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筆下的「媽媽」是集細心、溫柔、耐心於一身的女神,對自己的孩子愛可以用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來形容。
生活中的「媽媽」有點不一樣,當你放假回家第一天,你會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愛,當你放假回家三天後,你會感受到來自她無風無雨漠視,當你放假回家7天以上,等待著你的是暴風驟雨般的訓斥、嘮叨和白眼。
這個煙火氣十足」媽媽「是最常見的,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愛她。
【如此的媽媽】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媽媽:
6月7日,有網友爆料稱西安一女子路邊隨手扔垃圾,被路過小女孩撿起來後感覺尊嚴受辱,便用自行車幾次三番猛撞小女孩,並怒扇女孩數個耳光。
視頻中女子與小女孩是母女關係,該女子對這孩子有這樣怒髮衝冠的行為,是因為小女孩在學校犯了錯誤,母親便對她進行打罵體罰。
有網友表示,在外面尚且如此,女孩在家裡遭遇的暴力只怕會更嚴重和頻繁吧。
【懲罰】
扇耳光、拿自行車撞擊,這是來自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懲罰」。
看過這個新聞,我不禁沉思了,這樣的狀態在大多數家庭中都出現過吧,或許有扇耳光,或許沒有拿自行車撞擊,但是可能換成了笤帚、衣架、隨手脫下來的鞋......
【聽媽媽的話】
我們能說這個打孩子的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我覺得不是。
她肯定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只不過,她的愛並不是大家說的「無私的愛」,她需要孩子付出點「代價,這個代價是——必須聽媽媽的話。
聽媽媽的話,在學校別惹事。
聽媽媽的話,好好學習。
聽媽媽的話,不要再看動畫片了,去把作業寫了。
聽媽媽的話,少吃肉,多吃菜。
聽媽媽的話,過馬路要左右看看有沒有車。
聽媽媽的話,以後周六都去學舞蹈。
聽媽媽的,你就是個好寶寶;不聽媽媽的,媽媽就傷心、難過、生氣、發怒給你看,有時候就會出現上述例子中那個媽媽的「可怕」行為。
【情緒容器】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那麼是不是說,父母應當是孩子的情緒容器。
那麼,你能在孩子恐慌、悲傷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溫柔的懷抱嗎?
還是在孩子哭鬧時,大聲嚇止,「再哭一聲,晚飯就不要吃了!」
那麼,你能在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耐心幫忙分析原因並給他鼓勵嗎?
還是會諷刺、鄙視、威脅他,「考成這樣你怎麼還有臉吃飯,下次再考成這樣就不用了回家來了!」
父母愛孩子,但是事實上,父母好像隨時都在找藉口「合理化」打壓或者疏遠孩子,如此隱形的攻擊,無時無刻不刺激著孩子敏感的心靈。
不僅如此,有時候父母會把自己在外部的焦慮,連同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一起轉換為憤怒,發泄在孩子身上。
現在的常態似乎是,孩子成了父母的情緒容器。
【回報】
現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大的隔閡就是「學習」和「成績」,當父母把大部分的關注、資源、生活照顧都給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卷「。
有人問孩子:你為什麼讀書?
孩子大答案很讓人意想不到,「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
當孩子學習不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而變成了一件需要必須要做的「回報」他人的事情,不可悲嗎?
你覺得自己愛孩子,並且的確全力付出;但孩子從感受上卻覺得是交換和壓迫。
【失去自己】
很多人為了孩子弄丟了自己,在孩子身上投注了太多的目光和心血,已導致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孩子也不再單純的是自己孩子。
所以,為人子女也好,為人父母也罷,自己的角色首先必須是自己。
我們首先需要照顧到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進而孩子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這樣坦誠的親子關係不是更舒服一些嗎?
有人說,不把孩子放在首位,這是自私。
不是的,我們每個人的格局都是有限的,不是我們不配為人父母,這只是一個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罷了。
【中教資料庫·零版面費投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_hEmXIBnkjnB-0z0d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