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靠補貼還能挺多久?

2019-12-05     銳眼財經

文章來源:財經銳眼


「彎道超車」這個詞在哪個地方用的最多?

很可能是新能源汽車領域!

說起中國的汽車行業,很多人都會哀嘆,幾十年的「市場換技術」,技術沒學來,市場也丟了。

話雖然不太好聽,但事實就擺在這。這麼多年的「市場換技術」之後,中國依然沒有出現能與奔馳、寶馬、本田、豐田這種世界頂級汽車巨頭齊名的國產汽車品牌。

由於與燃油汽車很多關鍵技術都大為不同,新能源汽車這些年被當成了中國汽車業對已開發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的突破口。

國產新能源汽車被寄予厚望,各路資金也是不斷往裡面砸錢。這些年蔚來、小鵬、威馬、恆大等新能源汽車廠家不斷湧現。

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家鼎鼎大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名叫北汽新能源。它也是上市公司北汽藍谷(600733.SH)的子公司。



北汽新能源原本是北汽集團的新能源業務,2014年正逢新能源汽車開始轟轟烈烈發展,北汽集團將新能源業務從集團剝離出去,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新能源)就此掛牌成立。

被剝離出去的北汽新能源也成為國內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革的新能源車企。

2018年9月,北汽藍谷借殼SST前鋒在上交所上市,成為A股市場「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目前,北汽集團持有北汽藍谷股份比例為38.41%,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雖然頭頂北汽集團和A股「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的光環,但北汽藍谷借殼上市之後的表現卻非常慘澹。

從借殼上市到現在,短短一年多,公司股價暴跌了三分之二左右。這令不少看好並持有其股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北汽藍谷的暴跌,讓你想到了誰?沒錯,就是蔚來

2018年蔚來在美股上市,而且上市的時候風風光光。有騰訊、高瓴資本這些金光閃閃的機構加持,蔚來足足過了一把明星股的癮。

也許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詞形容蔚來並不恰當,但外表光鮮的蔚來,在上市時其實已經隱患重重。


最主要的就是巨虧和產量不足。

上市之前兩年半時間內,蔚來合計虧損約109億,相當於平均每天虧損1200萬元。

上市之前,蔚來的主打車型ES8一共只交付了481輛。

醫學上有個詞叫「先天不足,後天畸形」。先天不足的蔚來,上市之後,股價「畸形」也就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

上市剛一年多點,蔚來股價就從最高的13.8美元一路暴跌到最低的1.19美元,跌幅超過90%。

在這期間,蔚來汽車自燃、裁員、高管離職事件層出不窮,很多人普遍認為蔚來這是要「徹底晾涼,難有未來」了。



北汽藍谷的股價雖然沒有蔚來跌90%多那麼慘,但也足夠令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來看下北汽藍谷的財報。

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4.4億元,同比增長43%;

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6億元,同比增長161.2%;

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為虧損7.29億元

為什麼「扣非」前後的凈利潤差距這麼大?扣非前還有盈利,扣非後就巨虧7個多億?

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北汽藍谷的利潤來自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

2018年,北汽藍谷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9.18億元。

2019年,隨著汽車市場整體銷量的下滑,新能源車企日子更加不好過,而且行業還面臨一個沉重的打擊:補貼滑坡。

前些年搞的轟轟烈烈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引發了大量車企以「製造新能源汽車」為名,行騙補之實。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企業補貼本意是好的,但行業一旦演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那只會肥了渾水摸魚之徒。

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不能再持續下去,背後的泡沫該戳破就戳破。於是今年新能源汽車退補成了整個行業面臨的大考驗。

今年以來,一些新能源汽車公司股價的下跌,多多少少有退補的因素在裡面。

不過對於北汽藍谷來說,補貼依然在。

今年5月30日晚,北汽藍谷發布公告稱,北汽新能源收到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共計11.55億元。

在這10多億的補貼之前,是北汽新能源汽車慘澹的銷量。

今年1-4月,北汽新能源累計產量3430量,同比下滑90.01%。其中4月份,產量僅為578輛,遠低於去年同期的9943輛。

今年1-4月,公司汽車累計銷量為30078輛,同比下降2.50%。其中4月份,汽車銷量為5009輛,同比下滑50%。


就這產量和銷量,沒有補貼,只怕會虧的叮噹響了。

北汽藍谷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產銷快報顯示,北汽新能源上半年產量為11222輛,同比下降71.75%;銷量為65156輛,同比增長21.57%。

為什麼產量驟降,銷量卻增長?這種明顯不符合情理事件的背後,答案很可能就是:北汽藍谷在大力去庫存,賣了不少庫存汽車。

面對嚴峻的形勢,北汽藍谷想到了轉型。

12月1日,北汽藍谷發布公告稱,北汽新能源以2.57億元現金向北京奧動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增資,增資後北汽新能源持有北京奧動的股權比例為30%。


北京奧動的主要業務是為在北京區域市場運營的換電版計程車、網約車提供換電服務。

截至2019 年11月底,北京奧動在北京地區投入運營的換電站有41 座,可為大約4000 輛換電車輛提供快速換電服務。

不難看出,北汽藍谷想要斥巨資加碼換電業務

受此消息影響,北汽藍谷的股價在12月2日衝上了漲停板。

不過這筆投資卻遭到了內部成員的反對,公司董事周理焱對該議案投了反對票。

他認為,北京奧動連年虧損,基於評估增值率確定交易價格的合理性不夠充分,並且北京奧動未來能否達成收益預測效果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說到這得補充一句,北汽新能源擬以2.57億元現金增資的北京奧動,評估增值率為84.89%。

一個虧損的公司,以超過80%的增值率入股,可能這位董事覺得公司是在花冤枉錢。

這件事還引發了上交所的關注。

上交所要求北汽藍谷補充披露北京奧動近年來虧損,且2018年末所有者權益為-1.38億元的具體原因;進一步說明本次交易價格和評估增值的合理性,並充分提示相關風險,請資產評估機構發表意見。

想來也是,本來就是在靠補貼為生的北汽藍谷,不僅高溢價收購,收購的還是虧損企業,這到底能不能說得過去呢?

除了收購虧損的北京奧動之外,北汽藍谷最近還發布公告,子公司衛藍新能源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3.13億的價格收購北汽(鎮江)汽車的51%股權,打造純電動乘用車製造合資公司。

這筆收購,也遭到了公司董事周理焱的反對

他的理由是:進行新生產基地投資建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不夠充分,項目能否達成銷量和盈利預測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結語

北汽藍谷是一家嚴重依賴補貼的公司,雖然在2019年還能收到不少補貼,但新能源汽車行業退補依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面對困境,北汽藍谷又想到了轉型,但搞的兩筆收購卻又遭到公司內部高管反對。

北汽藍谷其實是中國新能源車企的一個縮影:自身嚴重缺乏造血能力,外部環境又十分嚴峻。

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到底該如何突圍呢?還能繼續靠補貼活著嗎?補貼沒了之後又該怎麼辦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0lj1m4BMH2_cNUgLf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