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面對疫情考驗,為何少數幹部「不適應」

2020-03-12     群眾雜誌

在疫情防控這場嚴峻鬥爭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頑強拼搏,大部分人經受住了考驗。前不久,湖北黃岡英山縣政府的一份捐贈明細公示「火」遍全網——1斤茶葉、2箱方便麵、2桶84消毒液、30元現金都羅列其中。「捐贈物資去向都必須說清楚,對百姓有交代」,英山縣縣長田洪光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優秀,擬被提拔為二級巡視員。
但關鍵時刻,仍有幹部掉鏈子,沒把心思放在防控疫情上,表現不佳甚至很差。黃岡市衛健委主任唐志紅對屬地情況「一問三不知」被免職,湖南某疾控中心幹部甚至攜家人躲至國外,緊要關頭當「逃兵」。


可以說,哪些幹部是真刀真槍跟病毒鬥爭、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哪些幹部是愛喊口號、愛走過場,不作為不擔當的,在疫情這面鏡子前,可謂是的一清二楚


為什麼少數幹部在緊急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出現「不舒服」「不適應」的狀態?又有哪些類型幹部容易「不適應」?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及深思。



一問

哪些類型的幹部存在「不適應」的狀態?


  • 「特權」型幹部不適應


所謂「特權」型幹部,本質上是權力觀不正,突出表現為「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意識強、個人意識濃厚、群眾觀念淡薄。對群眾漠不關心、麻痹大意,認為自己的事情是大事情,群眾的問題是小問題;對群眾頤指氣使,認為自己高出群眾一等。


脫離群眾是執政黨的最大危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黨員幹部釐清黨和人民的關係,杜絕「官本位」、堅持「民本位」;釐清發展與人民的關係,提高人民幸福感、獲得感。而「特權」型幹部在特權思想和等級觀念的驅使下,心裡記不得群眾、眼中看不上群眾,他們與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格格不入,必然感到「不適應」。


  • 「享受」型幹部不適應


所謂「享受」型幹部,本質是利益觀扭曲,突出表現為貪圖享樂、奢靡浪費,平日裡觥籌交錯、紙醉金迷,更有甚者公款吃喝、公款消費,又或「吃拿卡要」、以權謀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征程,「激濁而揚清,廢貪而立廉」,堅決進行反腐敗鬥爭和黨風廉政建設。中央八項規定的落實、廉政建設的推進、監督機制的完善,使得一批違法違紀高官落馬,一些隱形的福利待遇被取消、灰色交易被取締。「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正風肅紀、反腐懲惡宛若刮骨療毒,需要基層幹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廉,需要領導幹部穩得住陣腳、管得住行為。而「享受」型幹部在奢靡中消磨了革命意志、奮鬥精神和進取動力,最終有可能因享樂墮入觸犯黨規、違反國法的境地,他們與全面從嚴治黨形勢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格格不入,必然感到「不適應」。


  • 「消極」型幹部不適應


所謂「消極」型幹部,本質是價值觀錯位,突出表現為只想「混日子」「圖清閒」,精神懈怠、庸政懶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對工作常常以「推」「躲」「混」了之。


新時代要求幹部要真抓實幹,「有為才有位」,要樹立憂患意識、勇於承擔責任。基層幹部要直面實際工作中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面對新的複雜形勢培養鬥爭精神,要在新形勢下激發乾事創業熱情,以飽滿的敬業精神對待日常工作和改革事項。而「消極」型幹部萎靡不振、不思進取,他們與全面從嚴治黨形勢下積極擔當的工作作風格格不入,必然感到「不適應」。


  • 「作秀」型幹部不適應


所謂「作秀型」幹部,本質是政績觀偏離,突出表現為注重「雁過留痕」而非「抓鐵有痕」,只重表面不重實際,喜歡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幹部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處理更加複雜多樣的新問題,從「清談客」變為「實幹家」,落實到行動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幹部隊伍建設要建立崇尚實幹、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樹立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強調幹部的實幹精神和效果導向,強調「善始善終、善做善成」。而「作秀」型幹部,只擅長搭「花架子」、搞「假把式」,迴避現實矛盾和群眾訴求,他們與新時代重視實效的考核體系格格不入,必然感到「不適應」。



二問

哪些層級的幹部容易感到「不適應」?


  • 一些縣處級領導幹部對新的工作思路存在「不適應」


縣處級領導幹部是黨的幹部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對臨機決斷能力要求較高,需根據新情況做好形勢分析和即時處理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工作中處於承上啟下環節的部分縣處級幹部對新形勢、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感到「不適應」。


首先,「唯經濟論」「唯速度論」等舊的發展觀念不再適用,如何擺脫傳統的經濟發展路徑依賴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困擾著一些縣處級幹部。其次,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體制機制和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轉變,部分縣處級幹部認為簡政放權之後權力被分散,工作受到制度性掣肘,難以適應服務型現代政府治理模式。最後,「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使中層幹部感到工作量增加、工作難度提升,一些能力不足的幹部感到不適應。


  • 基層幹部對新的工作方法存在「不適應」


基層幹部在體制內既是縣處級幹部的下屬,又是普通幹部的領導和管理者。其工作主要內容是執行上級命令,領導普通幹部和群眾全力完成組織目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全黨同志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傳統的管理、執行方式不再適用,基層幹部若不轉變自己的工作方法,便會感到「不適應」。


部分基層幹部習慣於剛性粗放的工作模式,難以把握好實施有效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兩者的有機統一,無法在有效管理中實現公共服務的充分供給,使兩者互為補充、相互增效。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要求幹部必須嚴格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而部分基層幹部難以同時運用法治思維和民主協商方法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科學、有效管理。


  • 普通幹部對新的工作節奏存在「不適應」


普通幹部直接服務人民群眾,直面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利益關係和階層結構,是黨與群眾之間的橋樑,處在貫徹落實各項方針政策的第一線。隨著新「兩步走」戰略時間表提出,高強度的任務要求層層下壓,處在最底層的普通幹部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部分幹部對於新的工作節奏難以適應。一方面,一些普通幹部無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仍然沿用原先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淹沒」在繁雜的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普通幹部負有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重大責任,但有些幹部滿足於傳統的宣傳和服務模式,缺乏創新,儘管工作非常努力,結果卻不盡人意。



三問

幹部在哪些環節存在「不適應」?


1. 面對決策制定環節的民主化、科學化轉變,部分幹部感到手腳束縛,出現「不適應」狀態。


決策作為一項重要的公權力,制定得當則利國利民,制定失當則害國害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要求幹部在決策中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按照民主程序進行決策;同時要求幹部按照科學的決策規律,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序,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進行決策。


之前一些幹部習慣於「拍腦袋」決定、「拍桌子」立項,大搞「家長制」「一言堂」,導致決策不民主不科學、執行不順暢不徹底。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不斷深化、民主集中制度的深入推進、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對幹部決策制定的約束和管理也更加嚴格。之前一些將決策權力緊緊攥在手裡,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的幹部,面對從嚴治黨的高壓態勢,面對時刻高懸的問責利劍,不得不緊繃心中的弦,出現「不舒服」「不適應」的狀態。


2. 面對公共服務環節的常態化、長效化轉變,一些幹部不願脫離「舒適圈」,也沒有練就為人民服務的「寬肩膀」和敢於擔當的「硬肩膀」。


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都是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公共服務方面的常態化、長效化轉變,對幹部的服務意識和擔當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幹部沒有「先干一步、多干一點」的主動意識,卻一味地貪圖享樂,以權謀私。過去,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貪污腐敗頻發;現在,隨著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公共服務領域烏煙瘴氣的局面有了根本轉變。然而,這些領域在某些幹部眼裡成了沒有油水撈的「清水衙門」,讓習慣了灰色收入和隱形福利的部分幹部十分「不舒服」「不適應」,也「不願干」。一些幹部活在自己的「舒適圈」里不思進取,不把服務當事業看、拼全力干,而是當差事看、當副業干,在本該努力為人民服務的征途上「蒙頭大睡」。


3. 面對事務管理環節的規範化、專業化轉變,一些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幹部遭遇了「本領恐慌」和「能力危機」。


新時代事務管理的規範化、專業化使幹部需要處理的問題更加全面多樣,「老套路」「老方法」已不再適用,一些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幹部遭遇了「本領恐慌」和「能力危機」。


一方面,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幹部管理方式和社會治理模式因應時代要求發生了轉變。改革發展、信訪維穩、扶貧攻堅、環境保護、風險防控等問題,都是幹部在管理領域和工作環節中需要面對的棘手事務,幹部如果沒有「幾把刷子」,無法積極推動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依然用剛性粗放的工作模式和管控手法,便會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另一方面,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電子商務、人工智慧、5G技術等科技新趨勢給各級幹部的管理內容、管理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不了解新興產業,不善於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手段的幹部,便無法適應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


4. 面對重大突發事件,一些懷揣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的幹部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和「露了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少數幹部表現不佳,有的不敢擔當、不願負責,畏首畏尾,什麼都等上面部署,不推就不動;有的疲疲沓沓、拖拖拉拉,情況弄不清、工作沒思路;有的敷衍應付、作風飄浮,工作抓而不細、抓而不實,仍然在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有的百般推脫、左躲右閃,甚至臨陣脫逃。


這些幹部沒有必勝之心卻懷有麻痹思想,因而難以當先鋒,打頭陣,無法用行動展現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沒有責任之心卻懷有厭戰情緒,因而難以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職不盡其責;沒有仁愛之心卻懷有僥倖心理,因而難以當好人民群眾貼心人,無法及時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思所盼;沒有謹慎之心卻懷有鬆勁心態,面對風險因素不具備底線思維,解決問題不能一抓到底,做不到一時一刻不放鬆,一絲一毫不馬虎。關鍵時刻靠不住,不能上前只想後退的幹部,難以適應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上升和疊加的工作要求。


正所謂「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抓好領導幹部這一關鍵主體,黨風才能清正,社風才能和諧。而那些爭權奪利、鑽營投機,或逍遙自在、安於現狀的幹部,既會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感到「不舒服」,也會在新時代諸多挑戰面前感到「不適應」。但「不舒服」不是腐敗的理由,「不適應」也非懶政的藉口,新時代各級黨員幹部只有轉變工作思路、適應新的工作節奏以滿足人民訴求,才能在決策制定科學化民主化、公共服務常態化長效化、事務管理規範化專業化的今天,積極有效應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各種風險隱患和重大突發事件,扎紮實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來源:人民論壇雜誌2月下、3月上合刊

作者:何虎生(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xYMz3ABgx9BqZZIA6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