,不管孩子處於什麼樣的狀態,父母都像容器一樣,"容納"你。

不過,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要真正做到像容器一樣容納孩子,父母就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不要總是強調給孩子愛,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愛。

前兩天有個朋友來找我借錢,說是家裡最近事情比較多,手頭比較緊,想要買點兒東西,錢不夠了。

我問他:"你要買什麼?"

他說:"買個平板電腦。"

我問:"給誰買啊?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不著急的吧。"

他說:"給我女兒買,別人都有,我家孩子不能沒有,顯得我好像不愛她似的。"

可是,朋友的女兒才只有三歲,有沒有平板電腦對她而言,並不重要。甚至可以說,好幾千塊錢的平板電腦,也許都不如一個棒棒糖能讓孩子感覺到開心。

但是,父母往往覺得,我給孩子買昂貴的東西,這就是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不過,有一點,我們要明白,你給不給是一方面,孩子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方面。

給予孩子真正的愛,是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滿足他的精神需要,讓他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的你的愛,這些都不是僅僅用物質就可以衡量的。

關鍵時刻,給孩子一個擁抱,遠遠比一個玩具來得重要

《銀河補習班》里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記憶深刻。媽媽帶著馬飛去見爸爸,結束的時候,馬飛非要和爸爸在一起。爸爸當時剛剛簽完離婚協議書,在內心十分崩潰的情況下,還是和藹地對馬飛說:"我們比賽,看誰先到家?"

就這樣一個小細節,深深地打動了我。試想一下,當我們情緒崩潰的時候,我們能否和顏悅色地和孩子說話?不得不說,這些時刻才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時刻。

其次,父母要學會肯定孩子的努力,而絕不僅僅是只看結果。

結果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其實每一個結果也都是成長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父母不要過分在意結果,但是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少年說》里有一個叫做小袁的女孩兒,她從未得到過媽媽的認可和肯定,因為媽媽總是在拿別人家的孩子和她進行比較,媽媽總在關心是不是超過了別人家的孩子,而不在意,自己家的孩子究竟有多努力。

小袁的媽媽其實是很多父母的縮影,他們打著"一切為了孩子好"的旗號,毫無掩飾地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就算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卻是錯誤的。

因為打擊教育讓孩子學會的是自卑,而不是抵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在被打擊的時候,感受不到愛,而缺乏愛的孩子,自然也就缺乏力量,他們無法在困境面前勇敢地站起來。

所以,即便父母想要激勵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應該先看到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進步,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之後我們再去找到孩子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成長。

最後,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真正的支持。

支持是創建抱持性環境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缺少支持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幾乎是無意義的。

動畫片《獅子王》里有這樣一個橋段,辛巴對爸爸說:"我是森林之王!",而老獅子也回應道,"你就是森林之王"。

「我就是森林之王」,老獅子也回應道:「你就是森林之王」

如果你是辛巴,那一刻你的感覺是什麼?激動、欣喜?無論是什麼,你都會感受到支持。

但是,這樣的話,又有幾個父母會告訴孩子呢?似乎不多。父母在聽到孩子這樣的話之後,往往都喜歡說,"就你還森林之王?你可拉倒吧,你能在森林裡活下去就不錯了"。

孩子一聽到這樣的話,一定就會產生深深地挫敗感,那麼也就無從談起接下來的努力了。

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往往都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小時刻,所以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孩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別怕,爸爸媽媽永遠都在你身邊"。

父母的不支持,會加劇孩子的挫敗感,讓孩子不知所錯

這樣的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他也不會擔心因為自己做的不好而被批評、甚至是被羞辱,而這才是真正的"抱持性環境"。

電影《銀河補習班》里,馬皓文和兒子說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心中都有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修橋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提供修橋的工具。也可以給孩子講解如何去修橋,但是,有一點我們絕對不可以去做,那就是替孩子去修橋。

誰的生活應該有誰做主,誰也不能代替別人去生活,給予孩子抱持性的環境,鼓勵孩子去獨立生活,這才是我們給孩子最真的愛。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我的頭條號是陸北老師,歡迎大家關注!同時,也十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本文由陸北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需轉載,私信聯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