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的欣賞方法,你真的會欣賞嗎?

2020-11-21     國際藝術大觀

原標題:繪畫藝術的欣賞方法,你真的會欣賞嗎?

繪畫的視覺特徵決定了繪畫欣賞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繪畫欣賞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這說明欣賞過程是複雜的心理活動。與此相仿,介紹和指導欣賞也有文字轉換視覺形象的困難。即使是詩一般的文字也難以再現五彩繽紛的圖畫世界,對一幅畫條分縷析,往往會影響甚至破壞了審美直觀時所具有的綜合體驗。因而,關於繪畫欣賞的理論只能起給人啟發的作用。

唐 韓干《牧馬圖》絹本,淺設色。縱27.5厘米,橫34.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我國古代,有「觀畫之法,先觀氣韻,次觀筆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後形似」(《畫鑒》)的說法。在西方,則有「探究作品功用、印證文化背景、衡量寫實程度及分析形式構成」的「四問法。」(《劍橋藝術史指南叢書·如何看畫》)前者講的是看畫主要看「氣」——整個畫面的生機活力,後者講的是要注重作品的內容。這種差異是在不同文化傳統習慣中形成的審美標準和角度的差異。今天,人們欣賞繪畫時往往一看「畫的什麼」,二看「是否逼真」。面對作品,費神地尋找故事情節、人物身份和相互關係,讚許的只是「畫得真像」。這種欣賞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不是從直覺領悟作品開始,而是憑藉某種理性的框架審視對象。把繪畫作品當成了某種理論的說明或直接陳述。主題內容固然是一幅畫作所具有的內涵,但尋找它並不是欣賞的目的,即便找到了也不意味著完成了欣賞過程。藝術的真實僅僅是藝術的某種特性,「是否逼真」或「真就是好」也只是對某種風格而言才有意義,而且也是很表面的。繪畫語言中的形、光、色、結構等要素都是具有審美感染力的表象符號,不同藝術家運用它們的方式不同,就產生出具有個性的藝術作品。因此,對於欣賞者而言,面對風格各異的作品,欲獲得欣賞的愉悅,達到欣賞的層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方法。概括而言,有下列幾個方面:

唐 韓干《牧馬圖》局部

一、首先,對繪畫作品(當然也包括一切藝術作品)要以理解的態度加以品評

不論哪種流派、風格,不論是你第一眼喜歡或不喜歡的,在欣賞之前要首先確立自己的理解的態度。所謂理解,即設法了解作品產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說的內容,以及作品結構、形式的特徵等,只有對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賞者才可能作出比較實事求是的判斷和批評。欣賞和批評切忌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有人常常不研究作品,不了解藝術家的意圖,對自己看不慣的東西痛加「批評」,這種人的欣賞能力是很難得到提高的。

唐 韓干《照夜白圖卷》紙本,設色。縱30.8厘米,橫33.5厘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二、了解繪畫發展脈絡,把握代表作品特徵

歷史並非僅僅把繪畫留給我們,還在繪畫中把人類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啟示留給了我們。創造了優秀繪畫作品的藝術家已隨著時間遠去了,我們今天面對繪畫作品,實際上是面對歷史和藝術家思想感情的化石。對於作品尤其是古代繪畫遺產,通常要放在它誕生的時代背景上加以品評,並且與前代的、同代的或後代的繪畫加以比較,方能找到它在繪畫發展史上的準確位置,理解「這一幅」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美的真諦。

韓干《照夜白圖》

概而言之,繪畫世界是一個立體的現象。從縱向上看,是繪畫的演變與發展。比如西方繪畫經歷了古代(古希臘和羅馬)、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17、18世紀和近、現代等大的歷史階段。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表現風格都不相同。我們一般把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的西方繪畫稱為古典繪畫,即造型基本上是寫實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學傾向是典雅與和諧。但在整個古典繪畫中,又有風格的演變。從橫斷面看,各國的繪畫面貌在時代風格的統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如西方繪畫就有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特徵之別。舉例說,德國的古典油畫向來以高度細膩的面貌出現,內容往往深奧難解,德國是許多大哲學家的故鄉,它的繪畫就有很強的哲理性,有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哲學的圖解」。法國自17世紀後推崇輝煌華麗的宮廷古典主義繪畫,大多數作品色彩明快,情境喧鬧。欣賞兩國的作品,將獲得不同感受。因此,欣賞者應該逐漸積累文化史和藝術發展史的知識,力求把握繪畫的發展脈絡,以對繪畫這個立體現象的宏觀把握為基礎,進行具體作品的欣賞。

繪畫長廊光彩熠熠,其中閃爍著明珠般光輝的是各時代的代表作。在繪畫歷史的進程中,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繪畫面貌總是以一些重要藝術家及其典型作品為其代表的。人們稱那些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為「大師」,是因為他們的創造是超越前輩,影響來者的。他們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具有永恆的魅力。對這部分作品有較深的理解,就豐富了自己的欣賞知識,等於掌握了一些標尺。哪怕是面對一件沒有任何介紹的作品,也能基本把握它的藝術特點。

《照夜白圖》卷局部

《照夜白圖》卷,紙本,設色,縱30.8厘米,橫33.5厘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圖中所畫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愛的御馬,它被系在一木樁上,鬃毛飛起,鼻孔張大,眼睛轉視,昂首嘶鳴;四啼騰驤,似欲掙脫羈絆。不僅畫出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著力表現其傑騖不馴的雄駿神采。用筆簡練,線條纖細而道勁,渲染不多而體積感、質感頗強。圖左上有南唐後主李煜題「韓干畫照夜白」六字;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北宋術帶題名並針「平生真賞」印;尚有南宋賈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項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吳說題首;卷後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潛等11人題跋和乾隆弘曆詩跋。《畫史》、《畫鑒》、《南陽名畫表》、《大觀錄》卷十一、《墨綠匯觀》卷六、《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

韓干《牧場戲馬圖》

三、培養藝術形式感覺

欣賞的實質不是表面的觀看,而是感覺。面對畫作,作品的整體面貌在瞬間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藝術特徵觸動、撩撥、撞擊、刺激著人的感官神經,形成審美的心理活動。與音樂欣賞必須在時間過程中經歷欣賞過程不同,繪畫欣賞是與面對作品全貌的瞬間同時進行的。欣賞者感覺的敏銳度與含量決定了欣賞層次,這就要求欣賞者也儘量像畫家一樣,具備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感受力。

韓干《得鹿圖》

線條是繪畫諸要素中最生動的部分,是畫家從自然真實中抽取出的一種有抽象意味的語言。「西畫的線條是撫模著肉體、顯露出凹凸,體貼輪廓以把握堅固的實體感覺;中國畫則以飄灑流暢的線紋,筆酣墨飽,自由組織,暗示物象的骨格、氣勢與動向」(宗白華《美學散步》)。線條的韻律支撐了全畫的生機,尤其在以線造型為主的中國畫中,線條是構成物象、表現畫家情感的符號,也能給欣賞者以各種聯想:中鋒行筆的線靈活富有彈性,似楊枝柳條;側鋒挫筆的線乾澀厚重,如松柏裂痕;線條呈波狀起伏,給人優柔連綿之感;線條成方剛短促,造就堅挺硬朗之勢……

形體在繪畫中不僅指具體物象的形貌,還指這種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傾向特徵。通常說 「」形表示穩定、平衡;「口」形表示秩序、靜態等。單獨的形已具有含意,幾組形體之間形成的相互關係和趨勢更造就了畫面的情感傾向。畫中形象不是冷冰冰的形,而往往以它們的動態寓意傳情,形體的寫實性和象徵性融合一體。所以在欣賞時,對形體的感知能夠幫助領略畫作的內涵。

唐 韓干《猿馬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作品簡介該幅無款,48.58X136.8,舊題唐代韓干作。韓干,大梁人(河南開封),亦有作長安或藍田人。公元742-755年(天寶)召入宮中為供奉。曾師曹霸,以畫馬而得名,唐張彥遠極為推崇之。藝術賞析此幅繪竹石樹林,三猿戲於枝間石上,其下繪黑白雙駿。

唐 韓干《猿馬圖》局部

色彩是繪畫中最富情感性質的要素。「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色彩作用於人的感官,會產生心理效應,這個原理業已被科學證實。例如紅色使人想起血與火、壯烈、勇敢,令人產生激奮與昂揚的情緒;藍色喚起對星空、大海的遐想,令人產生寬廣、舒緩之感。色彩能夠形成擴張與收縮、前進與後退等傾向。也會激發悲哀、熱烈、崇高等象徵性聯想。但是,一般人通常注意的只是物體的「固有色」, 而不大注意色彩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組合。在畫家那裡,色彩是被「感覺」到的,「色彩關係」 比固有色更重要。比如描繪一片樹林,不是用一種近似樹葉的綠色就可以畫出來,而是要用:許多種顏料調合成冷綠、暖綠、深淺不同的綠組成一個綠的色調,將樹林處在空氣中的形貌表達出來。作畫需要「色感」,欣賞也需要「色感」,如同音樂中講「樂感」,語言中講「語感」一樣。

與色彩相關的是色調。特別在油畫中,色調是構成主題思想與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面上縱有千筆萬筆不同的顏色,但必定有幾種是主要的色彩,由它們構成色調,控制全幅,造就集中而豐富、統一又有變化的美。這就像交響樂一樣,有主旋律始終活躍與貫穿在全曲之中。例如,俄羅斯畫家列賓在創作《伊凡雷帝殺子》時,緊緊把握血的紅色這一主調。那迷狂間殺死兒子的伊凡,捂著兒子受傷的頭,血緩緩地從他的指縫裡流出來,淌向皮膚、衣服、地毯。畫面的殷紅、暗紅、紫紅構成強烈的色調,烘托出強烈的悲劇氛圍。

韓干《圉人呈馬圖》

動感也是繪畫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過構圖和造型形成的某種感覺效果,又指涵蓋其他因素形成的畫面整體精神。古代中國論畫將「氣韻生動」列為第一要義,強調畫面的「活」、「生」、「暢」,忌諱「滯」、「板」、「僵」,都體現了注重繪畫表達萬物生命與生機的審美傾向,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對自然的認識。在許多油畫中,人物處在運動的瞬間狀態,欣賞時,從畫面靜態的形象可以聯想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後果,增加對所描述情節的領悟。

此外,在繪畫中起作用的還有筆觸、質感、體量感等因素。所有這些要素在一幅幅畫中組成有機整體,有時藝術家也側重地強調某種要素。有人把繪畫藝術中的造型比作人的軀幹,線條比作人的神經,色彩猶如血液,畫家的情感即是靈魂,一件傑作就是一個以情感支配語言的藝術生命。

對藝術形式的敏感依靠訓練和培養,經常欣賞畫作,思考畫作中的形式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觀察物體和景色有意味的形式,就能磨礪出良好的感覺。因此,培養和提高欣賞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韓干《早春圖》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覺與聯想

欣賞繪畫是一種「見仁見智」、原無定法的創造性活動。由於欣賞主體的年齡、經歷、修養與趣味各異,同樣看一幅畫,獲得的感受結果自然也相異,這是正常的。欣賞繪畫的動機,在於人們希冀通過藝術理解歷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義。藝術品從藝術家筆下誕生之後,它就成了一種新的現實,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欣賞它,它賦予每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掌握了一定的繪畫知識和欣賞能力後,應充分尊重自己對繪畫作品的直覺,在畫作面前馳騁自己的聯想與想像。聯想是繪畫欣賞中的一種高級思維,是欣賞者把自己的經歷、知識與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相聯繫,進而認識、理解作品的過程。在欣賞過程中,從視知覺到心理聯想,不僅依靠一定的文化修養,還依靠擺脫陳規與公式的拘束,敞開自己的視野。聯想和想像是情感的雙翼,藉助它們,欣賞的層次便不斷深化,達到心曠神怡的最佳審美境界。

韓干《相馬圖》

當然,由於繪畫語言的豐富性和人們欣賞的角度、側重點不同,常常會發生意見分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在繪畫欣賞中,我們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寬容的精神。

高仿 柯欏版 唐 韓干《神駿圖》

"神駿圖"28.3X144.51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國寶級珍品,是唐代畫家韓干所作,形態生動,構圖嚴謹,"神駿圖"描繪的是東晉尚清談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愛馬的故事.據文獻記載,和尚支遁隱居,好養鷹而不放,好養馬而有不乘,有人譏笑他,支遁說:"貧僧愛其神駿."

- E N 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8dL6XUBxV5JH8q_sG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