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紀錄片很多,形式多樣,各有特色,而這一部BBC紀錄片《中國新年》無疑是極具特色的一部。
它共有3集,分別為,回家、團聚、歡慶。
在第1集裡面,《回家》無疑是深刻的,可以說,這是春節前的預熱,講述了人們在春節之前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那麼,它到底深刻在哪裡呢?都有哪些創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呢?
由大到小的敘述手法
紀錄片一開始,先從中國的歷史開始講述,先講述了悠久的歷史,有文字記載3000多年,幾百位君王,一下子就進入了更為宏大的視野和格局。
隨後,介紹了中國獨特的地形結構,既有廣袤的大漠,也有連綿的高山,既有熱帶的風貌,也有蜿蜒的雪山。
緊接著,逐一介紹了中國規模龐大的經濟結構,種類豐富的食物,通過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來引出中國的人口結構,數量,以及快速變化帶來的日新月異。
隨後,從歷史講到現在,從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再到每一個接地氣,有溫度的人物,從大到小,不僅講述了歷史,也描繪了現在,思路清晰,令人印象深刻。
對於數字的精確使用
紀錄片裡面,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它引用了大量的,生動的數據,一方面顯得非常專業,令人信服,一方面顯得嚴謹,有說服力。
比如,裡面對於人的數量的描寫,2030年將有10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不僅變化驚人,還發展迅速。
現代和傳統,在中國人慶祝春節這個比長城還要古老的節日時,很好地交織在一起。
春節期間,將有10億人往來於中國各地,交通系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北京有數百萬人次要離開這裡回家過年,為了保證他們能夠順利到家,交通部門採用了大數據支持和嚴密的道路車流量實時監控設施。
比如,裡面對於交通的描寫,同樣運用了大量的數據。北京有67000輛計程車,每輛車都安裝了GPS,
堵車時候,一小時只有六公里。
首都機場也是人山人海,感覺每個人都在出行。
鐵路人數2億5千萬人次,一天賣出560萬張火車票,平均每天超過20萬人,在繁忙的北京西站。廣州大雪時,10萬人滯留火車站。
春節團圓的文化氣息
裡面有個鏡頭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描寫了一個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帶著孩子回中國過年,她為了讓孩子體會中國春節,給爸爸媽媽準備了一個別樣的生日禮物,那就是讓孩子用筆畫了一個全家福,在機場和父母會面的時候,送給了父母。
同樣,紀錄片用了一定篇幅,來表現哈爾濱的寒冷。
一個是哈爾濱冰雪節,10萬立方米冰塊建築而成,對12.5萬噸的冰進行開採、雕琢、裝飾,獨具匠心。
零下30度,這裡的常態,人們的日常生活,鐵路將這裡變成了繁華的商業和工業中心,70歲的老年人一直保持著冬泳的傳統。
鏡頭裡還描繪了一個小鎮,暖泉鎮,這裡有個打樹花的第14代傳人,這是勇敢者的遊戲,打樹花是在1600多度的溫度中,經常會燙到手,需要毅力去堅持。
尤其是當鏡頭裡出現工匠人站在舞台中央,身處鐵水暴風雨的中心,僅僅憑藉羊皮襖和草帽的保護,用溶化的金屬進行一場煙花表演時,那一刻,充滿了感動。
感人的故事
裡面講了一個關於春節期間,很多人從珠三角地區騎著摩托車集體返鄉的故事。
他們只有一周的休息時間,卻選擇了踏上茫茫旅途,準備回家。
這是一支摩托車大軍,他們從珠三角的工廠出發,騎著車回家。
沿途的服務站為他們免費提供熱水和姜粥,免費檢查摩托車,甚至還有供他們暖腳的電暖器,這個鏡頭很感人,很溫馨。
另外,兩個長鬍子老外記者喝著粥聊著天,每天10桶粥免費提供給大家,他們有的從凌晨3點就踏上了旅途,這個粥就是他們的第一碗飯。
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外出打工,為家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而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這是他們幾個月來第一次回家看望孩子,兩個孩子,一個17歲,一個15歲,見面後激動地抱在了一起,充滿了喜悅之情。
老外在鏡頭中說,用熱情、食物和陪伴來款待客人,是國際通用的交流方式。
一個老外對另一個說道,「夥計,這就是旅途的快樂。一家人圍桌在桌前的快樂,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從而讓艱苦的旅途變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