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同學作弊卻被老師說?「打小報告」這件事,家長要這樣來教

2020-01-06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就像一隻活潑的小麻雀,整天嘰嘰喳喳地說個不聽,總是喜歡和她說各種瑣碎的事情,例如幼兒園有個小朋友不聽老師的話、有人整天總是喜歡拉扯她的頭髮、今天誰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等等,她都被孩子煩死了。

有一天孩子就和她抱怨說:"今天小琳考試作弊了,我下課就和老師說,但是老師卻說了我,說我這樣子不好,我現在心情有點難過。"朋友才意識到,孩子打小報告的習慣不只是在家裡,已經影響到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她想到以前,自己也有個喜歡告狀的同學,總是喜歡和老師打小報告,班裡的同學都不喜歡他,可能孩子現在也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對於孩子為什麼會喜歡打小報告,朋友也是無從得知,現下也不知道要如何來幫助孩子改正"愛打小報告"的行為。其實,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是有一定年齡原因,也有家長和教師的錯誤引導。

"打小報告"行為看起來沒什麼,但卻存在很多潛在的危害,對於孩子人際交往會造成影響,因此,如何好好引導孩子去區分"打小報告"和"告訴"對於孩子的人際交往很重要。我們就來簡單地看看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如何積極引導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呢?

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好奇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事實上,孩子的告密行為是天性使然,家長不要總是不了解。

1、道德意識萌芽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成為四個階段,即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公正階段。孩子出現愛告狀的行為大多是在他律階段,也就是孩子服從強權,服從老師和父母,一旦發現錯誤的行為總是及時向老師和家長報告,他們可能本意不是為了給他人惹麻煩,只是因為在規則道德意識的促使下出現了"打小報告"的行為。

2、想要取悅他人或得到別人的認可。

有些孩子總是想要通過別人的"不好"來表現自己,如果家長和老師還表揚了孩子的舉報行為,就可能變相地強化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因為孩子認為,打小報告能夠讓老師和家長關注到自己的"優秀"和"遵守規則",能讓自己的行為得到認可。

3、正義感驅使。

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和道德觀念,孩子總是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可能是孩子正義感驅使。當看到別人的錯誤行為時,孩子就會成為"正義的使者",勇敢地站出來舉報別人不好的行為,這是孩子正義精神的體現。

4、孩子不懂得如何去解決。

有些時候孩子打小報告,不是為了給別人造成麻煩,而是因為孩子在面對這樣的行為時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所以他們就會轉向大人尋求幫助,習慣性地把問題扔給大人,依賴大人來幫忙解決。

"打小報告"和"告訴"是有區別的

雖然孩子打小報告行為背後總是有許多原因,但更多的是孩子不懂得區分"打小報告"和"告訴"的區別,也無法準確地認識到"打小報告"可能帶來的問題。

在外國教育中,老師總是不鼓勵孩子"打小報告",有時也會懲罰"告密"的孩子,因為他們更加注重引導孩子區分好"打小報告"和"彙報情況",也就是"告密"和"告訴"的區別。區分"告密"和"告訴"的關鍵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告密"可能是給別人造成了麻煩,"告訴"則是想要幫助別人解決麻煩。所以,教師總是引導孩子,如果不是大不了的過錯,那就不要給他們找麻煩,但可能傷害到他人,就應該勇敢地說出來。這樣子反而也可以引導孩子去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完全依賴大人。

1、有時孩子的告密是告知。

對於孩子的"告密"行為,有時是大人的過度解讀,孩子並不是想要期待認可或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想著應該告訴大人,孩子的行為只是想讓對方知道具體的情況。

2、有時孩子的告密是告狀。

當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害,如被同學欺負,孩子會選擇向大人告密,這種行為是為了尋求家長的幫助和支持,想要大人懲罰同學的錯誤行為,如果大人能夠好好地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那麼就能引導孩子的行為正常化。

3、有時孩子的告密是回應。

有些孩子出現"告密"行為其實是老師的要求,及時向老師反饋相關的情況,有些時候會涉及到部分同學的利益問題,在其他孩子的眼裡就成了"告密"的行為,其實這只是孩子在回應老師的要求,並不是處於自主意願。

如何正確引導"愛打小報告"的孩子

雖然說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是天性使然,但也要注意到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對孩子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造成負面影響。"打小報告"的行為可能會讓孩子失去朋友的信任,大家都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相處,擔心下一個被舉報的就是自己。而且被舉報的孩子也會對周圍產生不信任,不願意輕易地相信身邊的人。

心理學研究指出,不安全感會讓人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如果有打小報告的行為出現,那麼班級氣氛就容易變得緊張不安,影響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大家相互之間都存在戒心。告密行為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的告密行為呢?

1、了解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

對於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家長不能全盤否決,而是區分對待。一不小心就會影響孩子道德規則意識的樹立,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有些時候,孩子打小報告是因為他們遇到難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同學確實存在問題等,家長要準確地判斷,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

對於孩子的告狀行為,家長和老師不能鼓勵孩子,而是應該引導孩子把重點關注在孩子說的內容上面,引導孩子去關注正確的行為,而不是一直去注意別人的不是。

2、讓孩子自己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些時候孩子打小報告是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所以他們才會轉而尋求大人的幫助,這個時候大人可以把問題拋給孩子,引導孩子思考,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慢慢地讓孩子改變尋求幫助的方式,形成思考解決方法的習慣,減少對大人的依賴,增強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當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時,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家長和老師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不要給孩子鼓勵,讓孩子慢慢地打消"打小報告"的念頭和習慣。如果真的是孩子遇到困難,那麼家長和教師應該積極地給予幫助,或是引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慢慢地改變孩子尋求幫助的方式,改掉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

大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在無意之中幫助養成孩子打小報告的錯誤行為,發現苗頭要及時進行糾正,避免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