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電影神童,拍出過香港警匪片開山之作,可惜後來不再拍戲

2019-08-12   麥克瘋說電影

說到香港知名導演,很多人常常提起的都是杜琪峰,陳可辛,王家衛,許鞍華,吳宇森和王晶等人,ta們的確為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都做出過難以磨滅的貢獻,知名度高理所應當。然而香港還有很多優秀導演,因為活躍年代距今較遠,再加上種種原因沒有再拍戲,漸漸被大家所淡忘,從「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走出來的,被譽為「電影神童」的章國明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位鮮為人知,但卻在香港影壇同樣創造過輝煌成績的導演。

1.從小拍攝實驗電影

章國明1951年出生於香港,由於一歲喪父,加上母親收入微薄,他從小就和兄弟姐妹浪跡街頭,於是自稱是「街童」。為了逃避現實的苦楚,章國明愛上了看電影,並試圖在電影中找到現實生活無法帶給他的樂趣,不知不覺間,也讓他心中埋下了一顆拍攝電影夢想的種子。

十幾歲時,章國明意外在姐夫那裡得到了一部8mm攝影機,於是他便一頭扎進了能夠表達自我的電影創作空間。為了與親友分享自己的拍攝,他還用積攢的錢買下了一個50寸的巨幅家用投影儀用來播映自己的電影,這對於當時香港很多普通家庭來說,是件非常稀奇的事情,而章國明「電影神童」的稱呼,也開始在其親友之間傳開。

為了提升自己,章國明也開始加入香港各種業餘實驗電影協會,並得到了大量接觸到日本電影,歐美電影的機會,而這些電影,也對章國明後來的電影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風靡國際的華人大導演吳宇森,當年跟章國明在一個協會。

2.「電影神童」嶄露頭角

因為太酷愛拍電影,70年代初章國明進入嘉禾公司,一邊做攝影助理一邊又學習如何做一名真正的電影導演。期間因一次機緣巧合,章國明以自己朋友來做演員的《電話鈴聲》等多部實驗短片參加了由香港專上學生聯會舉辦的實驗電影比賽,最後5個優異獎里有3部都是章國明的電影,而吳宇森在該比賽里,僅拿到一個獎項。

該比賽之後,章國明「電影神童」之稱也得到了很多媒體和影評人的承認,當時有不少人盛讚他是「電影天才,香港電影的新希望」,就這樣章國明邁出了他成名的第一步。

3.曾引麗的、無線爭搶

媒體對章國明的爭相報道引起了麗的電視台高層對他的興趣,於是1974年他正式進入麗的,負責為該台拍攝電視劇以及廣告宣傳片。雖然沒有正式拍劇,但章國明卻在這些短片上花了不少心思,在拍攝手法上也搞出了不少創新。特別他用土辦法拍出的麗的「RTV」台標,竟然可媲美電腦特技效果,令麗的高層黃錫照大吃一驚,更寫下嘉獎狀表揚章國明。而此後由他拍攝的台標,也取代了麗的花費十幾萬專門請人設計打造的台標,並一用就是數年。

章國明勇於創新的精神,在業內不脛而走,於是無線便派人來挖他跳槽。麗的高層聞訊之後,試圖以多一倍工資來留住章國明,但由於章國明的夢想和志願並非拍宣傳片,而是拍戲劇性節目,幾經考慮,最後他還是選擇了過檔無線。

事實證明,他的這次選擇是正確的。當時無線給予新導演的創作自由度比較大,且將章國明調入了無線製作成本最高的「菲林組」,在此期間他拍出了《cid》和《世界奇趣錄》等多部在香港地區取得不俗收視率的單元劇和紀錄片,不僅因此名聲大噪,還為其真正掌握主流電影拍攝手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與泰迪羅賓拍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爆款警匪片

說到章國明在電影圈裡的貴人,就不能不提泰迪羅賓。當年章國明在實驗電影比賽大出風頭時,後者已經有了自己的訪談節目,出於好奇,泰迪羅賓帶製作組去採訪了章國明,沒想到兩人聊得非常投機,約好要一起拍一部電影。不過兩人的首次合作,卻只是一部半個多小時的短片,直到泰迪羅賓從海外遊學5年後歸來,兩人又再次聚首,於是便有了1979年的警匪電影《點指兵兵》。

《點指兵兵》的「前身」並非是一部警匪題材電影,而是一部講述六十年代香港搖滾樂隊的歌舞青春片,由於服化道方面需要花費不少資金,可在製作費用有限的情況下,該計劃最後只能作罷。由於章國明在無線拍過《cid》單元劇,對警察生活頗為了解,於是他便向任監製的泰迪羅賓提出了將電影改成警匪片的提議。

影片講述了一個投考警察遭遇失敗,結果成為了匪徒的人,和一個看起來根本不像警察的警察彼此之間較量的故事,儘管片中警匪對立的臉譜化模式雖然在今天來看早已不覺新鮮,但卻因注入了「兵匪早有天命安排」的概念使得整部電影多了一層哲學上的宿命論,這也是香港第一部以此方式來講述故事的警匪電影,因此在當年公映之後,名列同年票房榜第10位,還贏得了無數影評人的盛讚。也許這個票房成績看起來是不功不過,但是要知道七十年代香港賣座電影幾乎都是古裝刀劍片和功夫片,很少有警匪片票房能過百萬,打進榜單前十的那就更少了,所以《點指兵兵》也算是當年,乃至港片歷史上的一部爆款警匪片了。不過比票房更重要的則是它對後來警匪片的啟發,無論是它的影像風格,攝影技巧,均擺脫了同期很多電影「棚拍」的老舊模式,而警匪影視形象該去如何設計,怎麼樣才能設計的有說服力,立意是什麼,也是本片帶給電影人們的啟發和思考。

5.第二部劇情長片摘獲金馬獎三項大獎

《點指兵兵》成功後,章國明又受世紀電影公司邀請執導了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邊緣人》。本片同樣是警匪題材,不過不同的是它將焦點匯聚在了打進匪幫的臥底探員身上,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小編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有過介紹,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它的意義,在於第一次用類型片的形式刻畫出了臥底痛苦矛盾的心路歷程,無疑影響了後來大多數同類港產電影的創作風格和講述方式。

因為題材新穎,該片也在第19屆金馬獎上一舉拿下最佳電影,最佳編劇和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這也算是章國明職業生涯的最高光時刻了吧。

6.風光之後漸顯落寞

作品得到商業和獎項的雙重肯定,也讓章國明被邵氏相中,為其耗資千萬的科幻電影《星際鈍胎》做導演。可當時的邵氏仍然堅持大製片廠制度,令章國明掣肘頗多,沒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導致影片上映後口碑不佳,僅收600多萬港幣,票房方面遭遇同檔期上映的同類型之作《新蜀山劍俠》之力挫。

為此,邵氏不再重用他,直到2年後才得到機會執導警匪片《皇家大賊》。這部戲依然沿承了《點指兵兵》和《邊緣人》「兵匪一線之隔」的宿命觀,可看性其實非常強,但無奈章國明的運氣實在不佳,本片最終的票房成績比《星際鈍胎》還差,只有400多萬。不得已,他只能離開邵氏。

八十年代末,他又為其它電影公司拍了《點指賊賊》《沉底鱷》,票房依然慘澹,這對於從小被誇「神童」的章國明來說,簡直是巨大打擊,後來他曾坦言:電影的失敗讓我清醒,也讓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從學電影,拍電影到出名,基本都是我一個人(在扛),失意的時候,我也是自己一個人,我感覺到了一種孤寂和落寞。

7.雖離開影壇,但卻贏得「警匪片鼻祖」美譽

一連多部電影都不賣座,再加上當時香港影壇有著「只要一部戲賠錢,導演很難再翻身」的勝汰法則,這也讓章國明一度沒戲接,更對拍電影失去了最初的熱忱。雖說要衡量一個導演的價值不能通過幾部電影就可以妄下定論,怪只怪當時的香港影壇,競爭就是如此殘酷。

九十年代末期,意識到自己在電影圈難以再有作為的章國明,選擇加入廉政公署,成為一名公職人員,同時還負責為其拍宣傳短片,也算是變了種形式來延續自己的電影夢,他迄今為止最後一部導演作品,是1997年的《古惑天堂》。

雖然離開電影圈許久,但章國明卻憑藉著自己的電影素養和技術等等在業內留下了美名。在2009年「香港警匪片20年主題論壇」上,就連陳嘉上,李修賢等老牌導演都要尊稱章國明為元老,更稱讚其執導的《點指兵兵》是香港現代警匪片的「開山鼻祖」,可謂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