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網抑雲」了嗎?這個梗的背後我們需要明白的一些東西

2020-07-31     專門網

原標題:今天你「網抑雲」了嗎?這個梗的背後我們需要明白的一些東西

「網抑雲」一梗由來已久,並非最近才出現。剛開始大家或許都以調侃的心情來看待這件事情,而隨著大家對這件事情的持續關注,「網抑雲」似乎演變成了群體心理問題,代表的是一種喪文化在音樂平台的流行。

有人將「網抑雲」這個梗解釋為:指網易雲音樂,「人均抑鬱症」因評論區中存在大量抑鬱情緒發言而得名。喪文化流行,將無病呻吟視作文藝。而這不難理解,網易雲本身就有引導聽眾在聽到某首歌發表自己想法的基因,但在一段時間,一些負能量、充滿憂傷的語言在大家看來似乎很文藝。於是不少人按照這種風格去發表自己的想法,當然不排除有人確實因為生活的不順而在平台宣洩自己的情緒,但後來不少人想吸引關注,假裝一個抑鬱的人設來博得關心,然後複製粘貼一些很喪的文字,結果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淪為喪文化的集聚地。

尤其是在一些格調低沉、悲情音樂的評論區很容易發現諸如「年輕時我想變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我手腕上留下的傷疤,都是我心裡種下的疼痛」、「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的頹喪之言,而這些言論往往又能因所聽音樂的風格而引起大家的共鳴,從而引起更多人負面情緒的爆發。而它們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以喪文化祖師爺太宰治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為精神指導,由此也援引出了「生不出人,我很抱歉」的梗。由此可以看出,不少評論還是以無病呻吟居多。

對於這種喪文化在音樂平台的蔓延,現在不少人對其表示擔憂,認為這種負能量、情緒化的表達將影響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想認真聽音樂的人。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從這個音樂平台中流露出來的情緒和相關評論,實際上與我們這個社會一樣多元。有很多情緒表達和評論積極向上,符合時代精神特點;有一些情緒表達中性、隨心所欲;也有相當一部分情緒表達是悲觀、壓抑的,反映了一些人人生境遇的挫折和不順。從高考、就業、升職、經濟收入、家庭矛盾到興趣愛好所引發的糾結、不安,這種自由、非接觸性的表達,是人們宣洩和整理情緒,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應對機制。面對挫折,由於有這種貼近生活的應對機制存在,很多人學會了自我調適,給自己、家庭和社會減少了不少的「麻煩」。在平台「表達」的過程就是自我康復、自我治療的過程,對此,我們應該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沒必要表現出過高的敏感性,跟著去放大其中一些「抑鬱」情緒。」

對於「網抑雲」這個梗,不少人關注的是其背後抑鬱情緒的爆發。但也應該想到有一些惡趣味的人在對此推波助瀾,長此以往,必將產生較壞的影響,所以作為平台方也不應放任不管,甚至當作宣傳的噱頭。而對於真正有抑鬱情緒的人,應該儘可能地在現實世界自我疏導或尋求身邊人的幫助,而不是在虛擬的平台上宣洩自己的情緒來得到毫無用處的憐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ikzXMBd8y1i3sJDj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