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除了娛樂大眾外,幾乎無所不能」,這幾位大作家卻要挑戰前半句 | 此刻夜讀

2020-03-25   文學報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小說的錦囊

我們的確從小說中獲取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益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那些指引我們發現生命至寶的信息。能夠產出如斯作品的小說家便是那些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巨擘。

今天的夜讀內容來自英國作家約翰·薩瑟蘭的《耶魯文學小歷史》一書,他打開小說的「潘多拉魔盒」,帶我們細數小說家們用以娛樂讀者或敏銳我們閱讀神經的種種小說奧妙。

01

小說除了娛樂大眾外,幾乎無所不能。小說作用廣泛,例如教誨讀者。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是通過閱讀科幻小說獲取科學知識的。小說亦可開啟心智,改變思維。現今英國保守主義的中心思想早已被19世紀40年代班傑明·迪斯雷利的系列小說釐清。如果導向正確,小說還可以帶來社會變革。

當有人問安東尼·特羅洛普,他的作品(他出版了將近50部作品)最大的益處在哪兒時,這位偉大的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如是回答:那些小說作品教會了女士們如何接受來自仰慕者的求婚。乍聽起來,特羅洛普的回答顯得輕率浮躁,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安東尼·特羅洛普

我們的確從小說中獲取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益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那些指引我們發現生命至寶的信息。能夠產出如斯作品的小說家便是那些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巨擘。

若要細數小說的作用,我們還可以沒完沒了地說下去。但是小說所做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自我探索。這仿佛是小說作品與自己的一場遊戲,在其中,小說作者不斷試探著自己的邊界和試驗著各種技法。小說可謂是諸多文學體裁中最具有自我意識也最有趣味性的一種。在本章中,我們會打開小說的「潘多拉魔盒」,你可以把其中的寶物稱為關於小說的小說。

有人認為我們對於小說技法的興趣產生於現在,事實卻也大致如此。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尋找,也不難在18世紀勞倫斯·斯特恩的作品中發現這一興趣的萌芽狀態。那時,小說正成為一種主流文學形式。評論家們對於斯特恩作品的判詞是「自省」。意即,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好似一直在質問自己:「我一直都在做些什麼?」

勞倫斯·斯特恩的偉大作品之一是《項狄傳》(首次出版於距今250多年前的1759年)。這部作品的寫作思路猶如一籃鱔魚一樣,朝著四面八方滑去。一旦你翻開扉頁開始閱讀,便會發現它不可阻擋的魅力。斯特恩的小說一向善於自嘲,也以給讀者出難題見長。位於謎題單頂端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將一夸脫酒裝進一品脫的壺中」。

作者: (英)勞倫斯·斯特恩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項狄傳》的作者斯特恩預見了任何一位提筆寫作小說的作家都會遇到的一個大問題。這是邏輯上的不可能性,幾乎不可為之。斯特恩筆下的主人公兼敘述者特里斯特拉姆開始講述自己的生平。這是小說中的典型設計。聰明的特里斯特拉姆決定從頭開始敘述。可是,他發現要講清楚自己是如何成為如今的特里斯特拉姆,必須深入挖掘自己童年以前,乃至受洗、出生以前,直至其父母的血脈相連,孕育他的那一刻起。當他想到這一點時,特里斯特拉姆便覺得已用盡了小說的大量篇幅。這樣一來,他出師不利。於是特里斯特拉姆感傷地說:

一年一歲長。正如你所感知,關於我年歲的故事已敘述第三卷過半(根據總長12卷的原始版本得來)。此時,我所經歷的才不過出生後的半天時間。這說明,現在,我比提筆之時又多出了364天的故事要講。

換句話說,相比特里斯特拉姆記錄自己生命的速度來說,他實際的生存速度是前者的365倍。也就是說,他記錄的筆端將永遠也趕不上自己生命的進程。

02被斯特恩以如此機智詼諧的方式玩弄於股掌間的這一問題(當小說的旅程即將開啟,你該如何在行李遠遠多於行李箱的情況下將必需品都打包裝好,以踏上征程)終究還是無解。我們所知道的那些在小說創作方面具有更崇高追求的作者們則設計出種種選擇機制,如象徵主義、精簡壓縮、文本組織、表征,來規避上述那個「如何將必需品都裝入箱子」的問題。將這林林總總的技巧組織整合起來,就形成了所謂「小說藝術」——說得更恰當一點,就是「小說的妙計」。而這,正是斯特恩要在自己小說中說清道明的事情。

本章的標題為「小說的錦囊」——讓我們打開這個錦囊,來細數小說家們用以娛樂讀者和挑逗我們閱讀神經的種種小說玩具。我們可以從這樣一個基本問題開始探究。敘述的前提是有敘述者,也就是講故事的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是作者嗎?有的時候情況似乎是這樣的,而有的時候則顯然並非作者。其他的時候我們則不太確定。比如,我們很明確地知道簡·愛不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然而,我們卻也清楚地感覺到在作者與女主人公之間存在著某種或出於自傳敘述或出於心理共鳴的聯繫。

那麼,現代小說的情況又如何呢?例如J.G.巴拉德的作品《撞車》。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叫做詹姆斯·巴拉德,他似乎對車禍以及車禍對於人類肉體的傷害有著完全險惡的興趣。這是否是某種告解式的陳述呢?實則不然,這是作者與讀者間的一場複雜的對抗賽,而非作者與讀者玩的一場遊戲。換言之,這像極了一場摯友間的對弈。

數年來,許多作家都不約而同地通過狗的視角來敘述自己的小說。在這一點上朱利安·巴恩斯技勝一籌。他讓諾亞方舟上的一隻蝕船蟲來講述其小說(讓我們暫且如此界定這部作品)《101/2章世界史》的第一章節。這聽起來確實十分滑稽。

朱利安·巴恩斯和《101/2章世界史》

如今的小說家們都猶如熟練的機械師一般對自己每日打交道的機器了如指掌。他們樂於將小說這部機器拆開來,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將各組成零件拼裝起來。有時,他們甚至只負責拆卸,而將拼裝的工作都交給讀者來完成。例如,約翰·福爾斯就在其新維多利亞風格但兼具「新浪潮」風格的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給讀者提供了三個不同的結局。

又或者,伊塔羅·卡爾維諾在其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中則為敘述者設計了10種各異的開頭,讓他來看看讀者的腳步有多麼敏捷,能在這些開頭中自由跳躍。讀者們會如他這位故事講述者一般機敏嗎?小說是如此開始的:「你即將閱讀的是伊塔羅·卡爾維諾的新作《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所以,請放輕鬆。」

然而,這恰恰是卡爾維諾與我們開的一個玩笑,因為閱讀他的小說時你是無法放鬆的。他對讀者們所做的,是後現代主義評論家所說的,使之「陌生化」。

03

接下來,卡爾維諾用開篇的章節來思考,試圖為「你」找到一個閱讀小說的最佳姿勢。他如此寫道,「舊時,人們習慣站在誦經台上閱讀」。可是,你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為何不嘗試陷在沙發里,背靠著墊子,旁邊是觸手可及的香煙和咖啡壺。因為你一定用得著它們。

伊塔羅·卡爾維諾

這樣的語句讓你覺得自己是閱讀劇場中的演員,而非觀察者。小說的結尾,卡爾維諾安排了幾位小說主要講述者中的一位來告訴讀者們「現在是時候關掉床頭燈,去睡覺了」。繼續講下去則興味索然,毫無意義。可讀者(也就是你)回答說「再等一會兒吧,我差一點兒就看完這本小說了」。但是,卡爾維諾究竟是否寫完了這部小說呢?或許他從未開始過。

美國人保羅·奧斯特極其擅長運用與卡爾維諾相似的寫作技巧。他的成名作《玻璃之城》是一部故事背景設置在紐約的「形而上的偵探小說」。

小說的敘述由午夜的一個電話引發:「一個撥錯的號碼成為一切事件的開端。午夜沉寂之時,電話鈴響了三聲。接聽之後才發現電話那頭要找的並非本人。」他要找的人叫做「保羅·奧斯特」,在「保羅·奧斯特偵探社」工作。而接聽電話的人是35歲的作家丹尼爾·奎恩。仿佛鬼使神差一般,奎恩裝成保羅·奧斯特,並接下了這個案子。於是,事情變得更加詭異。

小說愛好者同樣可以從一些「頑皮的」小說作家那裡尋找到閱讀的愉悅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在觀看一場魔術表演時,表演者突然在台上說「我的下一個節目完成的是不可能的任務」,說完便兀自開始表演了(不是從帽子裡拽出十來只兔子,就是將自己的魔術助手鋸成兩截)。

然而,有時也有更深層的意義蘊含在這些技巧中。諸如,托馬斯·品欽的後現代主義經典之作(將其特徵高度濃縮後的判語)《萬有引力之虹》。

這部小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幾個月的倫敦實景描述開篇。作者的筆法生動,描述精確。僅有一點品欽的描述欠準確,那就是書中的主人公,美國戰士施羅斯洛普認為,V2火箭(實際上於1944年年末落於這座城市)總是在自己產生性興奮的地點降落,他似乎在控制著火箭的方向和目標。當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這就是「妄想症」——這是一種混亂的心理狀態,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針對自己個人的陰謀。品欽對妄想症這種心理障礙極其著迷。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顯然成了小說的「主題」。

品欽的美國同儕,小說家唐納德·巴塞爾姆寫作時所採用的技巧玄機則稍微簡單。他的許多短篇作品甚至可以直接來源於《幽默雜誌》。在這些作品中,那隻富有傳奇色彩的大猩猩金剛被一所美國大學任命為藝術史課的「兼職教授」。巴塞爾姆最著名的故事化用了童話故事《白雪公主》(原本是一則德國童話,迪斯尼將其運用得最完美),且將這位淑女主人公變成了頗失大家風範的形象。

巴塞爾姆在使這部小說極其有趣可笑的同時,也將讀者們對於文學的傳統認識弄得支離破碎。有的作家不僅在概念上將文學解構,甚至在實際視覺上將文學作品掰開揉碎。例如,布萊恩·斯坦利·詹森在出版他的小說《不幸者》時,就將書頁都零散地放入一個盒子中,讀者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排列這些書頁並閱讀它們。這就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的錦囊」。然而,《不幸者》這部小說可讓圖書管理員和讀者們都心煩意亂。

在本章對小說技法的簡短回顧中,有最後一點尚需說明。這是一類充滿智慧的小說,並且要求讀者們在才智上實力相當,勢均力敵。當我們縱觀近三百年的閱讀大眾,我們會發現這一群體已經完全參與進了小說發起的這場智力遊戲中,領略了遊戲的精髓。小說帶來的樂趣無窮,這些伎倆技巧僅是萬中之一。

內容選自

《耶魯文學小歷史》

[英]約翰·薩瑟蘭/著

王君/譯

中信出版社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unsplash、豆瓣讀書

新年文創季

郵發代號: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