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通宵也要讀完的三國史:孔融的成就,絕不是讓梨那麼簡單(圖)

2020-10-28   文裁縫

原標題:熬通宵也要讀完的三國史:孔融的成就,絕不是讓梨那麼簡單(圖)

孔融的名氣,並不是讓梨得來的。而是孔融的名氣太大,人們後來在談論他的時候,捎帶說了一件他童年讓梨的小事,僅此而已。

孔融的一生,值得記載在史冊的東西有很多。首先,他是孔聖人二十世孫,來頭就不小。其次,父親是太山都尉孔宙,他本人屬官二代、富二代。最主要的是,孔融的智商很高,小小年紀舉止就如同成年人。

這裡說兩件他小時候的趣事,足知他不是尋常之輩。

東漢大名士李膺海內知名,任河南尹時,嚴肅門禁,除當代名士或者通家世好外,一律謝絕接見。年方十歲的孔融跟隨父親到京師,在父親要拜見李膺而不得的情形下,他一個人瞞著父親,徑直到李膺府門前,滿不在乎地對門吏說:「我是你家主人的世交子弟,特來求見,敢煩通報!」

門吏見他少年老成,說話有模有樣,不像是說謊,便通稟給李膺。

李膺真以為是世交子弟來了,讓門吏引入。一見面,就有些愣神兒:「小朋友,你會不會搞錯了,我好像不認識你,請問你祖父、父親是誰呢,真的和我是世交舊友?」孔融不慌不忙地說:「我先祖孔子與先生的先祖老子『李老君』同德類義、互為師友,可不是世交?」孔融的回答雖然近於狡辯,卻也合情合理——孔子的確有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而孔融既是孔子之後,李膺又是老子之後,能說不是世交嗎?

李膺和在座的賓客都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地插了一句,說:「小時聰明,大未必佳!」

孔融應聲答道:「您老人家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這……陳韙尷尬得臉色青一陣紅一陣,李膺和周圍的賓客放聲大笑。

張儉是東漢「黨錮之禍」中遭到迫害的名士,到處逃難。孔融的兄長孔褒是張儉的好友,張儉逃來逃去,逃到孔家。不巧,孔褒不在。

年僅十六歲的孔融出面接待張儉。張儉認為孔融年紀太小,擔不起干係,準備改投他處。孔融大笑著說:「我哥雖然不在家,我同樣可以主人的身份待客的啊。」熱情地留下張儉,住了好幾天。郡吏得到消息前來抓捕,張儉已經脫逃,於是將孔褒、孔融抓回審訊。

孔融率先認罪說:「張儉是來過我家,但已經走了,我哥哥並不在家,接待張儉的是我,要問罪,就由我一人承擔好了,跟我哥無關。」孔褒趕緊說:「張儉來找的是我,我弟並不知他的來歷,罪在孔褒一人。」郡吏聽他兄弟兩人搶著攬罪上身,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傳訊孔母。

孔母竟然是這樣回答的:「我的丈夫已死,我是一家之長,家裡出的所有罪責,都應該由家長承擔,我甘心認罪!」一門爭死,徹底將郡吏難住了,於是將供詞申奏朝廷,最後將孔褒誅殺抵罪。


孔褒雖死,孔融由此名聲大振。看,孔融的人生,僅是讓了一個梨那麼簡單嗎?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將他與王粲、陳琳、徐幹、阮蠫、應􏰀、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

孔融在漢獻帝朝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最後補一筆,孔融觸怒了曹操,慘遭殺害。

他的女兒七歲、兒子九歲,當時寄養在別人家中,正在下棋,知道父親被捕,不為之動。旁邊的人問他們:「父執而不起,何也?」這兩個孩子淡定從容地答道:「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果然,不久曹操就派人來斬草除根了。小女兒對哥哥說:「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兄妹倆攜手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觀者莫不傷之。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熬通宵也要讀完的三國史》,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套裝5折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