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為朱元璋的親家,為何死後卻被全須全影地剝皮?

2019-07-26     倬見

作者:倬琰

明初名將輩出,不然朱元璋也得不著天下。這些人里,有的助朱元璋敗張士誠、滅陳友諒,但在明朝肇始被屠殺;還有的活過了第一波屠戮,征蒙古、逐北元,人生也巔峰過一次。藍宇就屬於這第二種人,前半輩子沒什麼大的作為,後半輩子卻打得北元一蹶不振。但躲過了最初的屠殺風波,又逃過了胡惟庸案,位極榮華的藍玉,怎麼就落得個剝皮的下場。


┃戰將露鋒芒

藍玉前半輩子並沒有太多事跡,連出生的年份都沒留存下來。不過他跟了個好上司,當然大老闆是朱元璋,但頂頭上司是朱元璋大將,可以說徐達外大明開國的第二戰神常遇春。

【藍玉】

同是安徽老鄉的常遇春對藍玉很照顧,也賴藍玉自己"臨戰勇敢,所向多捷",所以很受器重。由於常遇春經常向朱老闆念叨藍玉的能力,藍玉得以從"管軍鎮撫"積功升為"大都督府僉事",雖然還沒有獨立做大將,但也在朱元璋軍中有了地位。尤其常遇春還娶了藍玉的姐姐為妻,藍玉更是頗受器重。

沒權沒勢沒背景的窮小子運氣確實很好,明朝肇始,藍玉跟著幾位戰將立了很多功。洪武四年(1371年),跟著傅友德攻四川;洪武五年(1372年)跟著徐達征北元,之後又跟著沐英收服吐番。這些年藍玉的桃子吃得非常開心,不僅爵封永昌侯,還把女兒嫁給了朱元璋十一子蜀王朱椿,成了老闆的親家。

洪武十四年(1381年),藍玉以征南左副將軍的身份跟隨傅友德進攻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納哈出屢進遼東,藍玉為右副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一起跟著大將軍馮勝領軍二十萬北征。成功打敗了納哈出,使其不得不投降明朝。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終於等到了人生的巔峰,他在這一年繼任馮勝做了大將軍,奉命統率十五萬兵馬征伐北元脫古思帖木兒。這是藍玉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後最大的一次出征,好在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

【常遇春】

當年四月,藍玉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貝爾湖)大破北元主力部隊,俘虜了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餘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還有寶璽、符敕金牌、金銀、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等眾多戰利品。

脫古思帖木兒僅與數十人逃脫,投奔蒙古舊都和林,至此,北元一蹶不振。朱元璋大喜過望,讚譽藍玉可比漢之衛青、唐之李靖,封藍玉為"涼國公"。後來又因為生擒造反的元降將月魯帖木兒父子,而封"太子太傅",藍玉終於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有功就膨脹

藍玉真的不聰明,這倒不是說他傻,能征善戰、有勇有謀,他是有才有本事的。但是從他加官進爵之後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來看,他著實是個做事不考慮後果的人,聰明指數並不高。

首先當初在大敗脫古思帖木兒之後,得意忘形的藍玉在收繳了大量金銀財寶、人口馬匹外,還"一時興起"侮辱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妻子,這位蒙古王妃拿出了草原女子的剛烈,自盡而死。這件事讓朱元璋第一次對藍玉有了意見,明明已經收穫巨甚還節外生枝,幸好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不然壞了朱老闆的好事,藍玉不用等出"案子"就已經死透了。

這還不算完,當他班師回到喜峰關時,因為守將不給他開門,竟然命令大軍沖開了自家的關隘,蒙古人沒突破城牆,倒是讓藍玉破了,如果不是當時腦子抽筋了,實在想不出來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這些事兒,朱元璋本來想封藍玉為梁國公,後來改成了"涼",但還是表彰了,藍玉卻以為是對自己的縱容。

【朱元璋】

此時的藍玉,用《明史》的說法,"中山、開平既沒,數總大軍,多立功"。徐達、常遇春都沒了,藍玉已經是此時明朝最大的將領了。也因此,那顆一直以來沒機會有心思的心也蠢蠢欲動起來。

又是國公、又是大將軍,藍玉此時既有權又有錢,於是開始驕奢淫逸、花天酒地,其實這倒沒什麼,他卻養了大量的奴婢、收了許多養子,據說比朱元璋還多。這就已經開始作死了。

這些朱元璋可能還能忍,藍玉又開始對軍隊動心思,他明里暗裡把自己的軍中重要的職位都換成心腹。後來封他為"太子太傅"後,竟然抱怨說:"我難道還不能做個太師嗎?"這事兒讓朱元璋知道後,他繼續因為自己的奏請多未採納,而又對朱元璋心懷不滿。朱元璋最終起了殺心。


┃剝皮實在慘

因為自己的外甥女、常遇春之女嫁給朱標做太子妃,因而藍玉和太子關係一直非常好。當年朱標還健在時,藍玉曾經跟朱標說,"燕王行為不軌,而且有天子命,應該提防"。朱標的回答是:"燕王事我甚恭,決無是事。"也不能說藍玉想法不對,雖然皇家無親情,但畢竟人家是親兄弟,挑撥離間總是會有問題。

這個事情被朱棣知道,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標薨逝後,朱棣上奏朱元璋說:說以藍玉為首的虎將立於朝廷,要趁早抑制,否則將來難治。藍玉自己卻沒有察覺朱標的逝世已使政情改變。雖然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仍命藍玉兼太孫太傅以示隆寵,但多疑的朱元璋已有再大獄功臣的準備了。

朱元璋想殺藍玉,但實在確實沒有證據,正在這時藍玉親家葉昇被牽連入胡黨。於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指控藍玉謀反,證據是在藍玉府庫內搜出近萬把倭制武士刀。武士刀著實不能算直接證據,但戰場上威風凜凜的藍大將軍,在錦衣衛的大獄中也不得不寫下了"準備在明太祖躬耕籍田時發難"的認罪書。

有了認罪書,朱元璋也就不客氣了,當即以"謀反罪"處死藍玉,抄其家產,夷三族。按照《太祖皇帝欽錄》朱元璋的原話是:"藍總兵通著府軍前衛指揮、千戶、百戶、總旗、小旗造反,凌遲了"。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原來朱元璋對藍玉等人的刑罰是凌遲處死,但念及藍玉是自己親家,而且畢竟有功,因而"心一軟",將"千刀萬剮"改成剝皮,雖然想想好像並沒好多少。就這樣,曾經戰功赫赫的藍大將軍被全須全影地將整張人皮剝下來,然後傳到各個省以觀後效,最後送到他女兒蜀王妃那裡留作"紀念"。

幾百年後,張獻忠起義攻入蜀王府,發現端禮門樓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裝、人皮質,頭與手足俱肉身。叫來人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當年藍玉的人皮,蜀妃拿到後將其父製成神像,以來供奉。沒想到這讓張獻忠學了去,先這麼處置了蜀王宗室,次及文武官,又次及鄉紳,又次及於本營將弁。剝皮之刑竟然在明末的四川又復燃了。魯迅在《病後雜談》中說:"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9KjMGwB8g2yegNDN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