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雙11套路深,買東西比考試還難,看老成都耍購物節比你瀟洒

2019-11-04   漫成都

十一月的主題,是馬爸爸的購物節。

雙十一,本來因為形似的關係,成了「光棍」節,但在買買買的PK下,「光棍」敗下陣來,無論單的還是雙的,人人都過成了購物節。不過,最近好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說,這屆雙十一是難的一屆;看完各種規則,就各種焦慮;買東西比考試還難……

是的,你我都有一輛車,就是購物車。這天,當我又在往購物車裡加商品時,突然腦子一熱,如果我們穿越了,古代有購物節嗎?古代人買東西焦慮嗎?一番搜羅下去,發現古代人也有購物節,並且我們老成都最積極,竟然每個月都有購物節?!而且是真正的邊過節、邊購物、邊玩耍,不要太瀟洒了!

這樣一比,我們的雙十一簡直弱爆了!究竟古代人是怎麼過購物節的?歡迎走進本期的【漫成都 新知】,給我們買買買也找個理由,這是向祖先們致敬呢!

放眼全國來說,還沒有我們成都人這麼放肆,購物節雖然也很多,但基本都是跟著時節走的,主要有這幾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

拿春節來說,這很好理解,誰家不過年呢?過年就得囤年貨,古代有一個應運而生的集日,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集」,也被稱為「趕臘集」、「趕年集」,這基本是古代最大的商品集市裡,一個家庭所需要的東西,應有盡有,闔家老小,見者有份,一起來買買買。

1941年,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趕集日的村鎮里熱鬧非凡

這個集日存在的時間也很久,在一些鄉鎮,現在還有類似的市集存在。

春節之後,就是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太平公主遇到薛紹,就是在元宵節上,古代的女子這天是可以出門的,所以熱鬧非凡,上元節的一大主題是觀燈,所以賣燈籠的最多,不過其它賣的,這一天同樣也很多,街上還有各種各樣的吃食。

讓人想不到的,是清明節,古代人要出去踏青、掃墓,相應的市集也就出現了,就像《東京夢華錄》中寫的,「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除了各種祭品可以在此時買,也有各種吃食。

1941年,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趕集日,市民在買生活用品

剛才的《東京夢華錄》里,點到了一句「亦如七夕」,古代的七夕節也是一個買買買的好時節,七夕不僅是織女牛郎相會,也是年輕女子的乞巧節,《醉翁談錄》里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除此之外,其他商品也是琳琅滿目,這個節日還特別熱鬧,車馬不通,至夜方散,基本是最早的堵車了。

相比來說,我們老成都才是硬核型選手,跟著幾次節日過購物節算啥,對老祖宗們而言,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他們把每個月都過成了購物節。

我這不是胡說八道,這在古書上,還是有記載的,老成都有一個「成都十二月市」,宋朝時,曾經當過成都知府的趙抃,就在《成都古今集記》里寫道:

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也就是說,從正月到十二月,每個月都有一個集市,並且還有對應的主題,從燈、花到酒、對聯,每個月分工明確。

「成都十二月市」微縮場景

比如說三月是蠶市,《五國故事》里,就寫道,「蜀中每春三月為蠶市,至時貨易畢集,闤闠( huán huì)填委,蜀人稱其繁盛」,可見其熱鬧。

在《甄嬛傳》等普及下,也可以知道蜀錦是如何珍貴,我們大四川有蠶市也很說得過去,而春蠶到死絲方盡後,自然也會有四月的錦市。

正如古書所言,「蜀中富饒,羅紈錦綺等物甲天下」,只是我們蜀錦雖好,也只是穿到了豪門貴族身上,你看就有詩歌這樣寫,「成都美女白如霜,結伴攜筐去採桑。一歲蠶苗凡七出,寸絲那得做衣裳」,充分描寫成都女子白皙嬌美的情況下,仍然是寸絲那得做衣裳。

又或者仿佛能聞到香氣的梅市,農曆十一月,不正好是梅花綻放的時節,陸遊曾寫過成都的梅花,留下絕句,「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不知可是去了梅市。

清末青羊宮花會

有趣的是,「成都十二月市」,有花市,有桂市,有梅市,可見老成都們對花的熱愛,重精神而輕物質,也是很風雅了。

「成都十二月市」中,最熱鬧的,當屬燈會。

根據《放燈舊記》的說法,之所以有燈會,是安史之亂時,躲避戰亂的唐玄宗逃到了成都,把元宵燈會的習俗也帶了過來,自此以後,燈會的傳統就延續了下去,等到宋朝時,根據《歲華紀麗譜》的說法:

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其斂散之遲速,惟太守意也。如繁雜綺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

也就是元宵燈會主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幾天,並且地點也交代了,主要是在大慈寺和昭覺寺。

老成都元宵燈會活動

作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成都的燈會是非常熱鬧的,陸遊就寫過這樣的盛況,「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月離雲海飛金鏡,燈射冰簾掣火龍」,可見其人山人海。

人多,當然也會刺激商機。

就跟其他地方的元宵節一樣,觀燈的風俗會讓各大商鋪做成燈籠售賣,同樣的,基於這麼大的人流量,有需求就有市場,其他的商人也會出現在市集上,不僅能買到日常商品,據說還能買到不少稀奇玩意兒。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在宮內設街市買賣,模仿民間習俗放鞭炮、鬧花燈、看雜耍等的情景


如果你以為古代人只有這幾個購物節,那意味著你對他們的購物慾望一無所知,哪怕像我們成都一樣,每個月都有購物節,老祖宗們還是買不盡興呀,不盡興的部分,就會用趕集來解決。

五十年代的成都皇城南門,那時的交通還很不便利,公交路線只有一條,市民趕集大多情況下靠步行。

早在《周易·繫辭下》里,就有這樣的記錄「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為市,基本就是趕集的雛形。

到了後來,趕集都有一個古代的日子,或是每月一集、半月一集、十日一集、五日一集、三日一集、兩日一集等,各有不同,現在在我國很多小鄉鎮,仍然有趕集的現象,多為三兩日一次,賣的多是日用品。

1911年成都青羊宮集市盛況

有趣的是,古代就有了商圈。

比如唐朝時,《長安志》里,就寫過東市,「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據說是達官貴人最愛的地方,各種珍奇寶物都有。

西市也不遑多讓,商品更多,據說有四萬家商鋪,並且還很國際范兒,有來自日韓等各國的商品,喜歡流連於此的李白,就寫過「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里的繁華集市,也正是西市。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古代人不止有買買買,還有各種配套設施,我們雙十一各種紅包、滿減,這都是他們玩剩下的把戲了。

比如紅票,就相當於是免費券,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滿贈;賒銷,則是先拿到商品,之後再付錢,是不是很像我們的螞蟻花唄?送力,則是送貨上門,有點像快遞,不過最像快遞的,還算是鏢局,無論水路、陸路,鏢師都能送貨上門,只是保鏢的價格貴多了,還是我們現在的快遞划算。

二十世紀初期成都一個碼頭的繁忙景象,穿梭的小船、攢動的人頭以及岸邊堆積的貨物。

雙十一,讓你歡喜還是焦慮?購物車裡都裝了些啥?歡迎給大家分享一下唄!

文字 | 萌鹿

圖片 | 視覺中國,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