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生九楊」到底是不是老生現狀的悲哀?

2019-10-19     聽戲APP

現在老生『十生九楊』的現象被一些人捧為楊派的『高深』,更有『眾生捧柴』的味道,實為京劇的『不幸』。

看看當今的年輕老生,馬派、余派、高派、言派、奚派、加之李少春,能有『作為』的幾乎『無人』。為什麼?原因就是『老先生們』的唱腔是;難。既要有嗓又有味,唱腔的技巧性『極高』。正因為『難』,又得有『天然的嗓』和『唱腔技巧的味』,是現在年輕老生的『大敵』。正因為如此,楊派的走紅就順理成章了。

楊寶森

余派的發音,尤其是高音部分,是沿襲了譚派的特點。發音的位置與中音區的位置是基本不變的。立而不散,非常明亮。這就是難度,由於男演員的生理特性,在中年』嗓音』的天然的變化,很難在『發音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唱到『立而不散』,很難唱。因此;余派的男性傳人能堅持唱到中年以後極少,譚派亦如此。當今的余派、譚派的『角』寥寥無幾舊部難解釋了。

而楊派的高音區,是利用『聲音的向下的後移來完成』,一般的嗓音就能達到,這就大大降低了對嗓音的要求,這也是學楊者眾多的原因之一。

女角由於天生的『特性』,尤其到『中年』後,余派的『特點』更加『醇厚』。像孟小冬、張文娟。

余派的低音區,只是『發音的位置稍有向下』打開共鳴,並不是特別『寬厚』,目的是讓高、中、底的音質『立向貫通』,成為一體。

如果學余派,高音『變換髮音位置』,不是『純余派』。

學『楊』可以舍掉『天然的嗓音』的要素,就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不會像唱美聲、民族的天然條件要求高。因此;流行歌曲是大眾化的,而十生九楊的『流行老生』就應運而生。

有人用『楊的韻味』大誇,請問;余、言、馬、譚、奚那個缺乏『韻味』,他們的唱腔的『技巧性』更難。而『楊派』的技巧性是』簡化的』,這也是『十生九楊』的原因之一。

楊派的貢獻是『後繼有眾人』。

但又是京劇老生進入『千人一派』的境地,誇張與心急的專家們『抬楊』的後果是;流行歌曲的『流星』,楊派流行『流星』。有人會說楊派能流行幾十年就不能稱『流星』,熟不知流星也是有長短之分的,流星的基本概念就是---藝術的價值性不能讓其有經典的『傳世價值』。因為楊派的藝術『價值』不是『頂尖』的,嚴格的說;只是京劇老生行當里的一個流派『余派』的一個分支而已,不要言過其實。

這就證明把楊派的成就與余派的列比是對余派的研究不夠。余派的唱腔的設計是『老生髮展的里程碑』。

他的『設計』甚至影響到整個京劇行當,青衣、花臉、老旦的唱腔無不融進余派的『唱腔設計』。而楊派的『設計』不能與其相比,列比的『毫無道理』。

而余派的唱腔;空靈、優美、明快、激昂。使人聽著『愉悅的美』,達到如此的後者只有『馬連良』而已。這個『美』是任何藝術的『生命之源』。

余派的行腔是明快、簡潔、跳躍、節奏感,尤其是二黃原板,用『老丈不必膽怕驚』這一段做例子,尤其是『擻音』的運用是一大特點,輕巧而多變,而唱段的發音的位置基本不變,因此余派的高音立而不散。

如果把十八張半反覆細聽,尤其是二黃原板,你就會發現這一規律。

而楊派的特點是;行腔基本遵循余派,但由於嗓音的特點,是寬厚、平穩,跳躍感不強,跳躍感是需要有嗓的,尤其是『擻音』楊派把節奏放平、加重、在有些地方把擻音化簡,這比余派的容易掌握。最為不同的是楊派在高音區用發音位置的後移打開,達到效果。這種方法顯然比余派要容易得多。

因此,楊派更適合唱憂鬱、婉轉的慢板。單從行腔的複雜度、跌宕起伏、清秀悅耳與余派相比有不及。

也正是楊派對嗓音的要求不苛刻,也是有減化余派的特點,當今習者甚多。

當然楊派有其獨特的特點,尤其是大段現為突出。但是把楊派推為』與余並肩』不切實際,過之。

最後有請各位用余、楊的相同唱段做仔細『比較』,方知不同與簡化的道理。 『崇楊』一派,楊派的最大的貢獻是『老生的傳播人』。

就老生的脈絡看,譚【發展】、余【開拓】、馬【創新】、麒【別具一格】

正是由於把楊派的成就與余派相列比,走入了誤區。

(圖文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本頭條號觀點,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bcK420BMH2_cNUgdu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