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軍區主力團有四個,歷任團長分別是誰,後改編為什麼部隊?

2019-09-27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最為重要的敵後根據地之一,其不僅自身實力強大,還是連接華中、華北兩大片區的紐帶。1945年8月初,山東軍區所轄主力及地方部隊部隊高達23萬餘人,經過整編及發展後組建了山東野戰軍,共轄八個野戰師及十二個警備旅,到9月連同地方部隊高達27萬餘人,後主力就有六萬人挺進了東北。山東八路軍不僅與新四軍共同發展為了華東野戰軍,也是東北野戰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經過發展最終形成了山東軍區,轄膠東、魯南、魯中、濱海及渤海五個軍區。濱海軍區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五大戰略區之一,1943年3月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為新的山東軍區以來,主力部隊逐步地方化,其中山東軍區主力部隊編為了十三個兵員充足的主力團,濱海軍區就轄有三個,這三個主力團分別為濱海軍區第四團、第六團及第十三團。

濱海軍區成立於1943年3月,由濱海獨立軍分區及115師教導第二旅、教導第五旅等擴編而來,軍區司令員為陳士榘,政治委員符竹庭。濱海最初轄由三個主力團,分別為第四團、第六團及第十三團,1943年10月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二十三團調入濱海軍區為濱海軍區第二十三團,第二十三團也為主力團,此時山東軍區共十四個主力團,濱海軍區就有四個。自此直到抗戰勝利,濱海軍區一直轄有四個主力團,抗戰勝利後這四個團改編部隊均挺進了東北。

濱海軍區第四團成立於1943年3月,為115師教導第二旅撤銷番號後由該旅第四團改稱,團長為羅華生,政治委員吳岱。濱海軍區第四團成立後曾於1943年10月兼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後第四團與第二軍分區分開,此後賀健、楊廷昌分別任團長、政治委員,1945年8月該團編入山東軍區第二師為第四團,楊大易、楊廷昌分別任團長、政委。1955年,羅華生、吳岱、賀健、楊大易等均被授予少將軍銜。

濱海軍區第六團為1943年3月由原115師教導第二旅第六團改編而來,團長為曾國華,政治委員劉西元。1945年8月,濱海軍區第六團被編入山東軍區第一師為第一師第一團,改編前團長、政委分別為賀東生、吳岱,改編後團長、政委分別為唐青山、吳岱。1955年,曾國華、劉西元被授予中將軍銜,唐青山被授予少將軍銜。

濱海軍區第十三團由原115師教導第五旅十三、十四團等合編何來,團長為梁興初,政治委員覃士冕。1943年夏十三團曾短暫兼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1945年8月濱海軍區十三團編入山東軍區第一師,為第一師第二團,改編前後團長、政委均為江擁輝、高先貴。1955年,梁興初將軍被授予中將軍銜,覃士冕、江擁輝兩位將軍被授予少將軍銜,1964年高先貴將軍晉升為少將。

濱海軍區第二十三團成立時間要稍晚一些,其原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二支隊第五團,1941年2月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後該團為第三師第八旅二十三團,1943年10月調入濱海軍區為濱海軍區第二十三團,團長為胡繼成,政治委員王德貴。1945年8月,濱海軍區二十三團編入山東軍區第二師前團長、政委 分別為覃士冕、王德貴,變為第二師第五團後團長、政委分別為葉建民、黎新民。1955年,胡繼成、王德貴、葉建民被授予少將軍銜,1964年黎新民晉升為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