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政府曾以抗戰的經驗,寄希望於西南地區,企圖以地理條件為便利,重兵囤防,與中共做在大陸角逐的最後的分庭抗禮。卻沒有想到,中共軍隊卻以勢不可擋的推進速度和強大的作戰能力,將此構想一舉擊碎,完成了波瀾壯闊的祖國大陸大一統。
這其中,西南戰場上的情報戰線相當的功不可沒。彼時,劉鄧指揮的第二野戰軍在解放大西南 時,就得到了時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時任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代理中將參謀長劉宗寬的鼎力相襄助,作為中共當時在西南地區國民黨軍政最高層中的最高級別的情報外圍,其在解放大西南中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戰略情報作用,。
劉宗寬
當時,南京國民政府被迫從廣州遷移重慶後,蔣介石在制定其防禦戰略時認為,川東地形複雜 ,路途艱險,不利於大兵團行動,中共軍隊選擇此處入川可能性不大。川北的陝西和甘肅是中共的老根據地,交通比川東發達,補給相對方便,中共軍隊極有可能從陝南和甘南入川。
1949年的蔣介石
於是,他親自調兵遣將,在川北集結重兵。然而,讓這位一生都在排兵布陣,一生卻只有「團級作戰能力」的國民黨領袖沒想到的是,中共二野恰恰是隱蔽地從湘西、鄂西、黔北國民黨軍兵力空虛的川東入川,直逼重慶,使蔣介石措手不及。
而誘導蔣介石對防禦方向作出錯誤判斷的就是劉宗寬。他作為制定戰略的參謀長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
一,誘導戰略錯誤。他在戰略構想時斷言解放軍必學三國時的鄧艾,由陝入川,因此建議把防禦重點由川東移向川北。
二,暗留「後門」。川東防禦是由劉宗寬部署的,從圖紙上看,有相當數量的國民黨部隊。但其實都是沒有戰鬥力的散兵游勇或者未完成編練的新兵。二野主力正是按劉宗寬送出的情報,以他的設計與建議,未受阻擋地從川東直插重慶。
三,干擾國民黨軍從川北回防。他利用職權使西南國民黨軍主力羅廣文部在川東與川北間疲於奔命,尤其在重慶即將解放的最後時刻,幫助解放軍贏得了時間。羅廣文最後於1949年率部2.2萬餘人起義,經過改編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情報小插曲:當時蔣介石曾調集800輛汽車接胡宗南主力南下保衛重慶。劉宗寬得知此事後,火速和二野秘密情報員接頭,並安排二野情報人員持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護照,以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官的身份迅速通過重重防線,第一時間將情報送達二野前指。
第二野戰軍得報後立即加快進軍速度,使胡宗南的第一軍剛運到重慶,尚未來得及展開和布防,就被完全擊潰。
左至右,鄧、張際春,劉伯承
對劉宗寬的貢獻 ,劉伯承作了高度評價,讚揚他是 「解放西南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