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歲人口每年減少200萬,持有房產年均虧7%?資金流是樓市軟肋

2020-02-20     藍白觀樓市

2020年的樓市,遠比我們預想的「精彩」。

在1月份,業內人士都對今年的市場很樂觀,當時2019年樓市的數據剛剛出爐,年銷售面積再次突破17億平米,年銷售額無限接近16萬億元,雙雙創出歷史記錄,表面上看,房地產行業的堅挺程度,比2017、2018有過之而無不及。

資金面上,央行開年就降准8000億,隨後又通過各類公開市場操作釋放了1.2萬億資金,政策面上,各個城市都躍躍欲試,通過降低購房門檻、買房送補貼等手段,定向「寬鬆」調控。

然而,在1月下旬,形勢急轉直下。

數據顯示,目前100個城市土地流拍率已經達到40%,達到歷史新高,土地溢價率回到8%,也處於歷史低點,房地產預售降至冰點,100餘城售樓部關門歇業,各個城市處於零成交狀態,開發商普遍現金流較為緊張。

按照經濟學家盛松成的測算,原本預估一季度房企銷售額將達到2.8萬億元。若按損失50%的銷售額計算,1-3月份的損失將高達1.4萬億元。

這樣的形勢,讓樓市「小陽春」的希望破滅了。

更有不少專家認為,2020年極有可能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分水嶺」,無論是銷售額還是銷售面積,均有可能出現長期下降。

比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10年後,房地產的年均銷量可能會降40%,開發商的數量比現在會減少9成左右。

對購房者來說,在2020年買房,持有房產10年後,是不是也有可能「打八折」?

我們從以下2個角度來分析。

1,未來10年的人口形勢。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金科玉律」,未來10年,要分析人口形勢,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年齡結構的變化。

數據顯示,早在2013年,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達到了10.06億的高峰。隨後,直接出現連續5年的負增長,平均每年減少近200萬,照這個速度來看,2018年底的數字應該是9.96億。

結婚率也是在2014年就出現了下降,從9.9‰到後來的9.6‰、9‰、8.3‰、7.7‰,直到2018年,只有7.2‰,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

另一方面,是人口流動的變化。

30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已經全面放開落戶了。這就意味著,各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將進入到白熱化階段。

現在流動人口有2.4億人,這些人的走向,決定了未來的房價分布。

參考年輕人口的流動方向,2018年長三角經濟區的總人口達到了2.25億人,到2030年長三角地區將會有4座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

珠三角也是如此,2017年珠三角經濟區常住人口達到了6150萬,GDP總值達到了75710億元,人均GDP則達到了12.46萬元。

也就是說,未來10年樓市所面臨的環境,是老齡化加速、勞動力人口減少,最終導致購房需求減少。

與此同時,年輕人依然會加速湧入核心城市與大都市圈,中西部三線以下城市人口流出態勢不會改變,也就意味著當地房價會落入缺乏「接盤者」的困境。

2,未來10年的調控定位。

有兩個數據大家參考一下,在2018年,全年房地產調控達到450次以上,2019年,全年各城市發布涉房政策達到了620次,創出歷史記錄。

調控次數增多,因城施策、房住不炒在各個城市層面得以執行,甚至已經具體到了「因區施策」,這就是國家對待樓市的態度。

舉個例子,從去年至今,深圳、南京、廣州、成都等城市雖然對人才購房放低了門檻,但中心城區並沒有出現任何鬆動,呼和浩特、唐山等城市,還因為房價過熱而收緊了貸款和限售。

還有最近很多城市對房企土地出讓金延緩繳納,蘇州不再要求土拍價格捆綁現房和封頂銷售,看得出來,就算各地想「托市」,更多的也是從房企供給層面出發,而非直接從限購、限貸等層面釋放需求,與以前的鬆綁樓市手段有本質區別。

明白了這兩個前提,我們再來討論持有房產10年的問題。

經濟學家李迅雷曾為剛需族分析利弊,他說:如果房價不漲,那麼買房者或有房者其實每天都在虧錢。百城房價統計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過去一年的房價漲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報率、5%的資金成本、4%的房屋折舊率來算,在這些城市拿著房子都是虧錢的。

更何況,絕大部分小城市租房市場很小,房屋空置率高,租金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按照這個思路推演,未來10年持有三線以下城市的房產,即便房價年均漲幅5%的情況下,持有房產每年會虧掉7%,10年時間,房產「打八折」都算少的了。

反之,如果持有核心城市的房產,不缺接盤者,也按房價年均漲幅5%來計算,但折舊率基本可以忽視,租金收益率每年也是持續增長的,10年後能賺多少不敢說,但保本是有可能的。

知名企業家曹德旺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最近曹德旺在接受採訪時說,2020年第一個季度,本來是房地產銷售的旺季,現在沒人買房了,與此同時房企資金流問題一直突出,房企在沒有收入的同時還要還銀行的貸款,相信會有不少房地產企業會倒下。

注意曹德旺說的3個字:資金流。

我們的房地產市場,是建立在期房預售制、房企高負債經營前提下的,這種模式也直接造就了很多熱衷於投機的囤房者和開發商。

房地產不像餐飲和製造業等負債較低的行業,對開發商來說,一旦銷售回款出現問題,高額的負債就成了整個市場的「軟肋」。

長期來看,樓市的高負債模式必然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結合上文說到的人口結構、大小城市分化、人口流動的趨勢,對二線以下的絕大部分城市來說,長期持有房產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tSDY3AB3uTiws8K8s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