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紙刀是文房常設之物,它雖屬實用文具,但兼有藝術性和觀賞性,故頗多精心之作,用以寄託使用者的志趣。裁紙刀的出現時間並無確切記載,南北朝時期,文人裁紙寫信或用絹布作畫,尚無專門的裁刀,也就是隨取小刀替代,並無過多的講究。後來,紙質更為柔軟且富於韌性的宣紙流行,人們發現,用利刃裁宣紙,很容易裁偏,造成紙張浪費,使用效果並不理想,反而是刃口略鈍的刀更好用,可以在裁紙的同時把紙扯平整。於是,金屬不再是裁刀的唯一材質,象牙、玳瑁、紅木、玉石、牛角、竹子等質地堅硬的材料也被用於製作裁刀,造型也更多樣化,裁刀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項專用文具。
筆者的一位藏友新入了一枚清代竹雕裁紙刀,長約15厘米,厚度不到1厘米。採用湘妃竹製作,兩面圓弧,三面開刃。裁紙刀的刀刃上雕刻了一幅「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圖,張良頭戴巾帽,蒼髯如戟,半挽衣袖,身體略略前傾,態度非常恭敬地捧著一隻鞋子站立在橋頭,像是對人說著什麼。刀刃的另一面還雕刻了一幅梅花圖。裁紙刀的刀柄上密布著變體纏枝蓮紋,色彩鮮明悅目,花紋之上又施以陰刻,勾勒花筋葉脈。整個裁紙刀雕功精湛,刻畫人物惟妙惟肖,包漿紅潤如玉,光澤柔和,鋒芒內斂,有一種沉靜優雅的魅力。
「張良為黃石公撿鞋」這個故事源自《史記·留侯世家》,話說年輕時的張良,在一次過石橋時見到一位老人把鞋子丟進了河水裡,老人叫張良撿回來,張良出於對老人的尊敬撿回鞋子,可誰料老人把鞋子再次扔進了河裡讓張良去撿。一連三次,張良都非常恭敬地把鞋撿回套在老人腳上。通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到了張良的德行和素養,於是告訴他自己乃是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隨後把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張良。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講究尊老愛幼,「張良為黃石公撿鞋」便表達了這樣的傳統美